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单元设计的教学目标确定

2021-05-23徐颖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期
关键词:性质物质结构

徐颖

问题的提出

新的高考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理解并确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是新一轮教学的核心。教学设计是将教育目标进行实践转化和落地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准确地设计每节课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确立没有方法,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化、机械化,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帮助教师能够有序、系统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势在必行。

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分析

目标的分类 在教学设计时,先确定教学目标的核心分类是知识认知还是认知过程。知识性内容的评价重点是获取,它是技能提升的工具和材料。认知过程类目标则更注重技能的提升,以知识和概念应用为前提,教学的本质是学会方法。本节化学键内容是属于认知过程类的教学,重点是方法的获得和技能的提升。本专题的教学形成认知过程:典型物质—官能团—键的类型—性质—预测和判断。

常见问题及策略 研读课标发现有的教学要求表述宽泛,每个总目标似乎都可以分解成无数个具体目标,有太多内容要讲。而有些过窄,没有足够的层次和梯度。还有一些表述模糊,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方式诠释,没有清晰一致连贯的目标。这些状况的出现是因为教学目标的解析与教学的核心任务及大概念没有联结。大概念具有内在的可迁移性,能够帮助我们将离散的主体和技能联系起来,将信息组成概念框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迁移,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和大概念及核心任务结合起来。

优选顺序的确定 本单元教学属于技能及知识认知性的教学,整体上采用心智技能提升原型认知原理,即通过典型例子构建心智模型、通过变式练习完善模型、通过陌生情境内化模型三个阶段。现在,根据课标要求,将教学内容按照大概念和核心人物进行梳理,优先确定。本专题的核心任务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大概念有四个:化学键、有机结构、官能团、性质。其次,确定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任务:化学键与有机物的结构、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键与物质转化。最后,梳理出要完成这些任务還需要熟悉的知识,即:a化学键的类别、极性,及其与有机反应的关系b物质中化学键分析,对比不同物质中化学键的方法构建化学键和性质关系的分析思路。

问题及任务的层级关系 一是典型问题的各个层面。从学习者的角度,就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从物质认识、化学键认识、有机结构认识、有机反应的认识、后续学习内容分析角度作深入相识的学习者分析。将每个部分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习困惑进行拆解,找到每个部分的提升关键点。

二是典型例子。以化学键的培养角度分析为例:中学阶段培养的对有机化学的核心认识素养是学生对有机物性质的认识能力,即对有机物性质的认识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现象域(包括事实及实验等)、反应域(包括类型及历程等)、结构域(包括价健及构型等)和转化域(包括制取及合成等);不同的认识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对应不同的认识深度。因此要建立从化学键角度认识有机物,必然要从化学键角度进行四个认识域的构建。

三是典型的分析方法。以有机物的教学分析方法为例:通过有机物的微观结构分析,找到结构和物质性质间的联系,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通过不同化学环境下化学键极性的变化,体会基团间相互影响,建立起以反应条件和试剂来调控化学反应的实践操作认知。在此过程中,建立分析物质化学键和性质间关系的思维模型,通过思维模型分析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性质。

目标落实与问题设计 一是问题分类。通过分析典型物质性质和结构变化从本质上体会化学键是形成性质差异的最本质、最直接的原因。通过本节课形成认知过程,即:典型物质—官能团—键的类型—性质—预测和判断。

要建立两个变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规律。其中,结构是自变量,性质为因变量。

因素分析。结构因素有:化学键类型、化学键强弱、空间构型。性质因素表现:取代、氧化、加成、消去、聚合、还原。

二是问题次序。针对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五个方面的教学活动,即:建立规律、提出假设、建模、解释说明、实践应用。

三是问题框架设计。本专题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 化学键与有机物的结构”主要任务: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极性。“第二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主要任务:化学键类型与化学反应间关系及其分析思路并建模,应用模型解释说明预测反应及变化。“第三课时 化学键与物质转化”主要任务:分析反应前后化学键的变化路径,预测物质性质,判断可能的物质获取渠道。

目标检测与评估 以学生熟悉的物质及性质为分析载体,通过从化学键角度重新建构认知模型,通过典型问题确立认知模型。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来观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水平。

问题及展望

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层次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思路,不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和问题的设问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也正是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永远是以学生的理解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性质物质结构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半包围结构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