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实践”的特点分析

2021-05-23堵锡忠李娟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京市分类垃圾

堵锡忠?李娟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首次明确了北京市个人及单位做好垃圾分类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使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的落实有了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分类时代。

北京市的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是全国最早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为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的城市。早在1996年12月,北京市就开始倡导居民垃圾分类,至今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经历了倡导发动、奥运试点、系统建设、普遍推行等四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主动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前行的发展新路。

特别是2020年以来,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政推动,以首善标准、首都力度,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绩。截止2021年4月,全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达到3878吨/日,比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了11.6倍。笔者透过北京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崭新实践和成效,感受到了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在遵循理念上,坚持融合“五元一体”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多亿人生活环境改善。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政府部门力量聚集起来,把社会和群众动员起来,把追捧文明时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家家分类”的良好局面。北京市坚持立法先行、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精细管理、协同共治“五元一体”,增强《条例》实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着力办好生活垃圾治理这件“关键小事”。

(一)坚持立法先行

生活垃圾分类既涉及行业管理,也涉及物业管理,还涉及社会文明,应该有一套综合的法规制度作保障,才能行稳致远。北京市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先后推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3部地方性法规同步修订实施,分别明确了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法规“组合拳”,使行业管理、社区管理、个人行为既有刚性约束,也有柔性引导,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奠定了法治基础。

(二)坚持系统治理

立足垃圾分类的高度社会化属性,必须强化系统理念,进行系统治理、整体推进。北京市聚焦物流和社会两个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分类物流系统,构建起了涵盖中央国家机关、部队、院校、市属党政机关、社会单位、社区物业、市民群众等各方参与、全面发动的社會系统,较好地提升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转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动源头减量,推行净菜上市、“光盘行动”、绿色包装、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等措施,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两网融合”,提升资源回收效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坚持精细管理

认真梳理影响和制约垃圾分类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从设置垃圾品类、设定分类目标、建立工作机制、划定技术路线、实施监督考核等多项措施入手,综合发力、协调推进,制定出台了各类制度60余项,形成了科学规范、要素齐全、运行高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为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效支撑。

(五)坚持协同共治

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围,发挥社区(村)党组织优势,促进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辖区单位、市民“五方”协同,通过党员“双报到”、社区议事协商、修订居民公约、开展入户宣传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进小区、进楼院、进家门,促进居民自治与社会共治有机结合,引导全社会形成自觉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在推进战略上,坚持运用“四战联合”推动垃圾分类全面覆盖

垃圾分类既是关键小事,更是治理难事,必须实事求是,遵循科学的治理规律,树立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式,准确把握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结合工作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及时调“方”,形成梯次推进、步步为营的工作格局。

(一)强化全市响应,打好总体战

打破以往垃圾分类重在局部试点、局部推进的模式,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域推进、整体实施、打总体战”的战略构想,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立足北京市域全覆盖,采取战时机制强力推进,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和社会氛围。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和党政机关带头实施,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管理“一贯到底”,学校、医院、部队、商超等全面覆盖、横向到边,自上而下建立起垃圾分类“一把手”负责制,做到党委政府齐上手、人大政协齐参与、属地部门齐落实,全面打响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总体战。

(二)强化战时组织,打好攻坚战

垃圾分类推进之初,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北京市迎难而上、主动应战,坚决推动《条例》按期实施,将疫情防控的战时机制创造性地运用到了推进《条例》实施当中,成立了由“一办十组”构成的市区两级指挥部,由市委组织部部长和主管副市长实施定期调度、统筹推进,针对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进行集体研究、突破攻坚,有效保障了《条例》实施。

(三)强化问题驱动,打好歼灭战

北京市立足问题导向,建立“六查”工作机制,做到主动曝光问题、正面回应问题。用“市级重点抽查、行业专业核查、各区属地自查、第三方机构暗查、雪亮工程网查、机关干部协查”等“六查”方式推进督导检查,建立问题台账,形成上账、核查、销账机制。每日安排8~10个小组进行专业抽查,组织干部职工及志愿者近千人开展住地协查,每周出一份成绩单,用慢镜头反映进展动态。在《北京晚报》设置曝光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曝光,发动社会监督。

(四)强化服务导向,打好人民战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关键在于促进人民群众分类习惯养成,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全面参与,垃圾分类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终将徒劳无功。北京市通过多方研究论证,确立了坚持服务导向、以人为本、从服务端发力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尽量不给群众添麻烦、不增加垃圾分类门槛障碍。在撤桶并站、定时定点、破袋投放,以及个人信用监管方面不设置强制性要求,重在鼓励引导、宣传发动、协商共治。有条件的小区可进行相关强制性要求试点探索,但必须提前征求群众意见,通过社区议事会协商确定。

三、在保障模式上,坚持实施“五措并举”确保垃圾分类渐成习惯

(一)指挥调度体现了“一把手”工程

一是将垃圾分类推进情况纳入区委书记点评会、市政府常务会范围,定期讲评、调度督导。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采取“四不两直、拉练检查、现场推进”等方式,深入基层检查指导,传导压力、树立导向。三是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两万名代表、委员下基层调研检查,听取民意。四是市委组织部领衔垃圾分类社区发动,与社区疫情防控有机结合,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接诉即办等要求一并推进落实。

(二)组织体系体现了“全覆盖”格局

一是垃圾分类指挥部设置“一办十组”,即: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协调组、政策指导组、物业管理组、社区工作组、文旅商务组、农林水务组、执法保障组、宣传动员组、监督检查组、专家组,涵盖了推进垃圾分类的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二是吸纳54个单位成为成员,即: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直机关工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市属委办局,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重点站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各区政府。三是强化“央地对接”,将中央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军委后勤保障部相关负责同志纳入指挥部成员,定期参与指挥调度,协调落实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及其直属单位办公场所、自管小区、家属院等垃圾分类工作。

(三)推进机制体现了“准战时”状态

运用准战时机制推进垃圾分類,在北京市垃圾分类史上尚属首次。通过高位高频高调、具有临战气氛的统筹调度,打破了以往城市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疲于应战的局面,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准战时机制为推动垃圾分类全面推开、社会氛围快速形成,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建立约谈、点评、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实施“日检查、周调度、月考核、年总评”,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城市管理委对月考核排名靠后的末两位区进行约谈。二是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考核指标,重在“抓三桶、促七率”。“抓三桶”就是抓好“设桶、盯桶、管桶”,“促七率”是指促进提升居民三率(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生活垃圾管理三率(厨余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其他垃圾减量率),以及分类设施“建设+管理”达标率。三是建立厨余垃圾质量“不合格、不收运”倒逼机制、一次性用品不主动提供机制、示范小区(村)创建、城管执法进社区等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了垃圾分类实施。

(四)科技应用体现了“新手段”赋能

一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建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分类数据实时采集、全面覆盖、精准计量,做到全程可追溯。二是给垃圾桶、运输车加装计量芯片,通过身份识别、读卡称重等措施,实施精细管理、全程监督,杜绝混装混运。三是针对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厨余垃圾产生量少、适合就地消纳等特点,推动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协同利用,面向全国征集了5种类型19种技术模式,开展试点建设。四是研制完成符合末端处理工艺需求的、可堆肥全生物降解袋,一旦投入市场,将有效解决破袋投放难题。

(五)社会发动体现了“全响应”声势

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一是发动下沉干部、在校学生、工青妇联、行商协会、共建单位、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七类人员桶前指导。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开发“垃圾分类宝典”、小游戏、短视频等。三是将垃圾分类与爱国卫生运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纳入“周末卫生大扫除”“城市清洁日”等活动,纳入最美职工、最美家庭、青年榜样、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评选表彰内容。四是倡导“小手拉大手”行动,录制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8期课程,推动“垃圾分类”进入开学第一课。五是发布“垃圾分类和桶前值守行动”项目12862个,招募志愿者38万余人,服务时长833万小时,引领和带动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民自觉分类的文明习惯和时尚潮流。

(压题图片:朝阳区双井街道智能回收站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张斌)

猜你喜欢

北京市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