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期货上市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2021-05-28张德华张梦晴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规模化期货波动

□张德华,张梦晴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现货市场生猪价格趋势分析

1.1 生猪价格波动

生猪价格波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关学者一直研究有效平抑猪肉价格波动的措施。选取我国2010 年1—12 月的全国待宰活猪、仔猪的每月平均价格进行分析。从图1 中可以发现,近10 年以来生猪价格呈现上升态势,且有明显的波动性,尤其到了2018 年底至2019 年全年价格波动尤为强烈,2019 年10 月仔猪价格达到了77.49 元/kg。同时可以发现,从波动趋势上来看,仔猪价格和待宰活猪价格存在异步性。

根据2020 年1 月和2 月生猪(外三元)的走势图可以发现,在2 月18 日达到高峰38.74 元/kg,见图2。此时,国内生猪价格在此前已连续上涨3 d。具体原因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养殖猪肉饲料产品包括玉米、豆粕等停运;第二,居民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缘故减少去超市、菜市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导致各地猪肉价格不一,例如湖北省等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猪肉价格与新疆、西藏等疫情得到控制的地区会有很大差别[1];第三,由于疫情的缘故,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在家隔离,导致屠宰场员工不足,且道路封堵导致收购毛猪的车辆无法进入村庄,供给不足。

1.2 周期性特征

HP 滤波由Hodrick and Prescott(1997)提出,经常应用于宏观经济研究中,通过将时间序列分为周期性波动数据和趋势要素数据,对生猪价格月度数据通过EViews 软件进行HP 滤波分析,得出待宰活猪和仔猪的周期性趋势,待宰活猪和仔猪价格均表现为上下起伏波动且循环交替的状态。研究学者将其称之为“猪周期”行为,而这一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蛛网模型”,在生猪行业中是指均衡变动所导致的上一轮价格与下一轮生产之间的关系。当本次猪肉价格下跌时,养殖者会减少仔猪的饲养量;由于供给减少,下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养殖者又会增加下下一轮饲养量,结果由于供给太多,猪肉价格又大幅下跌……,如此反复,使价格陷入“蛛网现象”。此外,猪粮比也会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猪粮比反映了猪肉价格与主要饲料价格的关系。猪粮比对于养殖者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猪粮比一般在6∶1 左右,猪粮比越高,则代表利润越丰厚。但并不意味着越大越好,猪粮比过大或者过小都意味着风险。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占所有成本的60%以上。

从研究结果来看,待宰活猪和仔猪有着相似的周期,且周期性特征明显。大体上分为:上涨阶段为2011 年3—9 月、2015 年1 月至2016 年3 月、2019 年1—12 月;下降阶段为2010 年1 月至2011 年3 月、2011 年9 月至2015 年1 月,2016 年3 月至2019 年1 月。此前,“猪周期”一直是影响生猪期货上市的一大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方向研究如何平抑猪肉价格波动。

2 养殖产业规模化进程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的程度是影响生猪期货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生猪养殖规模太小会导致信息传递慢,从而使猪价剧烈振动。由于我国散户养殖较多,养殖企业一直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2]。

19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提出规模化养殖三步走战略,首先散户养殖大幅退出,然后养殖场规模迅速扩张,最后规模化进程减速即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总量稳定上升。目前,在我国生猪的规模化进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猪周期”。在一轮又一轮的“猪周期”中,对于养殖者和企业来说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供需错配。在规模化养殖进程中遇上“猪周期”会导致生猪价格波动更为剧烈。2019 年猪行业分析显示,年出栏量1万头以上的养殖企业出栏量占比由4%升至16%,规模化养殖比例增大。随着养殖规模化推进,会平抑生猪价格的波动,但是我国目前规模化进程仍未到达深水区,在遇上“猪周期”时周期长度往往难以预测。

我国生猪期货仍在规模化过程中,对于中小养殖者来说生猪期货上市可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生猪期货上市对于分散的养殖者来说是否有能力使用期货工具,仍是一个大问题。但生猪期货上市对于规模化进程是有益的,行业规模逐渐加大,有助于规模企业打通供、产、销3 个环节,从而降低产业链中生产和价格的风险,提前锁定利润。供应链发展是生猪期货上市后的必要过程,未来我国生猪行业应朝着“上游供应商+规模化养殖企业+下游加工企业”的模式调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趋势。目前产业调整重心应在下游屠宰加工方面,这是终端消费者对猪肉质量要求的必然趋势,反向作用于上游养殖企业来说,可以有效控制生猪原料生产供给的不安全。

3 价格发现机制逐步校准

2021 年1 月8 日,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也是我国首个活体交割的期货品种。但生猪期货上市后这些难题得到解决了吗?生猪期货上市后,期货价格只是对现货价格的预期,生猪价格与期货价格一定会有价差。所以价格发现机制需要逐步校准。从2010—2019 年猪肉价格变动分析,“猪周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3.1 生猪饲料成本

2011 年3—9 月猪肉价格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猪饲养成本大幅上涨。一是饲料成本,主要指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玉米在2011 年以来供不应求,导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二是仔猪价格上涨。仔猪价格和生猪价格是呈正比例关系的。2010 年生猪价格持续降低,仔猪价格也持续降低。当然饲料成本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经销商、分销商和供应商的利润都与饲料成本有重要关系。

3.2 突发性因素影响

由于自然灾害、疾病等所造成的非正常供给,会导致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况,进而导致猪肉价格上涨。例如,2020 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由于道路封堵、交通不便,饲料和猪肉不能运送到各地,导致猪肉价格涨幅巨大,更有一些投机者进入市场,导致价格不规则变动。

3.3 生猪自身疾病

据统计,2019 年总共发生了13 起非洲猪瘟疫情,捕杀了19.7 万头猪。此外,一些非典型猪瘟和一些无名高热症状是养猪业的一大难题。每年在不同地区都有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状出现,导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抛售猪。

4 生猪期货上市后启示

此前生猪期货上市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猪是活的,而玉米、大豆等是“死”的。生猪期货即标的物为生猪的期货合约,但因为我国生猪生产较多且养殖者比较分散,生猪生产地域性差异造成生猪品种、重量、膘厚等指标难以标准化,所以在期货合约设计中的交割品级设计有较大困难。生猪市场一体化逐渐形成,价格要逐步打破各地区差距较大的弊端。

(1)加强人才培养。培养猪肉规模化养殖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逐步缩小各地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价差,完善价格管理机制。

(2)完善防疫机制。非洲猪瘟对我国猪肉价格的影响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从刚开始对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到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抵御机制。从专业人员的配置到病猪处理、仔猪安全性检验等都有完整的机制。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建立从上游到下游的一体化疫情防控机制。

(3)健全监控机制。互联网环境下,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民众监督制度,及时聆听和发现民众所反映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体,诸如微博、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等。

(4)加强规模化养殖建设。生猪期货上市后,市场环境有利于养殖者的同时,加速了投机者的产生,所以养殖化进程需要快速进入新阶段。

猜你喜欢

规模化期货波动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美棉出口良好 ICE期货收高
2021年麦市大幅波动概率不大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病防控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