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逻辑与进路

2021-05-19肖喜明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肖喜明 李 蔺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2.海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3.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谋划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新的表征,为两者的耦合、集聚与共生提供新的逻辑与进路。

1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和丰富。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动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提出要发挥其他各门课程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等重要思想和观点[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为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局面,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2018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21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和更加灵活的方式。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的新内容,改善教育模式、协同教育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不断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哈佛商学院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开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端于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2],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课程教育,作为学生知识的更新与增长;孕育于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要求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与教学实践有机衔接,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素质与能力教育。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开环教育、终身教育,贯穿于个体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主动与专业教育相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其目标是提升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1.2 特征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决定其具有政治性、阶级性和理论性的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主导意识形态的方式、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统治阶级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目的[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个人思想与政治目标的相一致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其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了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4],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课程教育演变为三全育人,到新时代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阐释为主[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探索性的特征。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即教育、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用实践检验知识、继而创新知识、指导实践。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社会是进行实践与检验知识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亟需填补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传授、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间的鸿沟。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具鲜明的探索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开环教育、终身教育,创新与创业自身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正向、积极的引导与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逻辑

2.1 政治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主要的政治任务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教育,树立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各类教育树立政治标杆,回应为谁培养人才的时代呼声,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拥护党和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自上而下、通过政策推动的通识教育,由高等教育逐步延伸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业已基本贯穿教育全过程,其主要的政治任务是提高教育对我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抢占发展的前沿,提升国际影响力。两者具有政治的同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有效规避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伦理创新”“赛事教育”“利益驱动创业”等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创新与创业遵循国家政治方向、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和驱动力,在正确的政治路径中进行创新与创业,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提高科技与经济竞争力,加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任务。两者融合是政策合理性和策动性的应有之义。

2.2 教育逻辑

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大作用对象。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认知,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提高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社会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各行各业人才,从而提高生产力,建设更加适合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6]。在育人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任务一致性,均是立德树人;目标的拓展性,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深度与广度;内容的趋同性,思政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融入各专业教育;方式的互补性,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了人的政治信仰,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两者相融合促成个体的“知行合一”。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上主导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依附并服务于社会,体现了不同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和教育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阶段,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企业家,促进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驱动社会朝统治阶级的既定目标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我国新时代的宏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发展驱动力,两者融合是教育对象和作用相互统一和互为促进的内生动力。

2.3 实践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是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的思想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决定了其是以理论阐述为主,实践为辅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通过实践教育将思想植根于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饱受多传统、少创新,强书本、弱实践,重内在、轻外延等诟病,无论从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创新理论、强化实践、拓展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未来,鼓励创新,以实践探索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性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方案。对于具有创业意愿、正在创业的学生,着重教授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供资金、场地、导师、商务等资源扶持,支持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创业实践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可能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伦理和道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符合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正向的创业教育是开展创业实践的前提与保障。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天然地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的不足,两者融合是实践上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外在表征。

3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进路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遵循两者融合的逻辑,运用三螺旋理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三螺旋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作为系统共同体,通过创新过程中的密切合作、相互作用,构建以教育为核心的协作机制与组织结构,实现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方优质资源的集聚与共享,通过耦合、集聚、共生三个空间[7],推动系统迈向协同进化的螺旋式发展道路(见图2)。从教育定位与理念、教学内容与评价、机构设置与师资三个维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行动方向。

图2 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螺旋系统

3.1 教育定位与理念

教育定位决定着教育的对象与层次,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的发展[8]。教育定位与理念的耦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石。新时代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教育不仅要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培养成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理念从“成才”转向“成人”[8],即立德树人。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解析可知,两者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根本任务均是立德树人,具有相同教育的定位与共同教育的理念,坚持教育定位与理念的相融相通,是实现“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螺旋系统”耦合的行动方向。

3.2 教学内容与评价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评价是教育方式和内容设置的风向标。教学内容与评价的集聚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三螺旋系统构成的要件,在开展自身教育的同时,积极拓展、延伸系统其他要件的功能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采用创新创业的内容和方式,结合新时代特点和需求开展理论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同身受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入心入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起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应主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符合伦理道德的创新与正向的创业内化于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政治任务和社会发展需求同向而行。在评价创新与创业教育成果时,将政治方向、道德规范作为第一要义,及时纠偏因经济利益驱动而导致无序、偏差的创新与创业,用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修正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政治方向,使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推力”。坚持教学内容与评价的相互支撑,是实现“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螺旋系统”集聚的行动方向。

3.3 机构设置与师资

机构是开展教育的主体,师资队伍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机构设置与师资的共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保障。当前,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与师资大多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开展,承担教学任务的师资多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一般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团委或教务处负责开展,承担教学任务的师资多数是辅导员、专职教师和行政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与师资既有不同也有一致。要使“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螺旋系统”实现共生发展,一是建立各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盘活、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场地资源和师资队伍。二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沟通交流。三是探索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职能兼备的机构,培育一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兼备的专职师资队伍。坚持机构设置与师资的共建共治,是“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螺旋系统”实现共生的行动方向。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爱国情、强信心、稳人心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谋突破、促发展、强经济的重任,两者的融合即有理论的意义,也有实践应用价值,实现两者的融合,既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回应。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