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微课促进学生对高中语文小说的深度学习

2021-05-26李华青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说微课

李华青

此文系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微课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立项批准号:20JX07185

摘要: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因篇幅长和课时少,存在一定的教学困境。面对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用来改善这一困境。借助不同类型的微课,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情景和任务中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入探究、分析、思辨性地表达和交流,达到对文本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微课;小说;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5-0079

面对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应积极地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多样、有序、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景”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微课作为一种优质的资源形式,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用动态的、可视化的视频呈现出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线下教学提供了抓手。微课既满足了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也拓展了学生线下学习的时空,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理解重点知识、探究分析疑难问题、延伸拓展文本内容。而深度学习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浅层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析、探究、质疑,并把新知识运用到旧有的知识体系中来解决问题的学习。

一、问题型微课,激发兴趣,多向释疑

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高质量的思考。在讲解小说时可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设置微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驱动下探究文本,形成独特的解答,推动学生获得知识,建构意义,发展思辨思维。如在讲解《祝福》时,教师可以整合电影中《祝福》的场景,开篇提出“谁是屠杀祥林嫂的凶手”这一问题,然后把电影中“我”“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一般群众”“祥林嫂的婆婆”对祥林嫂说的话和特殊的举止进行剪辑,整合成一个微课。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带着兴趣来探究到底谁是凶手,以进行深度学习。这样的微课有助于学生置身情境中,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来理解、分析、论证和辨别。不同凶手的选择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是在旧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知识后的表现,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结果。学生在微课视觉和情感冲击下,研读文本,探究相关议题论文,实现在解决问题中深入思考和批判反思,达到了对文本的深度学习。

二、故事型微课,沉浸体验,深入思考

“故事教学法”是用叙述故事的方式串联教学知识点,即在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中融入相关知识点的教授。现行语文课本中的小说大都节选自中长篇小说,面对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任务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型微课”浓缩了长篇小说的精华,集中体现了文本的主旨意蕴,恰当地运用它能有效地解决小说教学的困境。如在讲解《老人与海》中,教师可以插入“硬汉故事微课”。教师把圣地亚哥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和大鲨鱼搏斗的历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与此同时,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行呈现,通过两则故事的对比,让学生沉浸在硬汉情景的体验中,在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比分析和深入思考下,解读出中西方硬汉形象的异同以及隐藏在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老人与海》中的硬汉从捕鱼结果来看,失败了,但他始终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他让人明白了“人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可以做一个强者”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信念。而《愚公移山》中硬汉,让我们看到我国古代神话中排除艰难万险、一心一意甚至子孙相继地造福于人民的初心和伟大创举,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必胜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直观对比分析微课中两个“硬汉”形象,学生沉浸式体验、个性化解读、多维鉴赏,在知识的交互融通中辩证地对中西文化中不同“硬汉形象”进行深入地探究、分析,发展了高阶思维,达到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和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三、续写型微课,任务导向,延伸拓展

小说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精读文本,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拥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进行文本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鉴赏,又要进行表达交流。文本具有召唤结构,会给读者留下空白和期待视野。面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小说,教师要深度教学,多维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达空间。“续写型微课”可以针对小说结局、某一情节或特定人物预测等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延伸拓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使知识迁移,形成必要的语文技能和熟练技巧,而这刚好契合了深度学习中学生要整合学习内容,拓展思维空间,落实个性体验,追求自我意义的建构的要求。同时,“续写型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逻辑思维,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如在讲解《边城》时可以制作一个“《边城》结局续写微课”,通过展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写作背景和现行多种边城主题说,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为续写结局蓄力。这一任务微课,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展,有助于了解学生对乡土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评判和对小说主旨意蕴的理解程度。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作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搜集信息、積累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学习。在学习篇幅较长的小说时,教师借用微课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延展教学时空、更新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便利,同时引领学生在可视化的、生动的情景中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辩证地表达,发展高阶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亦驰.深度学习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8.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第三中学529629)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说微课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灯光(微篇小说)
劝生接力(微篇小说)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