APP下载

中西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的比较、启示与路径研究

2021-05-31贾志强刘花香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贾志强 刘花香

摘 要:结合供给侧改革理论,围绕滑雪旅游业的“发展五要素”,即组织管理、资源要素、商业模式、产业体系、文化基因对中西滑雪旅游业展开比较。得出启示:联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以提升管理效能;因地制宜布局滑雪场馆以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探索雪场合作模式以实现集约化发展;强化业态融合以助力滑雪旅游业转型升级;传播滑雪文化以夯实滑雪旅游业发展基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国滑雪旅游业发展路径:明晰政府职责和市场的边界;满足滑雪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全面提高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滑雪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要素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1-0022-07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the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factor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ki tourism, which will provide practical basis and experience for China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k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member of the world ski tourism eco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eor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five el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the ski tourism industry, namely organization, resource elements, development mode, security elements and cultural genes, and compare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ki tourism industr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linkage of 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and co-governance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Layout ski venu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an achieve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s;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group operation to achieve intensive development

mode,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forms to help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spread skiing cultur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growing diverse demand for ski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it is required that we cl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s.

Key words:ski tourism;supply-side reform; development element

供給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举措,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也对滑雪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统领和启示作用。当前,中国滑雪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不明显,参与并融入全球滑雪旅游市场的竞争不充分,且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升中国滑雪旅游业在国际格局下的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部分学者在“供给侧与冰雪大众健身[1]”“供给侧与滑雪产业[2]”“供给侧与冰雪产业[3]”以及“国外滑雪产业[4]”“ski tourism[5]”“ski tourism industry[6]”等方面做过有益探索,但前者多聚焦在省域范围内,而后者围绕滑雪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居多,从供给侧视角针对中西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进行比较的文章较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引入西方供给学派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供给侧改革理论,结合该理论阐释的生产的增长和提高取决于劳动、资本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及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产模式、政策供给、组织供给、管理制度等内外生变量的变革创新,围绕中西滑雪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展开比较,旨在通过全面审视我国滑雪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汲取西方发展滑雪旅游业的经验和启示,以优化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的体系要素,提升滑雪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为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全面参与全球竞争,跻身世界滑雪旅游生态圈的核心位置提供有益参考。

1 中西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的比较

目前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的内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结合供给侧改革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笔者认为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素包括维系滑雪旅游产业运行以及滑雪旅游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狭义的发展要素包括滑雪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广义的发展要素包括影响滑雪旅游相关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因素或力量,如滑雪资源、政府角色、滑雪场馆企业、支持产业、滑雪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在这里,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和供给侧改革理论,笔者认为,滑雪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包括滑雪旅游管理组织、滑雪旅游资源要素、滑雪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滑雪旅游的保障要素、滑雪旅游的文化基因五个子系统。为此,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对中西滑雪旅游业的发展要素进行比较。

1.1 滑雪旅游的组织管理

滑雪旅游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和引导。以法国为例,法国滑雪旅游的组织管理是由政府、企业、协会以及地方居民联合成体系且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7]。作为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滑雪旅游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供给,政府部门从财政、制度、政策等多个层面着手,积极为区域发展投入基础要素 [8];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媒介,协会也承担着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网络信息平台、营销等各种服务;企业作为滑雪旅游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供高质量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使命;当地居民作为滑雪旅游管理系统的一份子,也在积极参与滑雪旅游产品的生产和运营,并肩负起坚守本土特色,宣传地方形象的重任。为此,在政府、企业、协会以及地方居民四方主体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之下,整个欧洲滑雪旅游组织管理系统呈现健康运行的状态。再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政府提供了发展滑雪旅游的优惠措施,各级州政府则针对区域产业属性颁布了滑雪旅游相关的政策制度,如冰雪旅游发展强势区域科罗拉多州、犹他州等结合本土特点制定了发展冰雪旅游的专项制度以及税收立法,并针对相关的滑雪旅游市场主体提供系列补贴优贷 [9]。可以看出,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发展,欧美滑雪旅游的组织管理系统较为完善和成熟。

相比之下,我国滑雪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之相配套的组织管理系统需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当前,中国滑雪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协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自上而下推进滑雪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式。中央政府及相关中央组织机构通过顶层设计,从统筹规划到科学布局,在大方向上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南。为全力筹备2022冬奥盛会,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国政府全方位把控和制定多项冰雪运动发展规划,且实施成效十分显著;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然而面对行业相关标准缺失、规章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还需敦促行业协会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履行相关职能;另外,在国家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作用下,市场企业和资本异常活跃,整个滑雪旅游市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景象。面对行业的蓬勃发展,集政府、协会、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合力需进一步提升。

1.2 滑雪旅游的资源要素

滑雪资源作为生产滑雪旅游产品的初级要素,决定着滑雪旅游市场的布局,对滑雪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依托地形地貌以及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北纬43度附近成为世界冰雪资源富饶区域,且随着社会的演变该纬度带已发展世界滑雪旅游目的地集聚带。这一资源导向特征在欧美国家表现得更为鲜明。以欧洲为例,作为43度冰雪黄金纬度带上的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平均海拔约达3000米左右[10]。从东至西横跨维也纳、意大利、德国、法国多个国家,东西绵延1200公里,而耸立于法国和意利之间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峰,其因山峰顶终年积雪而得名[11]。高大的山体、起伏的地势为滑雪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提供了天然优势,加之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该区域大部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受海洋影响较为深刻的大陆性气候,冬季较为温暖湿润,这种地形与气候协同促成的环境条件为滑雪旅游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欧洲地区共有滑雪旅游度假区2000座,且高标准、高规格、滑雪人次逾百万的雪场数量,阿尔卑斯地区占据全球总量的83;同样位于太平洋彼岸的北美地区,依托地形气候优势,美国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安大略及亚特兰大省区域集聚了一批滑雪旅游度假区,数量为760多座。作为对冰雪资源有着重度依赖性的滑雪旅游业,阿尔卑斯和北美地区依托资源禀赋条件成功跃升为世界滑雪旅游发展最强区域。

而中国在滑雪场建设的自然环境条件方面与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北美阿拉斯加以及落基山脉地区差距明显。我国的大型山脉多分布在西部地区,且多为冰川冻土、高耸海拔,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而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这些地区同样海拔过高且干旱、少雨、寒冷,与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相容系数较低。全局来看,我国开发滑雪旅游的自然禀赋优势不明显,中国大部分的户外雪场建设在低海拔、低纬度,气候适宜,雪期较长且具有相对优势的北方地区,如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新疆等地,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由于气候环境与以冰雪资源为导向的滑雪旅游不相适宜,户外滑雪场地建设分布较为零散,这种地理气候环境也造就了中国大量中小型滑雪场的存在,缺乏与欧美滑雪旅游目的地相媲美的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12]。据《2019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中数据显示,中国80的滑雪场地面积在5公顷以下。这种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滑雪旅游业发展的掣肘。

1.3 滑雪场馆的商业模式

滑雪场馆是生产和提供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载体平台,欧美地区滑雪度假区的运营管理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已呈现出特定的商业模式。在欧洲地区,滑雪度假区内的不同业务板块如索道、租赁、滑雪学校、餐饮、住宿通常交由不同的企业主体组织运营,且不同运营主体之间相互独立形成分开经营、独立核算的社区模式,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整个区域内业主竞争通常较为激烈,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滑雪旅游产品质量、打造精细化服务成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渠道。与欧洲的社区模式不同,在北美地区,融合缆车、租赁、滑雪学校、餐饮、住宿、零售等多元化业态为一体的滑雪旅游业度假区通常由一家公司整体负责。这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自负盈亏的公司模式在经营过程中通常采取多方位招商的形式选择不同的供应主体,通过全权主导公司业务发展,全面掌握市场发展动向,更有利于企业适应行业的瞬息变化[13],为市场提供与消费需求高度匹配的滑雪旅游产品。当前,全球滑雪市场进入饱和阶段,为转变发展方式,欧洲一些滑雪大区开始模仿北美的公司模式。

相对欧美国家成熟的滑雪旅游度假区运营模式,中国滑雪旅游目的地的运营管理由于文化根植的区域差异,尚在借鉴欧美经验的过程中,尝试努力探索出与中国国情相匹配、适合本土消费市场属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冬奥会以及消费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作用下,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进军滑雪行业,投资兴建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區成为众多地产商以及大财团转型的新方向,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滑雪旅游度假场地拔地而起。发展至今,万科、万达、富龙、太舞、云顶等依托房地产打造滑雪旅游度假目的地的重资产企业成为支撑我国滑雪旅游市场发展的顶梁柱,引领着我国滑雪行业的发展[14]。这种在立足国情,参考北美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布局以滑雪场为核心,集合餐饮、住宿、租赁等服务为一体形成的一家独大执掌整个滑雪旅游度假区逐渐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以地产为依托生产和制造滑雪旅游产品的方式符合现阶段我国滑雪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属性特征,也是中国滑雪旅游实现转型升级迈向新台阶的必经之路。

1.4 滑雪旅游的产业体系

欧洲滑雪旅游业经过上百年的演变,整体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条从“小而短”迈向了“大而全”的崭新生命周期。作为冰雪资源禀赋极佳的区域,以阿尔卑斯山为代表的滑雪旅游,全面带动了区域滑雪场馆建设、滑雪赛事演艺、滑雪装备制造、滑雪教学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并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意大利为例,世界知名滑雪超级联合体多乐美地作为意大利的滑雪名片,与世界最大的滑雪装备生产制造商莱特纳集团联合铸就了意大利滑雪产业发展强国的品牌形象。作为集聚大型滑雪度假区以及大型滑雪装备品牌商为一体的地区,意大利南麓地区依托资源优势以及集聚效应,吸纳了一批滑雪度假区建设的咨询公司、装备制造的研发中心、滑雪教学培训机构等不同产业形态的市场主体,且依托良好的滑雪旅游体验以及高质量的产品供给,赢得了行业的一片赞誉,大众的高认可度为其品牌声誉的巩固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且进一步推动了滑雪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滑雪旅游行业的发展标杆,瑞士、奥地利、法国等冰雪强国在滑雪目的地管理、滑雪装备制造业、滑雪研究、滑雪教学、安全设施规范制定等方面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滑雪旅游效仿和借鉴的榜样。

当前,中国滑雪旅游业与上下游及横向产业的协同性较弱,滑雪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路径尚处于摸索阶段,与滑雪旅游度假区相配套的滑雪装备制造,如高端滑雪器材、装备、设备尚未实现本土化生产,雪板、雪服、头盔基本以国外品牌为主,国内尚无知名品牌,代工的多为中低端产品;而压雪车、雪摩托、造雪机以及提升设备等大型机械设备则基本依赖进口。另外,在我国5G、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互联网在滑雪旅游领域的渗透力度正不断加大,“互联网+滑雪旅游”势必将为我国滑雪旅游的转型升级创造新机遇。当前,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 “互联网+”的商业运行模式在滑雪旅游度假区以及相关产业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滑雪旅游业尚未与“互联网 + ”完全接轨,滑雪旅游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具有大相关、强联动、高融合特性的朝阳产业,滑雪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尚低,在我国滑雪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的背景下,与滑雪旅游相关的衍生产品供给尚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为此,急需为滑雪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渗透、重组构建有效路径,为延伸新链条、孵化新业态提供有效方案。

1.5 滑雪旅游的文化基因

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核,为产业葆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提供了力量来源,是保证产品高质量供给的源泉。欧美地区优越的冰雪资源禀赋和山形地貌赋予滑雪运动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与冰雪较高的相容共存系数为滑雪文化的生成和延承提供了基础。早期相关证据证明,挪威北部小岛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的岩画证实滑雪起源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说。这主要源于当时战争的影响,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明进程的加速,特别是欧洲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滑雪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具有时代烙印的实用和军事功能得以进一步延伸,娱乐、运动、休闲属性为滑雪赋予了新内涵。作为海洋文明的祖先,欧洲人们的基因和血液充盈着对户外运动以及野外探险的向往,以冰雪资源为要素,集聚运动、冒险、旅游等属性为一体的滑雪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滑雪习惯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深入骨髓、植入血液,在时光的打磨中熠熠生辉,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下,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持续恒久的滑雪文化还突出表现在欧美国家高度发达的滑雪旅游产业和竞技滑雪中[15],挪威、德国、瑞典、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作为冬奥会的常胜将军便是最有效的例证。

相较欧美国家持续恒久、不断裂的滑雪文化发展的历史,我国滑雪文化由于社会变迁导致其在时光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今天我国的现代滑雪文化主要来自欧美国家。据专家考证,新疆阿勒泰市敦德布拉克发现的1万年前的滑雪岩画印证了世界滑雪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一说。人类滑雪文化起源于新疆的论断也向世界宣告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开展滑雪活动最早的国家[16]。在人类文明进程过程中,中国唐代时期有文献《隋书》记载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室韦人“骑木而行”的滑雪雏形,该阶段,滑雪作为交通工具的实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农业文明古国,受自然气候环境以及生产作业方式的影响,具有冒险属性的滑雪活动在农耕文明社会中很难获得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滑雪的多样化功能终究湮没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一直到近现代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观念的涌入带来了娱乐休闲的现代滑雪运动,我国中断的滑雪运动发展链条才得以修复,我国的滑雪运动终得重生的机遇,特别是2022年冬奥盛会的落地,为我国滑雪运动的再生性发展注射了强心剂。纵览我国滑雪文化流变的历程,由于历史、政治、自然等多重要素的交互影响,我国滑雪运动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滑雪文化发育的土壤,滑雪产业、竞技滑雪也因此丧失了遗传的基因。

2 中西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比較对中国的启示

2.1 联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以提升管理的效能

结合西方国家各主体在全面推动滑雪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未来,我国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当地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共治。首先,明确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积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着手,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服务保障工作,着力推进滑雪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高质量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加强构建先进的网络设施配套衔接,加强水利、电力、通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的功能以及承载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医疗救护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系统为滑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为企业投资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深入领会和传达政府部门的要求和意见,为政府和企业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避免角色错位成为“第二政府”,切实保障好企业的利益,同时积极履行协会对行业的监督职能,针对滑雪行业相关标准的缺失,尽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定相应的质量、技术、服务等标准体系。其次,滑雪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积极参与行业竞争,同时提高自身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市场需求为生产的“晴雨表”,不断强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用。最后,发挥当地居民对滑雪规章制度以及相关事务的参与作用。以2022冬奥会赛事举办地崇礼地区为例,应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行业发展并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自主权,同时将地区民意作为意见纳入规划建设章程,促使地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在我国滑雪旅游市场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应充分调动政府、协会、企业、大众等多元主体的参与,通过多方发挥合力,共同为滑雪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

2.2 因地制宜布局滑雪场馆以增强整体竞争力

相比国外优越的冰雪资源禀赋优势,我国冰雪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分布不均衡衍生的基础薄弱特点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则应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对冰雪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竞争优势的转化,强化和提升我国滑雪旅游的市场竞争力。首先,我国冰雪资源充沛的新疆、黑龙江、吉林、崇礼等地,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当地人文历史底蕴,主打建设高标准、高规格的目的地型滑雪度假区以及竞赛场馆,定位的目标客群可為度假型滑雪爱好者以及深谙滑雪技术且造诣较高的发烧友;其次,针对冰雪禀赋条件一般的地区,如辽宁,山东、北京等地,因缺乏建设大型雪场的适宜山体,面对滑雪旅游市场的旺盛需求,通过在城市周边建设中小型雪场,客群定位当日往返的城市居民以满足地区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为培育滑雪目的地度假人群奠定基础,通过为初级滑雪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获得消费者认可的过程中,扮演好培育和输送滑雪度假人群的中枢站角色;再次,针对冰雪禀赋资源较为薄弱的南方地区,应创新科学技术,鼓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创新发展方式,通过建设室内冰雪场馆,弥补市场供给缺失带来的不足。为此,在做好冰雪资源系统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存量统筹整体布局,通过提高滑雪场馆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最终实现滑雪旅游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2.3 积极探索雪场合作模式以实现集约化发展

纵观西方冰雪产业发展强国,滑雪旅游度假区实施联姻合作是行业的主流和常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石。随着滑雪市场的发展演变,国内部分大型滑雪场馆正在尝试双向及多向合作的发展模式,从“亚布力三山联盟”的夭折又重联,到云顶万龙的“强强联手”,以及河北万龙、新疆丝绸之路、陕西鳌山、吉林北大壶、黑龙江亚布力五座大型滑雪度假区倾力打造2022通滑卡,这些滑雪场的实践举措可以看出,改变经营战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获取同业联动的优势,成为大势所趋。事实上,虽然雪场合作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纵深方向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持续推进雪场合作的进程中,大型滑雪度假区可充当行业先锋,主动与体量规模相似或者区位临近的雪场展开相关合作,或合资或重组或兼并等方式,适时组建大型滑雪集团,通过实现雪场之间的协同、互通以及联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17],在协商抱团取暖的过程中,还要踊跃探索高效率的运营方式,制定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最终实现滑雪行业的连锁化、集约化发展。

2.4 强化业态融合以助力滑雪旅游业转型升级

加强滑雪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延伸、渗透及重组是实现我国滑雪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首先,滑雪旅游业的延伸融合,一般存在于和滑雪旅游市场及产品有着高度互补性和相关性的服务业之间,如休闲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生态产业等,推动滑雪与休闲产业的融合形成滑雪度假、滑雪康养、滑雪娱乐等多样化业态,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商业模式。其次,滑雪旅游业的渗透融合,这一融合类型通常体现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在滑雪旅游行业的应用和扩散中,如将信息技术植入滑雪场馆的服务体系构建自助式的消费场景,为移动终端创造智能化的消费体验,再如借助互联网搭建线上产品购买及服务平台,为顾客创造线上线下同步消费体验的情景[18]。再次,滑雪旅游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重组融合,这种融合类型多发生在同一产业上下游不同业态之间的重构上,比如以滑雪旅游为核心,通过整合滑雪品牌赛事,以大型冰雪赛事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来增强滑雪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最终达到提升滑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效果。

2.5 传播滑雪文化以夯实滑雪旅游业发展基础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灵魂。滑雪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大家庭的一员,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应紧紧抓住2022冬奥会契机,积极传播、弘扬、普及滑雪文化,为大众参与滑雪旅游注入冰雪认同感,为助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创造新渠道,为提高我国文化自信树立新风向标。为此,应明确滑雪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对象。首先,在传播主体的类型上,从滑雪官方部门、协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冰雪名人等,通过联动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团体和个人等多方主体的合力共同构建滑雪文化传播生态圈;然后,在传播内容上,从显性的滑雪物质文化、隐形的滑雪精神文化以及若隐若现的滑雪制度文化,通过统筹滑雪文化的三种表现形式,丰富滑雪物质产品的供给,丰富滑雪精神文化的表达方式,填补滑雪制度文化的不足以夯实我国滑雪文化内涵;其次,在传播渠道方面,将传统传播媒介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信息化等融合高科技为一体的平台,致力于拓宽滑雪文化的传播渠道,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活化滑雪文化,促使滑雪文化的展现形式更为生动和立体[19]。最后,在传播对象方面,我国滑雪文化的覆盖群体较为小众,青少年和大学生作为最为庞大和最具朝气活力的群体,是时尚的传播者和浪尖的弄潮儿,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带动性,是当前滑雪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对象。由此可见,通过系统把握滑雪文化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对象等几大要素,有利于为深入践行滑雪文化传承、普及滑雪旅游参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国滑雪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3.1 要求:明晰政府职责和市场的边界

推动滑雪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配作用,着力解决并减少政府缺位或者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和现象,本质上就是要求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性。针对滑雪旅游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根据滑雪旅游市场结构变化,调整滑雪旅游市场行为,提升滑雪旅游整体的市场绩效,进而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提升滑雪旅游产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形之手—市场机制容易发生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不足,这时需要通过有形之手的调节作用,即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规范滑雪旅游市场行为,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针对市场无力调节的方面,实施有效干预,以防止滑雪旅游市场失灵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扰乱经济运行的正常节奏[20],起到维护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作用。

3.2 目标:满足滑雪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滑雪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生产端强化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优质供给,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以满足新时代大众日益增长的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第一,要强化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元供给,培育多元化的滑雪旅游产品生产主体,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产和制造滑雪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滑雪旅游項目和产品;第二,创新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生产滑雪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充分融入VR、5G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元素,改变传统的滑雪旅游供给方式,充分突出滑雪旅游产品的体验感和时尚潮流感,从供给端给予滑雪旅游消费者有效引导;第三,扩大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在2022冬奥会和消费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作用下,我国滑雪旅游市场需求规模正不断壮大,需进一步扩大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支持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室内和室外的滑雪旅游场馆,引进滑雪旅游专项人才,在扩大有效供给同时,提高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21],力求提升滑雪旅游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适配性,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冰雪旅游的多样化需求。

3.3 举措:全面提高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为提升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全球化的竞争力,需从供给侧发力,要全面提高供给要素的生产效率。在管理组织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基准,联动协会、组织、民众等多方力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为我国滑雪旅游产业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筹划和布局,以政策为导引,全面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从管理组织供给上为滑雪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在资源要素上,全面做好滑雪旅游资源普查和评价工作,以滑雪资源禀赋为导向,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室外滑雪旅游发展新版图,全面提高滑雪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发展方式上,滑雪场馆作为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平台,急需探索一种适应我国市场消费特点,与我国国情高度匹配的滑雪旅游场馆的商业模式,在借鉴域外经验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实情,向着集约化发展方向迈进;在保障要素上,结合滑雪旅游产业具有联动性强、相关性大、辐射面广的特性,要坚持和贯彻“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通滑雪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中和第二产业多方市场主体的合作,通过跨界融合与协作的方式,助力滑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文化要素上,要实现滑雪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内涵,在滑雪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上植入滑雪文化元素,提升滑雪旅游产品质感。

参考文献:

[1]程文广,刘兴.需求导向的我国大众冰雪健身供给侧治理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 2016, 36(4):11-19.

[2]王先亮,王晓芳,李保安.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我国滑雪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升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2):1-7.

[3]叶文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冰雪运动产业结构的瓶颈及其优化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50-54.

[4]李松梅.国外滑雪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经验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0(4):6-9.

[5]Breiling, M., and P. Charamza,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winter tourism and skiing: A regionalized model for Austrian snow condition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9, 1(1):4-14.

[6]Scott, D., and G. McBoyl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the ski industry[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7,12(8):1411-1431.

[7]Scott D, Dawson J, Jones B .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of the US Northeast winter recreation— tourism sector[J].Mitig Adapt Strateg Glob Chang,2011,13(5):577-596.

[8]Matzler, K., Füller, J., Renzl, B., Herting, S. & Spth, S.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Alpine ski areas: the moderat-ing eff ects of personal, situational, and product factor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8, 46(4): 403-413.

[9]Farwell, T. Reading into industry statistics[J]. Ski Area Management, 2001, 40(6):41-43.

[10]董欣,刘勇强,杨柏芳.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特征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3(7):16-19.

[11]Weed, M. Editorial: sports tourism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08,13(1):1-4.

[12]张高华.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40(12):101-106.

[13]Hudson, S. and Shephard, G.W.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t tourist destinations[J].An application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an alpine ski resort.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1998,7(3):61-77.

[14]张瑞林.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与产业结构优化[J].体育科学, 2016, 36(5):18-23.

[15]Joppe, M., Elliot, S. & Durand, L. From ski market to ski traveller: a multidimensional segmentation approach[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13,24(1):40-51.

[16]崔乐泉,张红霞.从传统冰雪到冬奥文化: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J].体育学研究, 2019,2(1):7-16.

[17]吴晓华,刘哲剑.中国滑雪“热”动因与本质——基于科尔曼“浴缸”模型的解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5):30-36.

[18]何胜保.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冰雪旅游开发的昂普(RMP)模型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5):37-46.

[19]邰峰,周雅,郑宏伟.我国冰雪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探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3):33-40.

[20]王飞,张莹,苗春竹,王志博.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困境的政府、市场及制度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1):24-29.

[21]任波,黃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性失衡与供给侧破解路径[J].体育学研究, 2020, 34(1):49-58.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