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

2021-05-23许国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8期
关键词:情景体验教学实效性创设情境

许国文

【摘要】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拥有生命的活力,成为走入学生心灵的课程,需要思考与反思。不断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体验式研究,从生活化教学中追寻价值旨归与实践构建路径,力求让课程回归人本,寻回德性教育的本质,重新赋予思政课堂应有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创设情境;情景体验;教学实效性

教学活动离不开生活。道德生活、法治生活与学生的当下生活形影不离。所谓的生活化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与兴趣而设计的相关的教学氛围,它在教学中起着激情、引欲、过度、强化等作用。由此,借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习,创设生活化情境,让每个学生通过在课堂生活的感受、体验和对话,进而学会生活,适应生活,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只有遵守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通过强化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等实践,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课堂的有效性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由此,课堂也能更好地贴近生活實际。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等方面的意识,同时推动其行动的进步,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具体内涵。

一、借助创设生活化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教育家赞科夫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的作用”。创设情景教学正是抓住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动因——情感因素,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当学生进入这样的场景时,会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会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做出反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淡化概念,追求情境;淡化说教,追求无痕。

以一年级的教学为例,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别伤着自己》的教学,老师上课伊始就以自己拍摄的日常生活小视频《家里的安全》导入新课,创设了“在家里会有危险吗?”一个个生活情境来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这个环节,学生各方面的观察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并针对实际情况和日常生活,学生还需要说说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学生可以进行分小组讨论;其次,每个小组推举一位同学上台阐述自己遇到的各种情境,并给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受伤的严重性,老师必须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清晰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就对避免受伤、注意安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有趣。最后,老师通过活泼的儿歌形式,巧妙地给学生总结出避免危险和解决办法,让自我保护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中。

二、再现生活情境,引导探究生活技巧

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景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达到丰富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效果,是我们的追求。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道德的因素。对于教师而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个极为有价值和庞大的教学资源。

制造机会,再现生活情景,往往能够穿透学生内心深处,引起情感共鸣。比如,在进行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读懂彼此的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前就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借助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将学生与父母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列举出来。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再现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少年不知愁滋味”,把爸爸妈妈议论自己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愁滋味”的录音情境播放出来,引导学生引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出现情绪激动,纷纷要求倾诉和发泄,随后老师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你的烦恼我愿意听”。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当的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在关注学生感受的同时,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感受父母是否知晓。如果遇到学生在列举父母的种种“不对”,老师先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分析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的抱怨进行附和。比如,老师会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父母生活了这么久,为什么最亲的人之间会存在这些沟通问题?”“爸爸妈妈知不知道我们心中真实的想法?你们有没有尝试去做一下沟通?”

为了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必须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双方相互不了解;接着,继续再现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生活细节情境,再继续引导学生袒露情怀,表达真情。孩子们感动了,互相说出爸爸妈妈平时对自己的爱的点滴细节。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浸入情境,敞开心扉、真正阐述了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说真话、抒真情,让鲜活的生活融入学习,超越课堂的种种限制和框架。

三、依托模拟生活,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性学习和情境中认知,从课堂结构来看,一堂课就如一幕幕生活剧,课堂活动与结构就如生活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环节环环相扣。按生活逻辑和思维规律发展,才能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体之切、得之深。

让生活走进课堂,课堂教学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人、事、物,学生对这些东西感到亲切、形象、具体可感,不再感到所学知识的神秘,故而可以轻松大胆地让他们去触摸,去感知,去应用。课堂教学生活化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模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才能有效体现。

猜你喜欢

情景体验教学实效性创设情境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有效养成
情景体验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