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大融通”专业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5-30杜艳丽马纯华廖雨风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融通高职专业

杜艳丽,马纯华,廖雨风,蒋 刚,韩 祺,徐 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衔接是世界职业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潮流做出的积极反应。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教育,是一种中等职业学校与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联系,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后,通过高职院校的转段选拔考试,转入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两年,毕业后获取普通高职学历证书的职业教育模式,即“三二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2011年,我院护理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专业,于2014年对口珠海卫校、惠州卫校、河源卫校护理专业进行“三二分段”招生。

中高职衔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等10个方面的衔接,其中课程衔接是关键和核心内容。

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要求护理人才从单一技术型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转变,学生需具备动脑—会思考、动手—会操作、动笔—会记录、动口—会沟通、动心—会关怀(“五动五会”)能力。然而,原有的高职护理课程模式尤其是初步形成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模式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沿用压缩版“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践”老三段式医学课程体系,内容仅是对中职课程的重复,课时分配也几乎相同[1],有“炒冷饭”之嫌[2];即使内容做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但内涵缺少变化[3]。这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严重受挫[4-5]。教学目标仍然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这样的课程模式在遵循整体护理观、对应护理工作任务时存在不全面、不彻底问题,不利于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在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3个维度的提升,不利于新时代护理人才的培养,课程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我校护理专业于2011年开展对国内外职业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对口中职院校、用人单位三方深度合作,以专业课程为抓手,改革“三二分段”课程模式,对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通”与“融”的全面、彻底改革,初步构建“大融通”专业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首次在第一批即2014级护理专业“三二分段”学生中实践,经过在5届学生中的实践与探索、反思与改进、提升与完善,逐步优化,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申报专项课题等方面均获得认可,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因此,该模式值得在更大地域和专业范围进行试点、推行。

1 “大融通”专业课程模式的内涵

中职护理教育的方向为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具备医护人员基本素质,以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目标的技能型护理人才;高职护理教育则以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及措施的实施为培养方向,制定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护理技能,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护理人才[6]。只有明确不同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并衔接紧密,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

护理专业建立的“大融通”课程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问题和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根据临床工作岗位重新划分课程门类,以直通临床工作任务的课程为“经线”,以融合护理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课程为“纬线”构建。该课程模式以典型临床情境为引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设计活动课堂、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等教学手段,结合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训练,旨在全面培养学生“五动五会”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该模式有效破解了“三二分段”衔接后“二段”课程内容“炒冷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临床思维受限、“高职不高”等难题,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1 重构课程门类,实现护理课程与工作任务相通

原有的“三二分段”高职护理课程是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的压缩版,沿用“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践”三段式医学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结构几乎都是“知识框架+知识符号”(如病因+知识点、病理+知识点等),无法链接岗位能力训练环节,缺乏活动设计元素,导致课程与临床工作任务无关联、不相通,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这种课程模式导致“二段”高职学生培养仍是以知识储备为主,学生不会应用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工作实践性和专科性越来越强,加之用人单位“招之能用”的高要求,该模式不利于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

“大融通”课程模式打破一贯“三段式”学科壁垒,以护理工作岗位为导向,将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并注重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课程门类,包括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外科疾病病人护理、妇科疾病病人护理、儿童护理、护理临床综合、护理应用技术等核心课程。每门新课程都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每一个项目根据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再由工作任务演绎对应的学习任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案,进行课堂设计,规划多元化课程评价方法,实现护理课程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对接。因此,“大融通”课程模式直接贯通学生从学校到医院的学习路径,入校即知岗,出校即上岗。教材改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7]。对于新的课程门类,护理专业与教学医院合力开发融通型校本教材《外科疾病病人护理》《内科疾病病人护理》《护理临床综合》等,契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1.2 重组课程结构,实现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实践相融

护理的社会职能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的整体健康。但是,原有的“三二分段”高职护理课程模式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分割,忽略了护理专业对人的整体认识,忽略了需要将护理人员的情感动机、相应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思维模式统一的事实,不能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原课程模式下,各门专业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自成学科体系,而且每门课程只链接客观知识,缺乏情感、程序、方法等内容的相融,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进入临床一线仍不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与护理工作脱节。此外,原课程模式忽略了护理专业自身的社会职能(促进健康),不符合护理工作实际,使得学生对职业特点不甚了解,甚至产生“学习无用”的观点。

“大融通”课程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强调知识储备转变为强调知识应用,即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学科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梳理其与护理工作任务的关联性,将课程结构由原有的“知识框架+知识符号”(见图1左)重构为“任务框架+步骤符号”(见图1右)。将病理改变、疾病过程、治疗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多维度、立体化关联,将人体功能与病人的病理改变相对应、将病人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相对应、将治疗原则与病理改变相对应、将护理措施与治疗原则相对应,将学科课程改为活动课程,真正实现以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融入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中,达到知识学习与护理工作的有效衔接。此外,强调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整体观,在“步骤符号”里链接社会情感、程序和方法等内容,并开展整体护理训练。同时,针对学科教材缺乏社会情感、心理护理具体操作步骤问题,“大融通”课程模式下我们开发了《心理社会护理技术》与《心理社会护理手册》校本教材,解决传统教材中对心理护理的描述仅是一句话或是难以执行的知识符号问题,通过典型工作情境的模拟,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同步提升。

图1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模式

1.3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由知识储备到知识应用的转变

原有课程结构是“知识框架+知识符号”,适用于以灌输为主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知识面狭窄。而且理论知识没有实践体验做载体,使学生的认知无法与临床工作任务相联系,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应用于临床实践,只会“纸上谈病”。

“大融通”课程模式彻底转变了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设计,采用典型临床情境引领的任务驱动法,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在教学方法方面,该模式对模块化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创造性地应用“明码(临床表现)—暗码(病理改变)转换技术”,把看得见的临床表现转化为看不见的内在结果和功能变化,把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改变对应起来,让学生瞬间在大脑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象到抽象的转换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临床表现理解疾病本质,旨在让学生学会从“观”到“察”,快速判断病情,从而迅速行动,实施护理。此外,创造性地应用“垂直观察法”,将垂直变化的临床表现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相对应,培养学生的临床预见性思维。全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岗位胜任力。

1.4 拓展课程立足“大专业,小方向”,拓宽学生知识面

专业拓展课程由各院校根据所在地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我院护理专业立足“大专业、小方向”,创造性开设老年护理、中医基础理论、康复医学、营养与健康、护理科研基础、护理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兼具普通护理、中医护理、养老护理、营养常识等素养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1.5 “大融通”课程模式下教学效果的评价

除常规的期末终结性考核外,教学效果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引入SP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核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能力等。

2 “大融通”专业课程模式的培养效果

2.1 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按照“大融通”专业课程模式,护理专业累计完成5届440名“三二分段”学生的培养。学校年度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多个指标名列前茅。中专起点的大专学生在本市就业难的大环境下,5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95%,且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三甲医院就业率超过50%,就业现状满意度在90%以上。各大医院多次评价“三二分段”学生“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护理职业精神,踏实肯干,护理知识与技能扎实”,学生的“五动五会”素养也得到了临床的高度认可,改变了过去各大医院对“三二分段”学生的不良印象,用实际行动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成绩突出,专业核心课程考核通过率达100%,历届学生在省级甚至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2.2 系列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教材和教法“三教”改革

课程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MOOC、5门项目化课程,拍摄了多部微课视频,发表了论文9篇,打造了一流理实一体仿真实训室。“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带动基础医学部教师向临床转型。专业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和技能教学大赛中,设计的“典型情境引领下任务驱动的活动课堂”均获得优异成绩。该模式有效推动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联动,促进医教融合,作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3 毕业生反馈良好

作为培养对象,已在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对“大融通”课程模式教学效果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严格按照质性研究中面对面访谈方法,邀请在深圳就业的5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题包括“你对在校两年的课程设置有什么看法”“在校期间的学习对你目前的工作是否有影响,是怎样的影响”“对三二分段课程教学有什么看法或建议”等。访谈至受访者认为无新的内容产生为止,共有15名毕业生接受了访谈。

2.3.1 从基础知识到临床疾病的贯通,利于毕业生成为高水平护士“大融通”课程模式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融合,解决了知识学习与护理工作脱节问题。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能够跟自己的工作岗位有效对接。S2:“我在手术室上班。在校期间,外科疾病病人护理课程的学习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方法和内容也学得扎实……我在台上配合手术,对于手术的每一步我都能将解剖结构与病人的疾病联系起来。”S5:“我在心血管专科医院急诊科上班,每接诊一个心前区疼痛的病人,我都能从他的临床表现联想到心脏发生的病理改变,这对于危重情况的病情观察非常有益。”S6:“在校所学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迁移应用到我的工作中。”

2.3.2 从生理、心理到社会整体观的融合,利于毕业生成为有温度的护士“大融通”课程模式重视护理专业的社会职能,强调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整体观,在课程结构中链接心理护理的程序和方法,毕业生反馈意义重大。S1:“心理社会护理技术这门课让我很受益,我在病房除对病人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外,还能够关注到病人的心理情况,这是中职阶段学不到的,这门课很有必要开。”S4:“当造口病人手术回来除嫌弃自己的造口外还骂我的时候,我能够理解她当时的感受。”S5:“心理社会护理技术这门课很贴近临床,应用性特别强。”S3:“护理应用技术、护理临床综合课程非常重要,除强化我们的技能外,关键是操作性思维对我很有益。”

2.3.3 教学方法新颖,让毕业生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护士典型临床情境引领下任务驱动的活动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S14:“老师们的授课方法不同于中职阶段。”S13:“老师先给出一个典型情境,然后逐步安排任务,让我们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并汇报。对于疾病重点分析发生发展规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疾病。”S8:“活动课堂特别好,大家分组完成任务,做海报、做餐垫,这些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S9:“思维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的单一的死记硬背转化为思维模式的训练,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S12:“明码(临床表现)—暗码(病理改变)转换技术让我们认识疾病、参透疾病本质,我能把学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应用起来,对学过的疾病认识更深,有预见性,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有很大帮助。”S11:“这种方法锻炼了综合表达能力,引导我们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训练,这一点特别好。”S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自主学习更重要。”S7:“上课老师让我们自己做PPT汇报、演讲,对我在临床进行教学查房特别有帮助。”

2.3.4 拓展课程强化就业能力,让毕业生成为有发展潜力的护士 S6:“护理科研课程对晋升和工作非常重要。”S13:“我现在在传染病房,跟着科室的老师一起做调查性课题,我作为重要成员很感激在校期间学习的科研相关内容。”S1:“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课程很重要,涉及科室开展品管圈、写论文、申请课题等。”S15:“我在老年科工作,在学校期间的老年护理这门课对我的工作特别有益。除了关注老人的疾病问题,我还能指导他们进行康复锻炼,特别有成就感。”

3 “大融通”专业课程模式持续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要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护理人才紧缺,社会对护理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培养方式和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探索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大融通”课程模式是护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全面尝试,是对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彻底改革。该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打破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对接临床岗位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经在5届“三二分段”护理专业学生中实践,目前卓有成效。

后续我们将在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进行“大融通”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包括第一批养老护理证书和第三批幼儿照护证书,进一步加大对该课程模式的优化和推广力度,培养适合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融通高职专业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