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松养心胶囊对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心肌缺血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

2021-05-21周亮卢飞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持续性养心导联

周亮 卢飞飞

泰安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 271000

据权威数据统计,全球房颤估算患者量已经超过3 350万例,房颤会导致脑卒中、心衰、心肌梗死、认知功能下降等诸多严重疾病[1]。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更容易引发心力衰竭。高血压作为房颤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患者房颤发生风险[2]。在临床工作中,不乏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高血压伴发房颤的病理机制与左房压力增加、心房间质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有关[3]。心房间质纤维化会导致心肌缺血,同时受持续性房颤影响,患者的心房电生理学产生结构重构,P波离散度是反应心房内传导变化的有效指标[4]。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antagonists,ARB)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减少房颤发生率及复发风险[5]。因此,对于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降压过程中通常选用ACEI、ARB两种类型药物,但ACEI及ARB对于持续性房颤的干预效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多数患者难以长期持续性应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多靶点、多离子通道的调节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室性及房性早搏[6]。因此,本研究将参松养心胶囊作为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用药,并深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至2018 年8 月在本院就诊的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8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各42 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并同步,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制定并实施。(1)纳入标准:①年龄40~75岁;②房颤发作>48 h且无法自行转复或需要经非药物干预后才能转复的房颤,即符合持续性房颤诊断标准[7];③存在高血压病史;④中医气阴两虚证。(2)排除标准:①伴发肺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患者;②近3 个月存在大型手术及外伤史;③服用非本医院处方开具的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治疗者;④心功能分级≥Ⅲ级者。常规组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40~72 岁,年龄(61.32±5.42)岁;高血压病史范围为3~22 年,病程(7.86±1.76)年;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20例;应用缬沙坦治疗31 例、应用卡托普利11 例;试验组患者男18 例,女24 例;年龄范围为 41~72 岁,年龄(61.25±5.39)岁;高血压病史范围为 3~21 年,病程(7.49±1.82)年;心功能Ⅰ级22 例、Ⅱ级20 例;应用缬沙坦治疗31 例、应用卡托普利11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水平及常规用药选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比性强。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治疗。均予以抗凝、抗心律失常、低脂、低蛋白及低盐饮食治疗。以缬沙坦及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主要治疗药物,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0 mg/次,1次/d,口服;卡托普利(北京太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410),12.5 mg/次,2 次/d,口服,3 个月为1 个疗程,服用卡托普利患者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如发现存在低血压需停服降压药物。

1.2.2 试验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参松养心胶囊(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03032)1.6 g/次,3次/d,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心肌缺血 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进行动态心电图仪24 h 连续监测,采集aVF、mV5 及mV1 导联变化、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myocardial ischemia load,TIB),TIB 计算方式依据24 h 内符合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标准的ST段下降幅度及总时间的乘积。

1.3.2 P波离散度 于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3个月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仪记录24 h内最大P波时限(maximum P wave duration,Pmax)和最小 P 波时限(minimum P wave duration,Pmin),计算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Pd=Pmax-Pmin。

1.3.3 临床疗效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级进行评价。当患者原有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确定临床症状及房颤发作完全终止或心室率下降,血压能够维持稳定视为显效;当患者原有症状减轻及心电图检查确定持续性房颤减少或心室率下调明显视为有效;当原有症状无缓解,心电图检查仍存在持续性房颤者或心室率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

1.3.4 不良反应 采集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发生的乏力、恶心、呕吐、胃胀、腹痛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肌缺血 两组患者治疗前mV5、mV1、aVF 导联心电图均较正常心电图上移,但治疗前mV5、mV1、aVF导联心电图及TIB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mV5、mV1、aVF 导联心电图及TIB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但试验组患者各指标下降均更为显著(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前后mV5、mV1、aVF导联及TIB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前后mV5、mV1、aVF导联及TIB变化情况比较()

注: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TIB 为心肌缺血总负荷;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3 d比较,bP<0.05

TIB(mm·min)2.12±0.67 1.72±0.50a 2.19±0.62 1.23±0.46ab组别常规组例数42试验组4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前治疗后3 d mV5(mm)1.47±0.42 1.26±0.41a 1.45±0.26 0.82±0.29ab mV1(mm)1.38±0.32 1.23±0.26a 1.39±0.31 0.98±0.26ab aVF(mm)1.41±0.35 1.12±0.30a 1.42±0.32 0.72±0.26ab

2.2 Pmax 及Pd 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Pmax及P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 d、治疗后3 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max 均显著下降(均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 d、3个月的Pmax下降均更为显著(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 d、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d均显著下降(均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 d、治疗后3个月的Pd水平下降均更为显著(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前后Pmax及Pd变化情况比较(ms,)

表2 两组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前后Pmax及Pd变化情况比较(ms,)

注: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Pmax为最大P波时限,Pd为P波离散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bP<0.05

Pd 50.32±8.97 47.26±7.16a 37.45±6.82a 50.42±8.99 44.28±6.52ab 30.56±5.72ab组别常规组例数42试验组4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3个月Pmax 118.85±6.42 112.35±4.26a 95.38±4.53a 118.79±5.96 110.35±3.66ab 89.76±3.12ab

2.3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常规组显效13 例、有效24 例、无效 5 例;试验组患者显效 26 例、有效 14 例、无效2 例,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Z=2.824,P<0.05)。由表3 可见,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9,P=0.095)。

表3 两组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属于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主要存在心肌肥厚、心房内压力升高及炎症因子侵袭等,由于心房颤动会造成心房收缩规律失调,引发血流动力学异常,造成部分附壁血栓脱落入血,引发肺栓塞、脑梗死等疾病,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质量[8]。药物治疗是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认为,在窦性心律复律基础上给予控压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9]。卡托普利及缬沙坦属于经典的ACEI及ARB类药物,可作为持续性房颤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10]。卡托普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会阻断房颤时心房组织内的致纤维化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逆转心房结构重构进程,阻止房颤发生及改善心脏功能[11]。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避免对心率及心脏收缩功能产生影响,且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而且药效不会受食物影响[12]。

我国传统医学将心房颤动归于“心悸”“脉结代”“怔忡”等范畴,其发病机制可归于外邪入侵、心络失养、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等症[13]。心房颤动患者心气不接,心脏悸动不可控制,治疗方面常以益气养阴、滋阴养血、活血通络为主[14]。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活血通络、滋阴养心、补益元气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持续性房颤会增加血管活性物质,造成内皮细胞受损,引起纤溶性及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增加[15]。参松养心胶囊组方中以人参补益元气、麦冬养阴生津、甘松活血安神,土鳖虫活血化瘀,桑寄生、山茱萸性复脉养血、益气养阴,黄连养心清血等,诸药共凑安神宁心、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功,继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功能,从而达到调节心脏节律及自律性的目的[16]。

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3 d 的mV5、mV1、aVF 导联心电图及TIB 水平更低,这一研究结果与郑魏[17]的研究结果相似。朱小莉等[18]研究统计,高血压患者中约有75%患者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而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有所增加。mV5、mV1、aVF 导联心电图升高是心肌缺血的一种评价方式。同时,TIB作为评价心肌缺血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方式,既能够确定有症状的心肌缺血,也可以确定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是心肌缺血定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因此,本研究将TIB 及mV5、mV1、aVF 导联心电图作为主要观察指标,用以明确参松养心胶囊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可见,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更快缓解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

同时,观察P 波离散度发现,应用参松养心胶囊的试验组患者的Pmax 在治疗后3 个月显著降低,Pd 在治疗后3 d已经明显改善。Pmax、Pd 是近年来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心房内部电生理参数的指标之一,能够对心房内非匀质电活动及心房传导异常变化形成评价。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对心肌动作电位具有延迟效应,山萸肉能够减弱心肌组织自律性,人参、皂苷等具有改善血压、提升心率的强心功效。参松养心胶囊中所加入的甘松含有心肌细胞钾、钠离子通道的特异性蛋白,能够促进钾离子外流,对延长动作电位及膜电位产生抑制效应[19]。可见,参松养心胶囊对Pd 能够产生下调作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结合上述结果及疗效观察发现,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参松养心胶囊不良反应仅以腹胀较多,但多数患者能够耐受。

综上所述,参松养心胶囊用于高血压伴发持续性房颤患者,能够减轻心肌缺血程度,降低P 波离散程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持续性养心导联
养生与养心
夏至重养心
夏至养心喝“三茶”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修身首先在『养心』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