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方法研究

2021-05-20雷荣苗

成功密码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乡土传统

雷荣苗

随着全球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开放,文化之间的碰撞不断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我国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未来的脊梁,必须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承担弘扬中华文化之重任。小学语文教学是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教材挖掘乡土文化,丰富课堂趣味

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地缘性文化,它不一定有着深刻哲理,但一定饱含深厚的情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乡土文化厚重朴实,接受乡土文化的滋润,心灵会更加充实饱满。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关于乡土文化的课文,比如《走月亮》《腊八粥》《藏戏》等,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乡土气息浓厚,包含许多乡村特色。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课文描述的物体很多没见过,仅仅通过课文文字他们很难感受到乡村之美。教师在制作教学PPT时可以收集课文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比如瓜架、房屋、石桥等,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些物体的特点和用途,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对乡村的了解,感受乡村生活。小学生了解乡村,在乡村之美的吸引下逐渐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当学生接触到更多乡土文化后,就很容易形成文化自信。另外,还有很多地域色彩比较浓郁的课文,比如《藏戏》。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或者视频,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另外還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戏曲,从唱腔、服饰装扮、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乡土产生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课堂融入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教育平台

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文化教育,让小学生理解文化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推动文化良性继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古诗词、谚语、成语等包含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其内容、背景、延伸意义都是开展文化教育的良好途径。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对联》这个内容,教师在讲解回文联时应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回文联是对联文化中比较奇特的一种,教师通过名人故事导入: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有一天和另外一位才子祝枝山到乡下,看到车夫的水车后,祝枝山出了: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大家看看这对对联有什么奇特之处?学生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回文这个现象,教师介绍回文对联之后可引用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让学生诵读,发现文字的巧妙之处。小学生诗文写作能力较弱,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由浅入深,先让学生从两字词语开始,找出能正读和倒读的词语,比如上马、马上,蜜蜂、蜂蜜,上海、海上等,接着扩展到三个字,比如明月夜、风拂柳、久别离等等。学生感受到回文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并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汉字文化,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传统节日游戏,保障课堂教学多样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意义,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传统节日元素丰富课堂内容,如举行节日故事大赛、节日活动、节日诗词朗诵等活动。在教学“端午节的由来”这个内容,教师可以先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并引用屈原的诗句让学生诵读,感受其爱国情怀和九死不悔的精神,接着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发展以及节日习俗活动,讲解主要内容之后,留一定时间开展投壶大赛,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能加深对节日活动的印象,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喜爱,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开展传统节日活动需要一定道具,在道具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展其他形式活动,比如教学《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飞花令游戏,但前提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交代学生背诵诗词,学生有一定诗词储备量才能开展飞花令活动,这个游戏不仅能考验学生的诗词储备,还能让学生了解飞花令这个游戏,体会我国古代文人的雅趣。

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多学生对时下热门活动有较多了解,而对于传统文化活动所知甚少,在课堂上适当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游戏,能促进课堂教学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开展多样化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生活。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比如读书分享会、传统文化手工作品展、书画展、诗词大会等。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了解文化的良好渠道,例如教师教授《腊八粥》这篇课文后,交代学生主动了解当地的特色美食,可通过走访或者询问家长的形式了解,收集材料后展开写作,作文主题是介绍一道特色美食。小学阶段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度思考和学习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机会,比如在班级开放图书角,放置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图书,鼓励学生自主借阅。另外,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诗词鉴赏课、传统手工艺课、国画课、书法课等。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生有充足课外活动时间,合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进一步形成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活动,并积极向家长或者当地的老人了解活动的故事和意义。在古代,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导,很多民间文化活动都包含儒家文化内涵,学生自主了解有助于接受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影响,培养健全人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保障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因素。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肩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大使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乡土传统
江澜新潮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乡土分外妖娆
少年力斗传统
淘气包马小跳
清明节的传统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