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齐参与?践行“新时尚”

2021-05-23赵济贵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时尚北京市分类

赵济贵

垃圾分类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小事”,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实施以来,北京市迅速进入社会总动员状态,上下同心 ,全民行动,凝聚起共同推进垃圾分类的强大合力,营造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社会氛围。

一、党建引领是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根本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超大型城市來说,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引领作用,激发社区党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资源优势,聚焦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让垃圾分类工作行更稳、走更远。

垃圾分类进社区,撤桶并站是第一关。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建钢南里社区有两个院,居民楼七栋,均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老旧小区,常住居民1038户3159人,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30%,要完成这项工作不容易。“哪个站点该撤掉,哪个又该保留?”是一道难题。

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2019年 12月,建钢南里社区发动“红色引擎”,组建智囊团。这个智囊团成员清一色都是党员,由社区党委成员、各支部书记及支委、党小组长组成。大家畅所欲言,很快就达成一致意见:按照不妨碍居民出行、投放方便的原则,以西院为试点逐步推进“撤桶并站”。

这只是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基层党组织还通过议事协商、居民微提案、楼门院议事会等形式,对建立积分奖励机制、设置桶站点位等进行协商,发挥群众智慧。并修改居民公约,督促居民自觉遵守和落实。

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党的领导,才能让生活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走得更远更扎实。北京市还夯实“双报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重点围绕《条例》落实,通过开展“桶边值守一小时”“大手拉小手趣味竞赛”“新时尚宣讲”等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在职党员带头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员、示范员、指导员和监督员,实现了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楼、一楼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其中,在全市开展的“垃圾分类我们一起行动”实践活动中,119家市直机关单位的4.84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和市国资委系统的40.9万名干部职工签订个人承诺书,500万余户家庭签订承诺书,占全市总户数的80%以上。

二、全民参与是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

“垃圾分类是全民行动,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工作。我们先从自己的楼门做起,逐渐影响带动其他楼门。”2020年7月24日起,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街道鑫福里社区志愿者勾会清组织其他7名志愿者率先参与到楼下垃圾桶站值守。在桶站值守期间,勾会清又吸纳了5名志愿者加入垃圾分类引导志愿服务中。

“作为一名守桶员,不仅要看好桶、守好桶,更要做好桶边宣传、桶边指导,做居民们心中的‘分类通。”朝阳区安贞街道五路居社区优秀桶站员姜辉也分享了自己的守桶心得。

在利用好现有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的同时,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激发在职党员、青年团员等七类群体的积极性,构建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全面开展守桶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一些离退休干部、老党员、青年志愿者,还有小学生,都主动报名、带头守桶,现场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帮助正确分类和投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6747个社区(村)发布桶前值守项目,招募志愿者37.7万人次,服务时长352万小时。

守桶行动的难点是解决专职守桶人员不足、履行职责不好等问题。为此,北京市加强值守人员队伍。巩固以物业保洁人员、小区楼门长等为主体的专职值守队伍,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由社区党组织统筹安排,规范桶前值守行为。同时,街道、社区普遍组织值守人员学习垃圾分类的标准和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沟通技巧,熟悉规范用语和文明用语。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巡查和检查,督促值守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制止不分类、乱投乱放等行为。在具备条件的小区,安装智能垃圾桶和远程监控设备,实现“人防不够技防补”。

北京市还动员社会组织助力垃圾分类。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4万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开展相关活动3.8万次,覆盖人数达334万人次,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发挥专业化优势方面,北京市社会组织可圈可点。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开发中小学生环境教育课程《废弃物与生命》,出版学生科普读本《垃圾魔法书》,在校园、社区开展垃圾减量主题教育,让更多人关注垃圾问题。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号召全市星级饭店开展“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行动,有400多家星级饭店响应,出台小份菜、半份菜等措施,引领消费者节约用餐,实现厨余垃圾源头减量。社会服务机构专业能力强,了解群众需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在昌平区辛庄村推动“垃圾不落地”项目,村民垃圾分类正确率达到95%,混合垃圾减量75%。

生活垃圾分类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北京市通过实行战时机制的强力推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类人群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社会发动、社区动员、居民互动,才能使生活垃圾分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宣传教育是促使全民广泛参与的重要手段

如何让垃圾分类意识入脑、入心?北京市延庆区儒林街道儒林苑社区的做法是,发动在职党员、志愿者对辖区370户住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覆盖率达100%。同时坚持全面、全域、全员发动,利用卡口广场机、桶站小喇叭、宣传栏投放点示意图等助推垃圾分类工作。而延庆区百泉街道舜泽园早在2018年年底就着手准备垃圾分类宣传工作。2019年,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已融入到该社区全年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中。此外,该社区通过培养垃圾分类达人对周边邻里进行指导,达到“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的良好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生活垃圾分类落实的末端在社区、楼门院、居民家庭。《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早在《条例》落地实施前,北京市就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提升政策知晓率和群众参与热情,包括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新时尚,文明城市共分享”为主题的全方位宣传,利用宣传橱窗、LED屏幕,推动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倡议书、视频动漫、宣传条幅等进社区、进楼门、進家庭等,形成多样化、高密度、全覆盖的宣传态势。

同时,工作人员还展开“敲门行动”,充分发动楼门长和“老街坊”志愿者,利用人熟、面熟、地熟的优势,挨家挨户发放《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和垃圾袋,并随时收集居民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疫情形势,工作人员“线上线下”结合,各街道、社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系列垃圾分类知识答题、现场互动体验等活动,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积极科普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开展积分反馈活动,激励引导居民正确投放,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从“要我分”变成“我要分类,更要分享”。

社会组织还通过视频直播、公众号、会员刊物等载体,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政策宣传、经验推广、知识传播,扩大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引导居民改变行为模式、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其中,北京慈善义工联合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参与活动的慈善义工超过30万人次,组织了“节日零垃圾”“红马甲桶站指导员”等主题活动。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小巷管家及青年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利用京东大鼓、快板书等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安排环保志愿者讲师深入社区、学校开设普及课程。

据统计,全市累计组织宣传活动50万余场、发放宣传品1000万余份、发放“两桶一袋”100万余户,营造出“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其中,全市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公益宣传3.6万人次,活动覆盖220万人次。

宣传是北京市促进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先行环节与重要手段。只有持续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才能使垃圾分类在家庭前端得到更好地落实。

四、基层创新是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活力所在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基层的创新是管用的。北京市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些实用管用的方法和路子,使居民源头分类、正确投放更加便捷,提升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质量。

(一)定时回收,分类处理,确保垃圾不落地

街面上没了垃圾桶,居民怎么扔垃圾?《条例》实施半年以来,东城区东四、朝阳门、前门、交道口、景山、建国门6个街道的130条平房区胡同陆续撤掉垃圾桶,通过源头减量、定时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全链条处理方式,实现胡同垃圾不落地。

(二)巧用载体,引导市民从“分不好”到“分得清”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石景山区推出的“石分达人”微信小程序上线后,受到市民的一致欢迎。通过注册该小程序,市民不仅可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还可以在朋友圈晒出自己进行垃圾分类的照片,并获得相应的积分和奖励。通州区推出垃圾分类小程序——“潞晓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可积分兑换物品、预约清运大件垃圾,并举报垃圾混装混运等问题。

(三)下足绣花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大兴区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已基本形成“撤桶并点+定时定点”“互联网+智慧分类”“上门收集+精细化管理”“两桶一袋+绿色当铺”的运行模式,结合党员“双报到”“桶管家”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等行动,不断夯实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推广垃圾分类新时尚,助力国门新形象。

垃圾分类工作没有可以全然照搬的模式,北京市积极创新,在前端垃圾投放上探索出的人工引导、智能投放、积分奖励、上门回收、“红黑榜”等方式,推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此外,为提高居民家庭源头分类的质量,北京市对全市评选出的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通过观摩等方式,宣传特色亮点,特别是动员居民家庭源头分类。同时,收集汇总小区垃圾分类减量、家庭源头分类的“小妙招”,在全市各区宣传推广。只有持续不断地激励基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源头活水”,才能使生活垃圾分类在质上进一步提高。

走进新时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更是对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新高度的广泛认同。一年来,垃圾分类给北京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未来,北京将针对垃圾分类的“考卷”下更大功夫进行作答,让看得见的变化奏出美丽北京建设的和谐乐章!

(责任编辑:张斌)

猜你喜欢

新时尚北京市分类
Turning the Tide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浅谈主题饭店的发展趋势
新都市流行风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回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