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创作表达探析*

2021-05-27吴凡吉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文化

吴凡吉,邱 珏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2.苏州苏大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苏州 215123)

1 建筑地域性的发展阶段与构成要素

1.1 发展阶段

1)自发阶段 早在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于《建筑十书》中便针对建筑的地理、气候与民族等因素展开论述,指出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应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与内涵:“建筑建造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其地理位置,包括地区、纬度等。在埃及、西班牙、本都和罗马等地,都必须根据各地的鲜明特点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这应该是对建筑地域性最早的认识。以此为发端,人们对于建筑的地域性认识逐渐深入,从最初较为直观的气候、地理、民族等因素,逐渐拓展到经济、技术、文化习俗等非物质层面。但这一阶段的建筑创作仍处于自发阶段。例如,某地区的建造者会自觉使用当地的材料,采用符合本地人风俗习惯的形式与语言去进行建筑的建造活动,没有争议与不妥,一切理所应当。

2)自觉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开始走向近现代,建筑建造活动掺杂了各种世俗以及政治因素,不再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存在,人们开始怀念以前的田园画境生活,并寄希望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之上,故18世纪至19世纪的欧洲兴起过各种古典样式复兴。当时,对于建筑的地域性认识已经逐步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虽然此时的创作手法仍仅依靠形式的模仿与浪漫主义的要素拼贴。真正自觉的地域性探索来源于因反抗现代主义而兴起的地域主义理论。早在1924年刘易斯·芒福德就十分有远见地将区域(地区)主义从商业与沙文主义的弊端中拯救出来。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以地域主义取代国际风格,彼时,现代主义蔓延全球,因其不顾环境和历史的创作手法让人厌倦,故地域主义很快获得响应和支持。地域主义以及批判的地域主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明确的创作理论,更多的是对于建筑地域性的思考和反思,这种反思是双向的,包含了对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本身的反思。也是此时,人们对于建筑地域性的思考已经摆脱了单纯对于传统样式的迷恋和模仿,开始接受现代主义的某些原则和做法。地域性建筑创作,由以往自发的建造活动,转向了在现代建筑中地域文化的自觉运用和表达。比如20世纪60年代以人情化建筑理论为代表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正是出于对当地家乡的热爱,所以会在建筑中自觉地体现出本土的特色,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空间的塑造来完成人情化的诠释和表达。

3)自省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师们开始有意识地反省,这一反躬自省的态度与早期现代建筑和古典主义之间的论战不同,它是源自现代建筑阵营内部的自省。这种对建筑地域性自省的思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和现代的选择以及各种繁复理论的探讨与争论,而是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在建筑创作中体现出地域性这一要素。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已经成为建筑师的共识与一种创作理念。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诠释建筑的地域性这一命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新地域主义、乡土建筑、高技和低技乡土也逐渐开始为人们熟知。

1.2 构成要素

地域因素大致可粗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气候、地形、地貌、建筑资源材料等属于有形因素,它们主要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材料、结构;文化与经济因素等则属于无形因素,它们主要对建筑的形式、内涵和意义诠释上产生作用。更重要的是,现代建筑之所以能在全世界普及,是因其理念及思想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而正是这种普适应割断了建筑与地域之间的联系,建筑如浮萍一般漂浮,而不是像大树一样有机地扎根于土地中,汲取营养,生长成最合适的模样。现代建筑创作,大到超高层公共建筑,小到住宅,其设计原理和建造方式不尽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要想找到适合所有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之法可谓难于登天,本文就现代建筑如何表达地域性提出几点原则,以期指导当代建筑地域性创作。

2 现代建筑地域性的创作原则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相对稳定的特性,表现为建筑对地域自然环境应对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另一方面,建筑的地域性又是为应对特定地区文化观念而物化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与延续性。仅就现代建筑如何合理表达地域性的问题,其实即为现代建筑如何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得联系的问题。

2.1 对自然环境的回应

自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非人为的因素和条件。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回应可以说是地域性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也是地域性的关键所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人,建筑也应如此。在现代建筑的创作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到环境因素,将其和功能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来考虑。一般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通过建筑的形式、空间和表皮等进行有机回应,再辅以适当的技术手段,而不是滥用技术,将建筑包装成炫耀技术的集合体。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完美地遵从这一点,从而创作出了符合印度炎热气候的建筑形式。柯里亚在孟买设计的高层住宅楼干城章嘉公寓,为避免炽热的阳光照射并获得良好的通风和景观,建筑采用东西朝向,各个住宅单元围绕着中间的走廊,利用中庭进行通风散热。建筑中点缀着的花园露台,成为住户与自然的中介空间,也是对印度传统平房新的诠释。

2.2 对人文环境的回应

如果说自然环境决定了建筑的物质,人文环境则塑造了其精神。现代主义在风靡全球之后又迅速为人们所厌倦,正是因为其缺少了文化的因素。建筑一方面承担着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角色,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受到地域文化的滋养,又通过反哺,使文化的薪火愈发旺盛。现代建筑除了对自然环境作出回应,也应该同时体现出当地的文化意象。建筑是时代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仍通过模仿传统样式或粘贴传统元素无异于新瓶装旧酒,俗不可耐。就目前来说,最好的方式应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解读,提取出新的形式与内容,再与建筑进行结合。在这一点上,已故建筑师贝聿铭无疑是集大成者。在苏州博物馆中,贝聿铭将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穿插,虚实交融、旷奥兼用,让游客如同置身于园林秘境。建筑形式上,采用黑白灰的色调,白墙黛瓦(见图1)、入口处的山水小品(见图2)等都将中国江南水乡之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1 苏州博物馆的白墙黛瓦

图2 苏州博物馆的山水小品

2.3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技术

地域的不同除了体现在气候上,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和制造技术水平上。中国建筑自古是以木头作为材料的梁架体系,辅以石构体系。而西方则相反,主要是以砖石为主的穹顶体系,两者最终诞生了完全不同但同样伟大的建筑体系。建筑材料属于有形,主要依靠当地资源,建筑技术则需要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不像气候和文化对建筑产生纯粹的影响,故将之单列。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也是地域性建筑的特征之一。在21世纪,经济好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对如何通过材料和构造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性思考得越来越少。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虽是现代建筑,但因其巧妙悬索的结构形式,使得看上去充满了日本禅意。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外墙体均为当地的砖石瓦片碎料,就是为了让本土的记忆和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

3 结语

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地域性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探讨,本文以人们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为切入点,论述了建筑地域性的特征与本质,认为现代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应该对自然、人文环境作出回应,同时应尽可能采取适宜的技术结构。应注意的是,以上三点虽分开叙述,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建筑技术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水平,建筑材料除了要看当地资源,也需要看当地的经济水平,而经济水平又和文化挂钩,相同的建筑材料又因为技术的差别而导致建筑形式的不同,同样的地形和气候又会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建筑文化,所以,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点。时代在变化,地域性也在跟着变化,现代建筑如何与地域性达到最终的契合,仍需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猜你喜欢

建筑材料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