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客厅照明实践
——以遂宁宋瓷文化中心为例

2021-05-27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王东宁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宋瓷夜景科技馆

文/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王东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树乐 王丽娜

0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印象聚焦于其标识性建筑,这些承载城市印象的建筑或以具象或抽象为艺术画的形式成为城市的明信片而广为传播。在这些明信片中,很多是阳光下的场景,也有一部分是夜晚的画面,有别于阳光下的直接,由细腻灯光刻画所构成的夜景形象尤其赢得人们瞩目。

随着电子资讯的触手可及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个照片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外来游客和生活其中的人们都希望有这样的空间——城市客厅,在此体会城市的温度,遇见、发现、享受生活的美好。

城市夜景景观照明的发展逐步由注重外在向有内涵和更关注生活演进。照明的图景式表达以显性方式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而由眼观至内心的情感及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多呈现为隐形,但更能打动人心,更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简单的照亮远远不够,通过光所传达的气息,让我们体验生活的美好,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才是照明追求的终极目标。

随着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为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刺激消费的夜间经济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国各地亮化工程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城市有了曼妙的夜表情。但在这股热潮之下,以建筑立面遍铺LED灯点,采用高亮度和色彩闪烁变化为范本的“千城一面”的夜景观也在多地重现。本文尝试以宋瓷文化中心照明实践对城市客厅的夜景景观照明所关注的方向进行探讨。

1 城市文脉的连接与延续

宋瓷文化中心建筑群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由城乡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中心等建筑围合而成。照明设计方案以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城市界面的夜景表现遂宁的城市文脉,如图1所示。

图1 宋瓷文化中心建筑群

1.1 沿江一侧,照明的律动呼应江水,暗喻城市活力

建筑群面江一侧紧邻涪江及湿地公园,无其他建筑遮挡,视野开阔,展示面长(见图2)。青少年中心、档案馆、图书馆左右相邻,以湿地公园为过渡与奔流的涪江呼应展开。通过对建筑入夜后使用时间的分析:青少年中心夜间用灯时间较长,档案馆朝九晚五,图书馆夜间开放时间有可能延长。结合建筑语汇和空间传递的气息,照明方案明确以青少年中心为沿江侧建筑群组中外立面的重要表达区段,图书馆弱之,档案馆最少。

图2 沿江一侧照明设计

沿江一侧的照明构图选取青少年中心建筑语汇中水平向延展的檐口及大屋盖。在檐口处以间接照明形成明亮的白光线条,追随建筑的流动形态,以律动呼应江水,突出青少年的活泼藉此暗喻城市的活力。图书馆外立面照明采用泛光灯向建筑中段投光,将陶板微微照亮,与室内照明共同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

1.2 面向城市的一侧,差异化的照明方式强调不同文化的传承

面向城市腹地一侧有宋瓷博物馆、科技馆和城乡规划展览馆。遂宁宋瓷博物馆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宋代瓷器馆藏,宋瓷博物馆立面以青白瓷的色泽和精致的细部展现宋代的美学高度,科技馆则以未来为主题。照明方案以历史与未来的跨度将城市文脉的传承向前延伸。

1.3 宋瓷博物馆;以光色烘托建筑温润的质感

宋瓷博物馆在建筑设计阶段已考虑到外照明的方式和呈现的效果。建筑立面上方向外倾斜,青白色釉面、横向外凸棱线为对外照明提供了绝佳的物理条件。平台处采用擦掠式的泛光照明沿立面向上(由于建筑上部外凸,能截止射向天空的逸散光,减少对夜空的光污染),更突出精致的细节,以光色烘托温润的质感,展现建筑如玉般的色泽,暗合馆藏宋代瓷器的惊世之美,强化文化标识性(见图3)。

图3 宋瓷博物馆夜景照明

1.4 科技馆:利用灯光、色彩、玻璃描绘对浩瀚宇宙的探索

科技馆沿街道一侧设通体透明的玻璃幕墙,采用内透光向市民展示巨幅面向未来的画面,照明方案强化探索的主题(见图4)。科技馆入口以“洞”为意向,“洞口”采用镜面不锈钢拼贴而成,镜面反射周围环境,形成自身消隐、影像延伸的视觉效果,引导人们进入其内部一探究竟。照明设计方案采用高色温光及镶嵌在不锈钢表面的光纤点,藉由光线与光点在镜面和玻璃间的多次反射,描绘无垠广阔的宇宙图像,如图5所示。

图4 科技馆夜景外观

图5 科技馆入口照明设计

1.5 互相连接的建筑顶部与照明的节奏感

建筑群顶部以高低错落、富有动感的屋盖将各单体建筑相连,照明以强度变化结合节奏延展突出仿若宋瓷极品荷叶盖罐对荷叶刻画的神韵,如图6所示。

图6 建筑屋面照明设计

宋瓷博物馆以隐蔽内敛的投光照明手法突出悠久的中华文明,科技馆的照明则以透明、反射、延展引导我们步入未来。光以无形之手联络城市文脉,让我们回望过去的同时,面向未来。

2 有温度的开放共享空间

建筑师将各单体建筑聚集围合形成文化综合体,每个单体均可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建筑群围合形成的公共空间更成为人们乐享的城市客厅。喧嚣热闹的城市界面内侧,人们可体验到静谧的公园式共享空间。

2.1 近人的灯光营造欢迎氛围,给人温暖的感受

如同家中的客厅,离人很近的灯光给人以温暖的空间感受。照明方案结合各单体建筑首层的雨篷设置下照明,均匀连续的下照明拉近了空间与人的距离,为中心庭院空间营造欢迎氛围及基础照度(见图7)。

图7 中心庭院空间照明

2.2 内部建筑立面照明增加夜晚景观层次

内部路径不是单调的横平竖直,漫步其间的人们会随空间的开合变化体验步移景异之美。照明方案依托围合的建筑内侧立面照明的选取与空间景观小品照明的点缀,打造丰富的照明层次,让夜景更有魅力。建筑内侧立面的照明高度不与夜空相争,人们在都市中仍能感受到建筑空间与自然的联系。结合景观布局,在地面有高差的地方,设置控制眩光良好的矮柱灯,照亮边界,提示障碍处,为空间提供安全照明。

单体建筑大多下小上大,紧邻的建筑在空中相交,相交的下方也是场地的各个入口。照明方案通过建筑体上预留的点位设置窄角度投光灯,向上以高光照亮相接处,具有戏剧化的光影效果,突出入口,激发街道上的路人进入内部一探究竟的兴趣(见图8)。这些开口也是共享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接,通过控制照明光影,形成内部有光,光从内部向外辐射,经由洞口而出的视觉和心理暗示。

图8 建筑群内部的建筑立面照明

3 静谧美好的夜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3.1 以减法做照明文章

伴随夜景照明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光污染随之而来,人们发现以前能看到的星光与星河看不到了。古人尚且知道“天地玄黄”,即:只有深夜,我们才能看到宇宙的深度,知道黑是天的本色。处于电光源文明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解决光污染所带来的环境生态议题,应从思想和行动上减少灯光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侵扰,留住静谧美好的夜。

照明设计从现代生态花园城市理念出发,坚守照明底线:该亮的地方亮,不该亮的地方不能亮。与建筑师一起,以减法做照明文章。

3.2 低高度的照明方式减少溢散光,避免光污染

1)景观照明布局以路径为主要基底,减少水平方向大面积照明,通过各单体建筑雨篷设置下照明提供共享庭院空间的基础环境照度。由于光源方向朝下,离人较近,人们能感受到温暖安全的氛围,同时减少穿越空间所产生的溢散光及光污染。

2)景观布局中的绿植照明以点非线性连续的方式点缀其间,在重要视觉焦点及道路交叉口,选取绿植及树阵中的个体突出照亮,与周围形成掩映效果,既丰富照明空间层次,又减少照明数量。

3)庭院路灯及矮柱灯选取漫射天空溢散光少的配光形式,灯光全部照向下方地面,减少对天空的光污染。

4)连接各单体建筑屋面的绿道采用与扶手相结合的低高度下照明方式,在提供安全照明的同时,让人们处于暗的背景中,俯瞰城市夜景,抬头能看到夜空。考虑到照明光谱对于动植物可能产生的影响,LED光源的色温选用3000K,以减少对昆虫的吸引。

4 结语

总结遂宁宋瓷文化中心的照明实践可得出:照明在设计规划阶段需与建筑师紧密配合,通过照明传递建筑的文化气息;单体建筑服从于整体,该亮的地方亮,不该亮的地方不能亮,整体效果不是单体的简单叠加;建筑外照明、室内照明及景观照明应在设计前期整体把控;以和谐优雅的用光方式提升市民自豪感、幸福感;夜景以减法做照明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已一年有余,经历疫情,我们体会到面对面社交的宝贵。人们的生活要有光,光既能点亮未来之路,又能慰藉人心。从前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鲜有提到灯光与照明,疫情改变的世界提醒人们需更关注灯光与照明之于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影响。地球上尚有很多对光敏感的生物,与人类共存地球形成命运共同体,未来照明设计也应将其考虑在内,这也是疫情带给照明设计的新思考。

猜你喜欢

宋瓷夜景科技馆
科技馆一日游
瓷心晚晚
不妨写夜景
深圳科技馆新馆
宋瓷 低调中的高大上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科技馆惊魂之旅
城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