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工业遗产更新利用研究
——以株洲市某火电厂为例

2021-05-27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株洲火电厂遗产

文/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章 扬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于双文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袁 媛

0 引言

城市产业结构与政策调整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现代城市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网络化、数据化也正冲击着国内外城市结构,传统工业遗产逐渐从历史发展进程中退让出来,其处理形式和结果深刻影响城市空间格局。自2006年《无锡建议》引发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热潮,截至2019年共两批200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为追求城市内生增长的新方式。作为我国传统工业城市的代表,株洲市工业企业遍布城市各大空间,主城区也不乏其身影,工业文化已成为株洲市最突出的印记,华银火电厂是该城市老牌工业之一,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应城市发展要求已有计划搬迁至中心城外围地区,原工业遗产更新再利用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用地发展受限问题,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内在品质。

1 工业遗产的概念与更新

1.1 概念

工业遗产是指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巴拉宪章》为文物建筑寻找“改造性再利用”的方式得到广泛重视[1],“改造性再利用”也在工业遗产更新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关键在于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意义和功能,并最大限度保留与再现历史痕迹。作为民族工业发祥的见证,工业建筑凝聚了民族感情和历史印记;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厂区,这些历史建筑是几代产业工人和附近居民的集体记忆所在[2]。工业遗产独特的场所精神来源于建筑、设施、工业材料等,在规划设计时应重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历史特色,营造“有记忆”的场所,重现遗产魅力。

1.2 更新与传承

工业遗产更新源于工业起步较快的西方发达国家,而德国工业4.0理念的提出也暗示着传统工业退出、转型加速运行,现有工业遗产更新涉及经济利益、景观设计、混合开发等研究视角,以城市发展理论探析工业遗产更新策略,通过对工业遗产更新实践的分析,探讨具有可行性和启示性的更新途径与方法[3-10]。当前国内外工业遗产更新实践可归纳为两类,即公益性和盈利性,其中公益性更新模式主要有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两种形式;盈利性更新模式则包含商业服务开发和创意生产集群,二者的区别在于对工业遗产在城市或地区发展中的区位和功能定义不同,通过分析工业遗产特点和区域所承担的功能,探索综合效益最优的更新利用途径。株洲市工业发展由来已久,工业文化已成为城市的象征,华银火电厂更新改造如同城市文化延续和创新的一个缩影,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更新可彰显城市特色文化氛围,工业遗产更新强调经济发展与文化延续的结合可实现历史记忆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2 株洲华银火电厂更新利用策略

株洲市是我国典型的工业城市,株洲华银火电厂始建于1955年,为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2003年底并网发电,厂区用地东西长约750m,南北宽约550m,总用地面积约41hm2。

2.1 现状分析

2.1.1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地域风貌独具特色

华银火电厂位于株洲市石峰区,距河东核心区、石峰核心区、河西核心区较近,区位优越。电厂紧邻城市主干道和若干次干道,由建设北路、沿江北路及若干支路围合而成,建设北路南至河东核心区,北接时代大道,沿江北路贯通东西,接壤滨江风光带,地块东部毗邻建材市场,业务、人流往来频繁,也为更新过后的地块运营发展注入动力(见图1)。地块南临湘江,靠近白石港湾流域,有利于创造滨水景观;周边有石峰公园、天鹅湖公园等生态公园,生态环境良好(见图2)。地块内部保存有良好的生态绿地和文化建筑,但地块周边湘江沿岸尚未合理开发利用,缺乏公共开放空间,道路交通组织混杂,建筑物年久失修,如何在现代价值挖掘中充分保留其“历史痕迹”,延续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同类改造中脱颖而出值得思考,更新过程中应保障基地与四周生态环境相协调,并适当融入人文、自然生态等元素。

图1 株洲华银火电厂外部交通

图2 株洲华银火电厂外部环境

2.1.2 遗产内部要素质量参差不齐,生态优势明显

地块中部为该厂主要生产区,以工业建(构)筑物及配套住宅为主,对其建筑进行质量评估可分为4类:①特征建(构)筑物、烟囱和传统装置;②质量较好的热电厂部分厂房;③质量一般的部分商业、检修用房、仓储用房及配套住宅等;④质量较差的零散厂房。厂区主要分为生产区、仓储及检修区、办公区、配套居住区4个功能区,多以道路为联系媒介,空间表现僵硬且呆板,缺乏连续性(见图3,4)。火电厂西南部保留大面积生态预留树林,作为该厂最突出的资源优势,结合周边生态资源构建山水城生态格局,因而在该工业遗产更新利用过程中需重点挖掘其内涵价值;地块内工业设施多数保存良好,具有特征明显的烟囱、煤棚等传统工业代表性建筑,有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印迹和浓厚的工业文化积淀。

图3 株洲华银火电厂内部功能

图4 株洲华银火电厂内部要素

2.2 更新策略

2.2.1 对接城市战略,融入空间格局

根据《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株洲将打造“十大公园”,从空间分布来看,十大公园呈环状遍布于城市中部地区,此工业遗产位于公园环的中心位置,保持遗产原有特色又不失创新,既可突出传统工业遗产的现代价值又能挖掘地块本原的生态价值,对接城市发展战略。湘江株洲段是湖南省内最长、保存现状较好的一段,但利用程度和效率还很低,城市中湘江周边仅有石峰公园、神农城及筹备的中枫溪生态新城等地块开发前景较好,但相距较远、缺乏联系等问题导致地块各自孤立,依托湘江打造的自然风光、商业生活、商务办公等空间形成割裂局面,遗产生态公园将成为自然与社会联系的媒介空间,以生态和文化作为连接城市历史、创新发展与市民生活关联的主要因素,构建湘江株洲段生态、文化、生活及商务四维空间格局。

2.2.2 延续历史记忆,增添创新活力

火电厂遗产是株洲工业文明的代表,更新改造须秉持传承城市工业历史记忆的使命原则和“新旧互动”的主导思想。延续“旧”记忆,保留具有明显工业痕迹、保存现状较好的代表性建(构)筑物(见图5),如烟囱、运输通道和办公楼等,有特征且适宜改造的建筑物,如大空间厂房、汽机房等,充分利用现状绿地,整合自然资源,减少工程量;增添“新”活力,更新、改造原遗产建筑,强调建筑立面的保护利用,烟囱外部适度加建景观装饰,使其形体更新颖;煤棚内部进行结构改造、功能更新,打造文化演艺中心,在保持原主要支撑构造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空间划定,设文化展示厅、艺术演示馆和商业休闲服务中心;汽机房和锅炉房改造为工业博物馆、展览馆。尊重工业遗产环境、尽量不破坏场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以艺术性的眼光和手段进行遗产更新,实现保留旧建筑与新形式、旧遗产与新功能、旧工业空间与新城市功能空间的互动,以激发昔日工业遗产新生活力。

图5 更新改造示意

2.2.3 赋予城市功能,挖掘复合潜力

株洲正处于产业转型、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深化落实阶段,传统开发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需求,结合分析该遗产在城市中所处的区位及在城市发展轴上需要的节点,以建设一个可体验典型工业城市发展历史变迁的绝佳场所为目标,提出遗产更新以工业遗迹为基底,顺应城市整体功能布局,融入区域发展格局,遵循复合开发理念。火电厂更新改造功能上需注重其独特性、差异性特点的选取,着重打造特色开发引爆项目,如工业文化主题博物馆、城市工业文明中心等,承办湘江文化艺术展、株洲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城市文化高地,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吸纳一批创新产业、艺术产业,如艺术、设计工作室等,不仅能提高地块经济产出,而且可丰富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创意产业聚集区,以工业遗产复合开发构筑城市文化地标,并配以生态游憩园、商旅活动中心等功能区块,科学制定更新开发层次和比例,合理控制各功能建筑占地配比,实现地块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提升地块职能高度,激活地块新时代功能。

2.2.4 营造“三生空间”格局,梳理实体空间肌理

遗产更新要重视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的打造,以生态资源和工业文化为载体,实现生态与生产空间的配合,并辅以配套的生活空间(见图6)。遗产更新空间横向加强与石峰公园生态景观的联系,纵向深化与湘江滨水景观的互动,在沿江风光带上打造点状积聚城市开放空间和地标建筑,构建“山城水”空间景观走廊,借助遗产浓厚的工业文化气韵催化、沉淀更具活力的开放空间,从而深化生态空间层次;以文化为基础,地块西部设立文创空间,即创意产业空间,通过良好生态环境、地租及税务优惠政策,吸引创意工坊、艺术企业和创新研发企业等加入,充实地块文化艺术氛围,增强城市综合创意研发能力;地块东部有着优质的建筑与交通基础,而且处于遗产核心开放空间与城市建材市场之间,适合商业办公空间的形成,其底部改造为汇聚商业、休闲、餐饮、娱乐、住宿等功能的商服综合体,结合地块北部生活小区建设,实现区域基础经济效益提升。

图6 空间更新策略

3 结语

工业遗产更新不能照搬模式,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工业遗产是城市的特殊印记,是工业城市独有且充满历史记忆的符号,切不可完全抹灭。株洲市工业遗产更新利用秉持对城市发展史尊重的态度,谨慎科学是唯一标准。横向与纵向分析该遗产所处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及需要实现的功能,提出相应的更新利用策略。目前提出的策略尚不完善,未进行更新时序和经济问题的探讨,需在后续工作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株洲火电厂遗产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遗产怎么分
株洲工业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
火电厂锅炉节能减排的几点研究
探讨火电厂热力设备的化学清洗
千万遗产
全球最大火电厂的清洁改造
火电厂循环水处理及系统优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