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交往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2021-05-16陈帅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圈层思政课

陈帅

摘要:在微交往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群体话语生态环境呈现出话语传播圈层化、叙事生活化、表达碎片化等特征。这不仅凸显出他们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诉求,还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内在结构的自我调适与优化,创新话语体系,提升课程的影响力和话语魅力,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动态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微交往;思政课;话语体系;圈层;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11-0035-05

微交往,“是指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互动载体,在网络虚拟平台和空间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交往方式”[1]。当下,随着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传播平台的广泛应用,微交往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越来越多的个体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参与话语实践,改变了话语的权力结构和叙事方式,使得新媒体时代的话语生态呈現出典型的“话语转向”趋势。当代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话语生态和媒介文化,他们运用网络话语创设新的话语场域,构建起一种基于符号互动的群体认同和自我形象确证。针对微交往时代的新现象,高校思政课程在内容上的解释力、吸引力,授课方法上的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通过话语转换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体系,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微交往环境下的大学生话语生态特征在微交往环境下,社会话语生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利用文字、影像、声音、语言等多种媒介综合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对符号资源的重新编码来改写、延伸甚至颠覆一些重要的话语形式。他们对即时性传输、碎片化表达、符号式情感再现的强调,既让其自主性日益彰显,也使其话语生态呈现出个性化、娱乐化、碎片化的时代特征。

(一)话语传播的圈层化

就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希望能够彰显个性,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埃里克森曾经把这种心理鉴定为青少年的认同危机,认为出于青春期的某种独特的自我意识感、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和理想的集体一致幻想,青年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认同需求。这种需求同新兴媒介技术结合,产生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年群体文化特征——话语圈层化。圈层“是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2]在当今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群体中,不论是游戏圈还是饭圈、二次元圈,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圈层话语。这种青年话语文化异于主流话语秩序,带有强烈的群体印记。他们往往会通过某种独特的、共同创造的语言编码来构建属于他们的话语方式,以此来强化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并因此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话语表达风格。以圈层话语为依托,各种诸如饭圈、游戏圈、国风圈之类的青年亚文化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网络世界的圈层化交往及各圈层话语排他化已然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话语生态的重要表征。

(二)叙事的个体化和生活化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表达,个性化的形象表述是当今大学生话语表达的常见方式。随着智能手机、数码产品等工具的普及,用图像、视频来捕捉、表达自身的情境感受已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常态。比之大幅的语言文字,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图像的形式在网络平台发布出来,借用图像符号的视觉吸引力,用更为直观、娱乐的方式展现自身。多模态话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一条信息中可能包含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表述形式,叙事也日渐趋于微小化、生活化、情感化。就叙事效果而言,图像符号比文字表述更为直观、易懂和便捷,它能够展现出某些文字难以表述的瞬间情境,拥有较强的现场感。但这些图像符号往往和宏大的整体架构无关,而是着重表达个体生活体验和即时内心感受,偏重个体化叙事,通过片段化的微小叙事,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想所思转化为图像化的数字信息进行传播。这种图像符号的可视性使青年得以更直观地展现强烈的个人风格,更符合大学生群体在微交往环境中的个性化自我表达诉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话语表达的碎片化

图像符号的运用虽然可以很好地表达话语主体的即时体验,但是在语言的逻辑和意义指向方面往往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或“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再加上新兴传播技术对信息时效性的追求,导致微交往环境中的语言表达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自媒体传播环境实现了话语传播的“去中心化”,这种“去中心化”虽然能够凸显话语主体的自主性,却也使得大量的话语开始涌入媒介空间,催生了信息的大爆炸。自媒体的即时性使其能够在瞬间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但大多数的信息都是零星的、片段式的、直观的表达,信息传播也由此表现出碎片化趋势。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不再是长篇大论,而是倾向于简短快捷的符号传递,有时甚至只是情绪和状态的展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各种缩写型字词、符号、表情包更是大行其道。比之深度的总体叙事,他们更喜欢浅层的、娱乐性的表达。

二、微交往环境下大学生话语生态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话语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着社会生活状况及其意义。微交往时代的大学生话语生态不仅凸显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诉求,折射出他们的群体境遇及其社会化方式,也给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话语传播的圈层化对思政课实现“话语对接”提出的新挑战

圈层化交往已日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方式,各种极具特色的圈层话语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圈层话语的独特性在于,它以话语游戏的方式脱离主流话语的意旨逻辑,是对主流话语秩序和文化框架的“脱序”。他们的“语言游戏”打破了所指和能指的既有联系,对各种话语符号进行自由创造,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赋予其全新的意义。这种以“脱序—创新”为表征,圈层话语的符号再编颠覆了传统的符号逻辑,创造了新的符号意义,开创了话语意义生产的新局面。它无需在语言和实在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话语的构建性、秩序、“呈现”世界的方式成为网络时代青年话语游戏的焦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游戏”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任何词都不具备所谓本然的、原初的含义,而是在特定“语言游戏”中确立其含义。

这就导致在圈层化交往中,圈层之间的排斥性和封闭性尤为明显。圈内圈外在话语意义和话语情境上的差异,使得作为圈外话语存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着“说的传不到”“想的看不懂”的困境。而且各圈层的话语文化又极富个性,思政课教学话语如何建立一种跨越各圈层的话语体系,实现话语对接,有效传递主流价值观,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必须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二)个体化生活化叙事对思政课教学宏大叙事的冲击

叙事是一种“想象实在”的构建活动,通过对“想象实在”的构建过程来影响人们的认识方式。个体化、微小化叙事是当今大学生话语表达的重要特征。这种强调个体性和差异性,以构建即时性的图像符号意义来显示话语主体瞬间情感和心理体验的叙事模式,导向的是个体的生活世界,体现了个体日常生活在本质意义上的独立地位。但在主流意识形态叙事中,话语符号往往具有总体性的深层次意义,表述话语符号背后的本质和意义才是叙事的目标,通常意义上会呈现出某种意义层面的“深度”,指向人的崇高境界和社会价值,叙事结构也往往围绕着这种深度意义进行构建。但个体叙事很多是表达即时感受,更强调直观性和情感表达。这种微小叙事以“瞬间、碎片和琐细的过程和细节解构了总体的叙事结构,而让碎片化、日常化、即时化的当下询唤着真实的生活”[3],进而使大学生在审美偏好上热衷于凸显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媒介文化也由此呈现出生活化、娱乐化的时代特征。因此,比之静态的、文字性的、知识型的表述,大学生更喜欢多感官的表象叙述和各类图像。这同传统思政课教学建立在理论表述、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基础上,指向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构建,偏重于理性化、抽象化、普遍性叙事模式之间的冲突日渐凸显。在新媒体崇尚个体化生活化叙事的传播氛围下,思政课往往因其叙事风格被贴上“枯燥”“说教”等标签,进而被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课的叙事效果,稀释了课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碎片化表达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吸引力的影响

微交往的最大特点在于“微”,碎片化是微时代微话语的典型特征。新兴媒介技术对即时性的强调决定了微时代话语的直观化、精简化的发展方向,表情包、短视频、非语言符号更是广为流行。在微交往环境下,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最精短的语言进行交流,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图片、一个表情。这种碎片化的表达虽然具有较强的信息凝炼度,感染力和娱乐性强,但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风险。从话语层面分析,在原初状态下,物体和意义构成了一个符号,但在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情境下,“符号被反复组合成有特征的话语形式”,当拼贴者“将不同形式的表意物体定位于那一套话语的不同位置中,或当这个物体被安置在另外一套不同的结合中,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就行成了,同时传递出一种不同的信息”[4]。因此,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在网络环境下会导致对信息的拼贴化的、自我想象式理解,甚至一些碎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会诱发对社会事件的非理性、情绪化的解读,滋生谣言。这对高校思政课形成了双重挑战。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和政治性很强,而且在长期的课程历史沿革中形成了独特的系统性话语。在话语内容上理论讲授和说教比较多,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语言形式也较为单一,对比碎片化时代活泼生动的语言形式,在语言吸引力上略微缺乏。另一方面,如何应对碎片化传播导致的对信息的非理性解读,在实现良性话语沟通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微交往环境下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微交往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跨时空的交互性,它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语言、文本、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的融合构建出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形态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大学生话语生态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而言,能否把独具思政特色的语言体系和新媒介技术有效结合,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提升课程的影响力和话语魅力,建立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关涉思政课教学生命力的重大问题。

(一)建设网络平台,分众传播打通话语渠道

圈层化是自媒体传播去中心化发展的产物。在把握各圈层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思政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根据社会热点和圈群议题创设爆点话语主题,是打通话语渠道,实现意识形态的柔性教化,让主流价值观以更切合大学生群体思维和心理特征的方式传导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来看,各种网络平台正日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作为连接教育主客体的桥梁,网络平台的发展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技术层面来说,微交往环境下个体用户多样化、自由化的意见表达让意识形态的传导和受众的信号回应形成一个灵活的动态反馈系统。高校思政课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从这个技术性的反馈系统中有效收集大学生群体的反馈信息,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话语实践。特别是不同圈层的大学生文化群体,因其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传播平臺上呈现出独特的群体话语“印记”,了解其情感需求和个性特质。在思政课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对不同受众群体的话语特征、心理偏好、阅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针对不同群体的话语特点,采取恰当的言说方式,创设话语主题,实现话语的有效沟通。同时,“借助各种传播技术手段,超越原有圈层文化,实现圈层破壁,涟漪式圈际传播效果逐渐成为传播生态的重要构成。”[5]只有积极转变方式,营造平等对话氛围、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才能真正打通话语渠道,融入大学生的圈层文化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从而“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6]

(二)有效结合个体叙事,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叙事模式

叙事“不是去‘再现’,而是要去构建一种景观。”[7]从个体化叙事的叙事特征来看,它极为强调话语主体自身感受的自由表达,所以往往极具个人特色,呈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它以直观的情感表达取代了传统叙事的深度,无需去探究背后的寓意,阅读或观看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是叙事的目的所在。这极大地切合了自媒体时代碎片化、直观化的传播环境和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化的心理发展特征。

思政课传统的宏大叙事方法虽然强调整体性和普遍性,但与崇尚个体化微小化的新媒体叙事方法之间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对立关系,总体性叙事并不必然会湮没日常生活叙事。相反,个体的日常生活叙事立足于整体性的宏大叙事,不同个体的生活叙事是宏大叙事总体架构中的内嵌式“零件”。根据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构建起符合意识形态要求又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相契合的意识形态叙事是思政课的重要课题。个体化生活化叙事凸显的个体日常生活体验为主流价值观深入把握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及其精神需求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如果主思政课能够科学把握个体叙事所呈现的叙事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实现内容与形式、目标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把对意识形态至上性的宣传融入大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将高度凝练、理论化的学术语言转换成契合人们日常生活实际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8]把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图示细化为大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历程的具体事件,就能在实现思政课的传统的总体性叙事和日常叙事融合发展的同时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起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群体心理的意识形态宣传模式,进而为主流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传导创造新方式。

(三)运用多模态话语,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引领力和吸引力

碎片化表达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具有载体多样、形式活泼、直观形象、互动性强等特点,它直接影响了人们在微交往时代的阅读偏好和沟通方式。在表情包和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可以适应话语表达的发展趋势,采用多模态话语来增强教学的鲜活度和感染力,掌握话语主动权。多模态话语的运用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空间构建起文本、图形、空间界等多层面的符号体系,发挥符号功能作用,把知识理论以更为感性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思政课的话语魅力。但同时,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去构建话语体系。思政课负担着引导学生价值观的使命,这就要求思政课在推动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创新化发展的基础上,坚持话语体系的政治引领性功能,针对一些错误观点要加以针对性的引导,把握理论内容的引导性和形式活泼之间的平衡。也正在这层面上,对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不能只单纯停留在形式层面,多模态话语的感染性在于它以简短却有效的符号形式实现了对情感的触发,在话语沟通主体之间引发了某种情感“共鸣”。情感点的激发和氛围的创设才是其感染力的根源。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在形式层面可以借鉴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表达形式,还需要加大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增进沟通和理解,用更为具体生动的感性思维将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同大学生的生活场景、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课真正落细、落实、入耳、入脑,在“情感共通”的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飞.论思想互动微交往[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5):48-54.

[2]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編辑之友,2019(11):5-12.

[3]严亚.青年“符号游戏者”媒介形象的自我构建[M].南京社会科学,2015(12):90-97.

[4][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9.

[5]刘战伟 李嫒嫒 刘蒙之.圈层破壁、知识流动与破圈风险[J].青年记者,2020(18):18-20.

[6]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中国报业,2019(7):5-7.

[7]Roland Barthes· Lionel Duisi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s [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124.

[8]周俊成.社会转型中意识形态叙事方式的转换[J].求索,2016(8):124-12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icro-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hen Shuai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bstract:In the micro-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discourse ec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presents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The stratification of discourse dissemination, the daily life of narration,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expression not only highlight their social mentality and cultural appeal, but also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should realize the self-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nnovat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charm of the courses, and promote the dynamic and benign exchanges between educators and educators.

Keywords:Micro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iscourse system; circle; narrative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圈层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漫画哲理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