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城市滨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中心城区长江北岸为例

2021-05-27星,蒋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滨江滨水重庆

向 星,蒋 智

(1.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20;2.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1 山地城市滨江空间要素解析

1.1 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是形成城市形态的物质基础,如山林、湖泊、河流构成城市大的空间框架。重庆作为我国最大的山地城市,其中心城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地带,山水相映、坐拥两江,并被纵横南北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4条山脉分割,集“山城”和“江城”为一体。中心城区总体呈现“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格局。山峦叠嶂,高程起伏变化大,由此形成了大疏大密、大开大合的城市空间形态。“两江”指长江与嘉陵江,具有供水、交通运输、排涝泄洪等功能,两江四岸大多处于丘陵地带,海拔高程多为160~400m,沿岸山峦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两江四岸滨水空间背山面水地势优越,景观视线较为开阔,呈现多个高差不同的景观层次互相交错的特色,具有江面线、岸线、滨江道路线、临江建筑近景轮廓线、建筑远景轮廓线、山体近景轮廓线、山体远景轮廓线和天际线等8个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同时,受水位消落和水体侵蚀影响,水际线与陆域形态往往呈现曲折凹凸的变化,道路高差较大,提供仰视和俯视的不同感受。随着水位的季节性涨落,在同一断面上具有景观丰富(静态景观、动态景观)和活动丰富性(滨水活动、陆地活动),形成多样化的滨江形态。重庆的自然环境要素空间尺度大、尺度感知震撼,形成了滨江山地城市的基底(见图1)。

图1 中心城区自然环境条件

1.2 人工要素

城市的人工要素主要指人为创造出来的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环境,包括城市道路系统、街道空间、建筑、景观等。从调研来看,重庆长江北岸滨江空间界面的人工要素包括滨江路、堤岸、台阶、滨江广场和码头等。通过现场调查,从朝天门大桥至鱼洞大桥北,全长35.3km,港口码头沿线占比最大,为34.3%。整体来看,沿线港口码头林立,生产性码头居及堆料多,对整体风貌影响很大,休闲性码头整体档次和风格有待提升。码头空间形式单一,亲水区域可达性不佳,亲水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如磁器口码头和大溪沟码头植物杂乱,景观元素单调乏味。对外交通联系不足,到达码头需要绕行。分级护岸占全线的14.5%,主要有3段,分布于重庆长江大桥段、菜园坝大桥段、鹅公岩大桥段。整体上,分级护岸景观风格不统一,平台上砖石剥落,植被杂草丛生,缺乏维护管理,部分堤岸经久未修,野生植物已对堤岸防护产生了一定的生物破坏,影响堤岸的稳定性。

1.3 人文要素

城市的人文底蕴是一座城市构成气质和外部空间的重要因素。深厚的人文要素是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包括地方语言文字、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等。重庆作为嘉陵江流域最大的城市,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作为重庆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共同奠定了重庆城市的底蕴,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同时,重庆人民的风俗习惯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宝贵财富。沿岸人文荟萃、胜迹众多,是城市历史的最好见证,长滨路—九滨路—大滨路段具备从清代、民国到近现代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脉,其中,渝中区涵盖众多历史遗迹,九龙半岛大渡口有以重钢为核心的工业遗址,大滨路段有寺庙、古镇等历史文化,整体包含开埠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和抗战遗址文化等,均为具有观赏和商业多重功能的历史文化空间。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工业遗址未进行保护与利用、缺乏宣传推广、文物破旧无维护急需修缮提升和资源保护、孤岛化串联性弱等问题。

2 中心城区长江北岸滨江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心城区长江北岸滨江空间跨越渝中、大渡口、九龙坡等多个行政区(见图2),滨江路贯穿全线,并紧临水域,导致滨水空间狭长不连贯。规划上,缺乏从景观、生态、文化等角度对沿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滨水公共空间各成一派,也缺乏与城市空间的整体联系,已建成的滨水公共空间数量少、环境品质不高。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公园较少。大部分公共空间均位于滨江路内侧,与长江没有直接的联系,亲水性差,相互之间更缺乏有效联系。局部段建成的线性滨江休闲廊道品质不高,缺乏生活休闲功能。配套功能建设尚不完善,沿线座椅、垃圾桶、直饮水、公厕、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较少预留供市民驻足、休憩的空间。此外,由于滨江路面距常水位约20m,桥下空间破败、植被退化严重,利用率低,大部分作为仓储、物流及停车或连接码头使用,部分为荒废用地,而且沿江处有生活污染性垃圾,成为城市管理的死角,加上缺乏维护管理,存在安全忧患,缺乏可供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岸线以防洪墙、防洪路堤以及高架桥硬质形式为主,滨水岸线景观层次和形态略显呆板生硬,缺乏层次感和趣味性,无法吸引大量人群,造成滨水空间消极发展,滨江空间品质有待提高。

图2 中心城区长江北岸滨江空间

3 中心城区长江北岸滨江景观构建策略

3.1 构建多元整体的公共空间体系

整合滨江空间景观资源,滨水空间规划建设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多元整体的,主要体现在空间(城市肌理)和时间(历史文脉)2个方面的整体空间体系。城市肌理与历史文脉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形态,城市滨水空间建设应保持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秉承整体性原则,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滨水空间景观体系。协调滨水区与周边区域的融合,与城市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相融,具体指城市肌理、功能、区域发展、交通系统、地域文化等。

沿岸形成5类山-水-城融合的风貌区,包括都市风情风貌区、生态宜居风貌区、工业创新风貌区、文化传承风貌区和山城融合风貌区。全线构建七大主题核心增长极,利用连续公共空间,如滨水公园、慢步系统(见图3)、滨水节日广场、现代游乐、休闲商业等沿滨水带布置,创造连续的近水空间,以保证滨水区的共享性。同时,构建4类休闲文化主题环线,分别是“文化寻踪线”“生态自然体验线”“艺术探秘线”“江滩水岸游赏线”。将两江四岸打造成为缝合重庆的多元、包容、世界级的城市中心,将拥有安全、吸引人的公园空间和活动场所,人们将在这里聚集并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学习和可参与的可持续城市景观系统。在这里,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得到延续,而每一个时刻都会成为人们重要的记忆。

图3 长江北岸慢行步道

3.2 构建连续贯通的交通体系

滨江交通规划设置了7个铁路公交化车站,其中3个为枢纽站;在渝中区增设大巴接驳游线1条,共4个站点;在钓鱼嘴增设小火车环线1条,共4个站点;提升长江沿线客运码头2个;改造4个货运码头为客运码头。同时,通过构建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缝合城市,让“步行”重回滨江。全线打通52个断点,增设13处架空步道和6处垂直电梯,打造连续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和公园、路网等,在设计规划新的路网形态时充分考虑原来的城市路网,提升现状人行天桥4处、新增12处,地下通道新增6处(见图4)。

图4 复合空间设计

3.3 创造不同近水方式的滨江空间

通过构建平面、立面及时空复合的方式,创造不同近水方式的滨江空间。时空复合指的是时间和空间上带来的形态及功能影响。首先需要详细分析长江两岸滨水空间形态,了解其与腹地区域空间的联系,通过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的有机结合,促进滨水空间结构的复合多样性。在平面的复合上,主要是不同空间功能的复合,从局部景观控制角度来考虑,包括将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有机结合,兼顾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效益。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立面的复合方式尤为重要,主要是不同高程空间的复合,在立面复合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和体验,如城市眺望空间、临水架空栈道和平台等可形成人群活动的空间。在具体设计中,可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地、堤坝或滨江路的高差创造不同高度的滨水空间体验,如猎人角公园项目,将滨水的眺望台利用高差建立了不同层高度的复合空间,利用长江消落带水位变化对消落带空间带来的观光效果,创造不同的景观感受和活动体验。

4 结语

山地滨水空间因其区位特殊性、资源稀缺性及功能和用地多样性,对山地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的城市建设潮流中,消费代替生产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许多滨水城市或地区意识到高品质滨水空间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并以滨水空间的复兴为契机,持续进行滨水空间更新和开发。滨水空间开始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和人们体验城市生活、开展户外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与城市地位、竞争力和形象联系在一起。通过重新发挥滨水空间的积极作用与效应,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可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滨江滨水重庆
福州滨江私宅
重庆客APP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芜湖滨江天际线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