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本土建构及经验启示

2021-05-24刘海燕晏维龙

高教探索 2021年4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美国

刘海燕 晏维龙

摘 要:大学住宿书院创办在英国,但普及却是在美国,美国在大学住宿书院的曲折探索中,重新定义和发展了住宿书院的本土内涵。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理念传播期、萌芽期、建立与探索期以及多元化发展期,确立了全人教育的本土书院理念,探索了多样化的住宿书院形式,建立了“分权、教师主导、社区稳定、多样性”的书院建设原则,形成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社区感、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同辈学习”等具有可操作性的书院目标。在当前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下,住宿书院在教育理念、功能发挥、经费支持上依然面临着发展限制。借鉴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本土化探索经验,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需要明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把握 “师生互动”的育人核心要素,建立促进“学生自治”的书院运行原则。

关键词:美国;住宿书院;本科教育

2020年5月,清华大学为支撑“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大胆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变革,成立了5个新书院,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李俊峰说,“我们的书院制,与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同,我们不是在照搬照抄,而是想走出、探索一条新的路”[1]。清华大学新书院的使命就是做好本科人才培养,有效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形成书院氛围中的育人共同体,清华大学新书院的成立为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其实自2005年以来,我国很多大学都在探索书院制改革,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理论上,学术界对书院制改革关注和研究不足,在实践中,书院改革者又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大学书院制改革虽然形式多样,但内涵差异很大,探索方向并不明晰,书院本土化之路依然阻力重重。大学住宿书院创办在英国,但普及却是在美国,美国在大学住宿书院的探索中,重新定义和发展了住宿书院的本土内涵。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发展历程,剖析美国大学对书院理念、发展形式、建院原则、操作性目标等内涵的定义和把握,澄清大学书院建设中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书院的本土探索。

一、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发展历程

大学住宿书院在美国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大体经历了早期理念传播期、萌芽期、建立与探索期、多元化发展期等四个阶段。美国大学住宿书院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念与书院形式。

20世纪之前是英国住宿书院理念在美国的早期传播期,最初的殖民地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都是仿效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模式建立的。清教派领袖马瑟(Mather)提出,新英格兰政府必须让他们的学生在一种“学院式生活方式”(A collegiate way of living)中成长起来。[2]“学院式生活方式”将古典课程与住宿生活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心智训练与性格塑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英式住宿书院教育的萌芽期。19世纪末,美国大学开始仿效德国,从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大学”模式转型,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科发展和专业化的科学研究,“学院式生活方式”日渐衰落,很多大学都不再提供宿舍。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大学过度关注科研、忽视本科生教育、大学文化生活荒芜、学生道德培养缺失等进行强烈批判,积极主张回归英式住宿书院理念。作为对这一呼吁的回应,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兴起仿照牛津大学建立住宿书院的热潮,但由于缺少财力支持以及对英式住宿书院缺乏了解,这一时期的探索并未取得成功。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建立与探索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膨胀以及对本科教育的关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先后创办了第一批住宿书院,拉开了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探索序幕,它们力求仿效英式住宿书院的模式,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20世纪60年代,随着《退伍军人安置法案》的颁布,大学招生人数激增,多元巨型大学兴起,为了解决巨型大学中的人际疏离问题,美国大学迎来了群聚学院①(cluster college)的探索高潮期。从1959年到1974年,至少有25所美国高校建立了群聚学院,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书院探索又开始逐渐放缓。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本科教育的再度关注,住宿书院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一方面,住宿书院在数量上有了新增长,如莫瑞州立大学、杜鲁门州立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密西西比大学、弗吉尼亚科技大学、贝勒大学、范德堡大学、南卫理公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纷纷建立了新的住宿书院。另一方面,基于住宿书院理念的各类住宿学习项目,如住学中心(Living-Learning Center)、主题宿舍(Theme Housing)、学术住宿项目(Academic Residential Program)、住学社区(Living Learning Communities)等在美国大学蓬勃兴起,让住宿书院的外延得到了极大拓展。

回顾美国大学住宿书院曲折的探索历程,虽然大学规模扩大、本科教育质量下滑、大学文化生活荒芜、公民品格弱化、师生日渐疏离等几乎成为每次大学复兴住宿书院的诱因,但从本质上看,还是源于美国大学所倡导的“全人教育”(educating the whole man)理念。20世纪初,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Wilson)和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Lowell)等人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指出“大学需要通过注入智力和精神的生活唤醒全人”,“本科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掌握各个学科的散碎知识,而在于通过完善学者社群的文化生活来培养学生的整全人格”[3]。全人发展包括“智能与成绩、情感性格、身体条件、社会关系、职业技能、道德与宗教价值、经济资源、美学鉴赏”等方面的发展,大学要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智能的培养。[4]“全人教育”意味着超越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格,大学需要持一种整合的学习观,不仅提供教室和实验室,还要提供紧密的社群生活和个体的发展平台,创建一种促进师生互动、课内外整合的学习环境。可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美国大学立足美国社会,在反思大学问题,批判大学日益专业化、功利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是住宿書院的理念根基。

“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国大学里还未有一所真正的英国牛津、剑桥式的住宿书院”[5],但美国大学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本土住宿书院形式。第一类是古典意义上的住宿书院。美国住宿书院研究专家史密斯(Smith)最先提出了“古典书院”这一概念,并指出“师生共同居住在书院”是古典书院最关键的特征,通过紧密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塑造头脑,也塑造性格。[6]古典书院教育根据不同目标,又分为“智力驱动型”和“情感驱动型”两类模式。[7]“智力驱动型”书院是围绕核心课程建立的书院模式,追求智力发展目标,关注书院的课程,把住宿书院视为大学学术使命的一种延伸。“情感驱动型”书院虽也有少量课程,但不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社群生活、课外活动等,建立情感连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都属此类模式。第二类是遗传用法层面的住宿书院。这种遗传用法住宿书院主要是指美国的文理学院,尽管它们未必符合古典书院的定义,但在美国仍然被看作是住宿书院的一种类型。在美国有几百所小型、私立、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文理学院,整个大学就是一所住宿制学院。文理学院非常重视住宿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住宿生活和学术生活紧密融合,以本科教育质量卓越著称。第三类是各类住宿学习项目。近30年来,在美国大学兴起了非常多样的住宿学习项目,如住学中心、主题宿舍、学术住宿项目、住学社区、新生经验项目等。这些项目虽然学习侧重点不同,但是理念相通,它们都是基于住宿书院理念,通过在学生住宿环境中引入智力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整合课内外教育,促使本科生的就读经历产生积极的变化。

二、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组织原则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根据本土需要,探索和形成了住宿书院的一些基本组织原则,包括促进分权、坚持教师主导、促进社区稳定、发展多样性等,每一个原则都试图迎接自工业化以来美国大学招生规模日益扩张、过度重视科研、忽视本科生教育、师生互动匮乏、教育异化增加等引发的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分权原则

“真正的教育,学生智力和性格的发展,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长期的持续不断的个人接触。”[8]《耶鲁报告》曾坚定捍卫这一理念,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情感联系、建立相互信任、保持经常和熟悉的对话”[9]。但是随着大学使命的日渐增多,大学逐渐忘记了这一最核心的使命,随着人数不断增加,不管大学提出多少“以学生为中心”“关爱学生”的口号,那些高层宿舍、没有人情味的餐厅、中央学生咨询办公室等,都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建立持久、真实、个人的联系。促进分权是住宿书院的重要组织原则,小的、分权的住宿书院是抗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力工具,通过将巨型大学拆分成多个小型住宿书院,将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重新聚集在紧密的社区中,能为本科生创设一种亲密的住宿氛围,发挥“教育”的力量。为有效促进分权,住宿书院的规模应适度,在美国,人们通常认为400~600人的书院规模是比较理想的,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彼此熟识,促进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二)教师主导原则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美国很多大学将学生生活管理完全丢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正如学者芬斯克(Fenske)所说:“在整个20世纪中期,随着教师兴趣和价值观的转变,学生事务职位被创立去负责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10]“教师对学生智力发展负责,学生事务人员对学生的社会和个人发展负责的观点,在许多大学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11]尽管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非常专业化,也恪尽职守,承担了职业咨询、学业顾问、组织学生活动等多重职责,但他们的能力不足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教育环境。由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主导的住宿书院常常被排除在本科教育的核心使命之外,最终偏离大学的学术轨道。近年来,美國大学住宿书院更加倡导教师的主导地位,坚持将大学生活的领导权归还给教师,将住宿书院建成教师主导型书院,因为只有作为教师主导的学术社群,才能将学生生活和住宿看作是发挥大学学术功能的一部分。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非正式教育机会,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有机整合。

(三)社区稳定原则

保持社区安全稳定也是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基本组织原则。随着美国大学越来越官僚化和集权化,大学校园生活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侵蚀,学生滥用酒精、毒品以及暴力、破坏公共财物等事件激增,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必须创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自由探索。住宿书院在这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住宿书院通过为学生打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营造家一般的温馨感觉,让学生产生归属感;院长、学术主任、书院助理等和学生共同生活在书院,聆听学生诉求,关注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建立书院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范等,化解争端,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通过维护有仪式感的书院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繁荣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总之,大学住宿书院应成为稳定的、有社区感的地方。

(四)多样性原则

美国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多样性的教育价值,但很多大学对多样性的理解过于偏狭,例如一些大学将学生按成绩、性格、兴趣等进行分类,建立科学屋、艺术屋、运动屋等主题宿舍,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这些做法其实阻碍了学生获得真正的多样性,因为这是鼓励学生和有同样思维模式的人共同学习与生活。真正的多样性应是基于个体才智、优点和缺点的多样性。大学住宿书院需要促进真正的多样性,群体特质应尽可能反映大学的全貌,“每个书院都应该尽可能地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年长的、年轻的,害羞的、聪明的,粗心的、细心的,健康的、贫穷的……各类学生,通过在小而亲密的书院中容纳多样之美,让学生在不断的熏陶中,感受多样性的教育价值”[12]。耶鲁大学爱德华书院就是促进多样性的典范,书院学生群体来源多样,学生的书院经历就是重要的多样性教育过程,他们从彼此身上互相学习,消解文化隔阂,理解它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真正的民族精神。

三、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目标定位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这是比较宽泛的目标表述。如果从更具操作性和概念化的角度看,美国大学住宿书院至少确立了6大目标,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社区感、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同辈学习等。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彼此孤立,它们孕育于美国高等教育,并在大学建设住宿书院的努力中不断得以实现。

(一)道德教育

美国最初建立的殖民地学院,无论是哈佛大学的Old and New College 、威廉玛丽学院的Wren Building,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Nassau HALL,都遵循着“学院式生活方式”,最主要的目标是道德教育。这些殖民地学院有教室、图书馆、宿舍、教堂、餐厅,学生通过背诵、研讨等方式学习知识,遵循学院每天严格的学习、祷告和作息纪律,在一个紧密的社区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发展。在整个19世纪,美国殖民地学院最重要的目标是“性格塑造”,而不是“智力发展”。“希望学生们通过学院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净化心灵,奠定优质教育的根基,实现性格特质的适度均衡。”[13]殖民地学院的道德教育目标更多地是通过宗教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在现代显然已经不适用了,但现代大学更需要承担被忽视的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使命。与大学相比,住宿书院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在一个紧密的书院社区中,遵守共同的准则,学习尊敬、宽容、礼貌、责任、正义等优秀品质。书院的院长和学术主任是书院的道德标杆,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公民教育

早期殖民地学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是宗教式、家长式的,强调虔诚恭敬和权威的管束,但到了20世紀,这种严格的监管制度开始崩塌,父母替代制理念逐渐让位于学生自我管理的自治理念。20世纪以来,很多美国大学逐渐将一些管理职责让渡给学生组织,让学生参与社区生活,自主管理社区,锻炼和提升领导力与自治力,学习如何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如美国莱斯大学共有8个住宿书院,1950年末,莱斯大学提出每个住宿书院都要成为学生自治的组织,由学生负责各类书院活动的开展,筹集资金,维持良好的书院秩序,以此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我判断力。[14]再如耶鲁大学爱德华书院,成立了学生会、戏剧团、文学杂志社和各类运动队,每个组织都为学生提供“评估需要、设定目标、调和观点、动员参与、执行项目”的机会,耶鲁大学认为,“公民教育是大学住宿书院必须提供的核心教育”,学生参与共同感兴趣的活动、轮流参与管理和被管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15]

(三)社区感

社区感对学生的大学经历至关重要,社区感能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和意义,感受到来自大学的关心和支持,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密切互动中获得充足的社交体验,发展社群意识。20世纪早期,“大学化运动”让大学日益重视学科、专业化和科学研究,社区感逐渐被遗失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生活、师生积极互动的理念被逐步丢弃了,“教育不再是共同的生活”[16]。对此,威尔逊等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回归“学院式生活方式”,找回遗失的社区感。“传统社区的目标就是在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培养‘紧密的、自然的、亲密的连接。”[17]慈善家哈尼克斯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投资建立住宿书院,其核心目的就是复兴社区感,希望在大学化进程中既能保持大型大学的学术优势,又能保留小型书院的社会优势。[18]20世纪20年代尚需在大学复兴社区感,那么在今天更加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就有更强烈的需要、更充足的理由复兴社区感。当代很多美国大学也在积极行动,努力回应博耶恢复“社区连接”的呼吁,如南加州大学新建了“Deans Hall”,强调在大学中不断创造社区感;哥伦比亚大学住宿书院的目标是旨在“使大学感到……更小,创造一个社区”[19]。

(四)课程教学

美国大学最初建立住宿书院时,也希望书院能承担一定的教学职能,如威尔逊曾希望普林斯顿大学的书院是一个“有感知力、小规模、承担教学”的场所,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一目标不易实现,因为美国大学的住宿书院是嵌入式的,教学职能已经被清晰地划定给学术部门了,住宿书院的职责主要被定位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生活。学院与住宿书院固有的结构性功能冲突(如书院往往没有专任教师,没有职称评审权,缺少研究平台等)限制了书院教学功能的发挥。但书院建设者在英国导师制中看到了书院独特的教学潜能,例如,师生能在书院中深入交流、探讨课堂内容,因此,课程教学仍然成为许多大学书院追求的目标。最早的探索是在1927年,梅克尔约翰(Meiklejohn)在威斯康兴大学创办了“经验书院”,书院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雅典文明和现代美国文明两门课程,采用小组研讨方式进行教学。梅克尔约翰把该书院定义为“读同样书的一群人”[20]。尽管“经验书院”被认为是成功的,但该书院的课程教学最终只维持了5年。此后,住宿书院在课程教学上的探索一直时断时续,开发了包括新生研讨课、二年级通识教育课、部分大型导论课、零学分研讨课、跨学科课程等系列书院课程,努力营造书院的教学氛围。

(五)课外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是很多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主要目标,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各类传统活动、仪式庆典、社团活动、文体赛事、共膳计划、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正是这些课外活动塑造了每个书院的文化和个性,促进了师生的非正式互动,丰富了大学的文化生活。除了非学术性的活动外,还有学术性的学术支持服务活动。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就开始意识到书院系统在提供学术支持方面的价值,哈佛大学引入了高级驻院导师,10年后耶鲁大学也设立了书院主任职位。现在,学术咨询是耶鲁大学住宿书院的重点项目,由书院学术主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咨询团队,帮助学生了解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协助学生选课、制定学习规划、平衡课内外活动、获取学术资源等。伯克利大学的住宿学习项目(RLP)也在住宿社区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学习咨询、研讨课程、教师指导”等方面的学术支持服务,旨在创建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环境。对此,学者克里斯(Chris)和默奇森(Murchison)曾指出,大学住宿书院用系统的方式将学生和可利用的学习支持服务联系起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功率。[21]

(六)同辈学习

促进同辈学习是美国大学住宿书院非常明确的目标。在书院中,具有不同背景、兴趣、才智、经历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被看作是促进学生学术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效力量。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如果非要让我在以下两种所谓的大学中做出选择,问哪一种是培养自由心智更好的方法,一种大学没有宿舍和导师制度,只有教学和考试授予学位;另一种没有教学,也没有考试,只是把许多年轻人聚在一起共住三到四年。在这两种大学中,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一群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的青年人聚集在一起,自由交流,他们就会相互学习,即使没有一个人来教他们,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就是一系列讲座,日复一日,他们就能从彼此身上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学会进行独立判断和行动的原则。”[22]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实践也验证了纽曼的这种假设,耶鲁大学在对书院教育价值的评估中发现,“书院学生从彼此身上学到的和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一样多,书院是同辈学习最好的场所”[23]。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能够唤醒彼此的学术志趣,促进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拓展视野,激发创新火花,实现多样化的教育价值。

四、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发展限制

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一直坚持“全人教育”的理念,积极改造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建住宿书院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美国大学日益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奖励科研的学术体制,以及追求科层制、讲求效率的管理体制,这让住宿书院面临着诸多发展限制。

(一)大学与住宿书院的理念冲突

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大学”和“住宿书院”两种组织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大学”和“住宿书院”往往意味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捍卫着不同的理念。“大学”一词更多象征着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专业化的领域、科研和学术作为教师的晋升准则、选修制的课程;“住宿书院”更多象征着小规模的学生群体、通识教育、师生互动以及人格的完善。在现代大学中,由于学术院系的地位太过强大,住宿书院已经很难在资源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即便是作为北美住宿书院原形的耶鲁大学,在住宿书院成立50周年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过去50年中,凡是那些与学术部门和大学目的相冲突的领域,住宿书院最终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24]。因此,在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如何在大学多元、混合的价值观冲击下,坚持住宿书院全人教育的理念,调和书院与学术院系、书院与大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本科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及全人教育价值的实现,依然是住宿书院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住宿书院教育功能发挥的限制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一直致力于实现两大功能:一是社群功能,通过书院的住宿生活、课外活动等,构建结构紧密的社区,让学生获得充足的社会交往和社群体验,繁荣大学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社群意识;二是教育功能,在住宿书院中通过推进课程教学和导师制,将学生的社群生活引向学术的方向,构建一种“智识”的书院氛围,促进学生的学术发展。在社群功能发挥上,美国大学住宿书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书院体制的引入对美国大学的最大影响就是用宽广厚重的知识追求和连贯凝聚的社群生活,取代了原本自私褊狭的个人主义风格”[25]。住宿书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美国大学学生普遍在校外住宿,课外生活缺乏监管,文化生活日趋荒芜,学生群体缺乏凝聚力,校外学生组织等级化、排外化倾向等问题。相比之下,住宿書院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始终不如社群功能那样明确。无论是1927年威斯康星大学“经验书院”的课程探索,耶鲁大学住宿书院研讨课、学科导论课程的开设,还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将书院作为跨学科教学中心的设想,书院在课程教学探索上始终阻力重重。书院导师制推进也不容乐观,在美国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奖励科研的评价体制下,教师过多参与书院活动,可能会失去职级晋升和终身教职的机会。不过近年来,随着各类住宿学习项目的兴起,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开始以更灵活、弹性的方式引入住宿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书院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的缺憾。

(三)住宿书院经费支持上的限制

美国很多大学住宿书院都曾面临过经费短缺的危机,当资源紧缺时,往往最先削减的就是住宿书院的经费。这里仅以耶鲁大学为例进行说明,耶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和住宿书院建设,但想要保证充足的书院经费也并非易事。在住宿书院初创时期,耶鲁大学提出了对导师和书院人员的单独捐赠计划,以确保书院不在和学术院系的预算竞争中落败。但在后来的实际运行中,耶鲁大学对导师的经费支持和补偿逐渐缩减,导师用房被改造为宿舍,教师和学生的共膳资金也日益削减,导师体系不断陷入困境。[26]在住宿书院成立50周年之际,耶鲁大学发布的基根报告(Kegan report)指出,对书院经费支持的削减反映了大学核心使命价值的削弱,这种价值是关注学生需要,促进人格发展,推动全人教育。[27]随后,耶鲁大学对住宿书院进行了全面的价值评估,肯定了书院对耶鲁大学本科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提出对书院给予更多经费支持。在多方努力下,从1999年开始,耶鲁大学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对12所住宿书院进行全面翻新,2013年又新建了2所新书院。如同耶鲁大学一样,很多美国大学在住宿书院探索中都曾面临过持续的经费投入困境。对住宿书院的投入一方面取决于大学整体的资源情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学的优先权设置,到底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效果显著的科学研究、人才引进上,还是投入到成效滞后的书院育人上,主动权依然掌握在大学的手中。

五、启示与借鉴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书院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书院的理念、形式、原则、目标等方面成功的本土化探索,还是所面临的发展限制,都值得我国大学书院建设者反思、借鉴。

(一)“学生全面发展”是书院的价值追求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始终捍卫书院“反映学生需要,支持人格发展,促进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为扭转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培养单向度人的弊端,我国大学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希望学生不仅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拥有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但经过近20年的探索,我国大学教育仍以专业教育为主,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地位尴尬、成效不佳。对于当前通识教育的困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更多的是以补偿性、平衡性以及外部独立课程的视角看待通识教育,缺少对通识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曾指出:“我深感现行打补丁式的通识教育——区区14~20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难承其重,甚至无济于事!需要重申一个思想,大学期间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显性、隐性的课程,有形、无形的‘教,自觉与不自觉的‘学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提升智慧水平的成人成才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体现了对通识教育的重新认知,代表了一种整体性通识教育观的转向。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以知识为重的学习,还包括生活学习和各类非正式学习。通识教育不仅通过课程实现,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文环境及促进师生共同体的重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书院的核心价值追求,为了实现整体性的通识教育,大学书院需要坚持促进“整合”的育人原则。书院制改革不是圈地盘,另搞一套,书院育人必须融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中,促进本科教育目标的达成。大学书院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各类整合性学习,包括跨学术和生活的整合学习、跨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学习、跨通识与专业的整合学习、跨不同院系之间的整合学习、跨各类学科的整合学习、跨大学与社会的整合学习等,大学书院应该成为促进整合学习的连接点,与学院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生密切互动”是书院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育家怀特海曾指出:“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的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了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28]书院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在一个小而亲密的社區中,促进紧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发挥教育的力量。从美国大学住宿书院的发展来看,无论是通过“分权”原则将大型大学拆分成小规模的住宿社群,还是坚持教师在住宿书院的主导权,抑或书院封闭的建筑风格,都旨在营造一个恢复师生密切联系的环境,让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始于课堂而又不止步于课堂,为师生课外近距离、一对一的密切交流和情感互通创造条件。当前,在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中,对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够。一是书院规模太大,除了少数精英书院外,超过2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书院比比皆是,甚至相较以前的学院模式,单个书院的学生人数更多,这种大规模书院尽管按住宿区毗邻原则划分,但违背了分权原则,很难形成真正小而紧密的社区,产生双向度、多向度的紧密师生互动,无法引领学生的情感发展、人格完善。二是对“师生互动”这一核心要素认知模糊。很多大学对书院的外显成果过于关注,认为书院教育就是开设更多书院课程、举办更多活动,导致书院教育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收获和成长实则并不多。“书院教育是以人为先,课程和活动为辅的学习共同体”,“书院的各种课程、活动并非是书院教育的主体,它必须在深度而紧密的师生互动和连接中,才能成为发挥书院教育影响力的根本”[29]。大学书院教育更需要的是建立一个以人文价值为中心、师生密切联系的学习环境,通过“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实现由知识的统整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自治”是书院运行的基本原则

美国大学住宿书院非常强调书院的“自治”属性,书院旨在创造一种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元参与和体验、自我管理与反思,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全方位成长。我国很多大学在书院建设中虽然也提出了促进“学生自治”的口号,但在实际运行中,从书院的组织架构、运行动力,到辅导员角色、教育内容设计,都让书院教育与“自治”原则相去甚远。首先,从组织架构看,很多大学的书院和学院虽是双轨并行的组织设计,但书院运行对学院有着非常强的资源依赖性,这种资源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书院自身教育话语的独立性。第二,从运行动力看,很多大学书院是基于先前学院的学生管理体系成立的,书院制改革后,仍沿用原有的科层制学生管理模式,组织运行动力来自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行政化倾向明显。而美国大学住宿书院采取的是“去中心”的扁平化管理,虽然院长在书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真正的运行动力是自下而上的,来自于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对书院的认同与承诺。第三,从学生事务人员角色看,美国大学语境下的“学生事务管理”一词与我国的理解差异甚大,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事务工作者本身,内容是学生事务工作中的人员分工、资源分配以及评价体系等,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而我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在书院模式中,辅导员依然扮演了管理、权威和控制的角色,支持、平等、合作的角色发展不足。第四,从书院教育内容看,书院重视的依然是标准化、短期、有形的结果产出,而不是多样化、长期、无形的经验积累。有些书院活动被设计成一种风貌展示,要求学生强行参与,忽视学生的参与意愿、体验和收获。借鉴美国大学的住宿书院建设经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大学书院的性质和运行原则,大学书院不应是行政组织,而应是“自治”的学术社群,需要解构行政化和科层制,促进扁平化管理和学生自治,让学生在书院的支持性环境中,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探索,成为具有反思性成长能力的个体。

注释:

①群聚学院:美国大学的群聚学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小型文理学院的联邦制,每个文理学院相对独立,但和地理位置毗邻的文理学院共享教育资源。第二种类型更为普遍,是在巨型大学中创办的群聚学院,每个群聚学院在大学领导下,有一定的学术、财政和社会自治权,有自己的学术项目、独立的师资和身份标识。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报考必读[EB/OL].(2020-05-27).https://www.sohu.com/a/397026640_397252?spm=smpc.author.fd-d.10.1591227288105AagY9sQ&_trans_=010001_grzy.

[2][3]RYAN M B.Residential Colleges:A Legacy of Living and Learning Together[J].Change,1992(9):26-35.

[4]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EB/OL].(2019-05-08).http://www.myacpa.org/sites/default/files/student-personnel-point-of-view-1937.pdf.

[5]余小明.英美住宿式书院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5(1):40-47.

[6][21]SMITH T.Gateways:Residential Colleges and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M].Columbias C: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1990:5,66.

[7]SHUSHOK F,et al.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Residential Colleges:Looking Back at S Stewart Gordons “Living and Learning in College”[J].The Journa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Housing,2013(2):115-127.

[8][12]OHARA R J.Hogwarts U[EB/OL].(2019-06-02).http://rjohara.net/cv/2006-ihe.

[9][13]LANE J C.The Yale Report of 1828 and Liberal Education[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87(3):326 -335.

[10]DELWORTH U.Student Services: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1:24.

[11]SCHROEDER C C.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Residence Hall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4:8.

[14]Rice University.General Announcements 1993[EB/OL].(2018-10-02).http://www.ruf.rice.edu/~catalog/.

[15][27]KAGAN D,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uture of the Residential Colleges[R].Yale University,1984(6).

[16]維赛.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栾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7.

[17]VEYSEY L R.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243.

[18]PIERSON G W.Yale A Short Histor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63.

[19][24]RAYN M B.A Collegiate Way of Living Residential Colleges and a Yale Educatio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65,107.

[20]MEIKLEJOHN A.The Experimental College[M].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32:40.

[22]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139.

[23]CATLIN D.Liberal Education at Yale:The Yale College Course of Study(1945-1978)[M].Washington D C: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1982:152.

[25]杜克.引入牛津剑桥:英式住宿书院与美国大学(1984-1980)[M].邓磊,杨甜,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4.

[26]PIERSON G W.Yale:the University College 1921-1937[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453.

[2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

[29]许恒嘉.东海大学博雅书院学生参与博雅学习历程后的增能结果之探究观点转化学习理论的应用[D].台湾:国立中正大学,2014:301.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美国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