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可行性与路径分析

2021-05-12李政莹

中小学德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少先队员少先队仪式

摘    要 少先队是党的少年儿童群团组织,是向儿童传播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依托。利用少先队的发展变迁、组织属性、教育优势等国家认同教育的天然基因,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建构以辅导员素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教育等为脉络的国家认同教育实践体系,可发挥少先队在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层面应有的作为。

关 键 词 少先队;国家认同;政治社会化;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4-00-04

2021年,首次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少先队工作文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培养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为少先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依据。少先队员在入队宣誓时埋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思想之种后,在“爱祖国,爱人民”的队歌传唱中增强对国家的情感皈依,凸显了少先队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一、少先队组织与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是维系个体与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具体来讲是个体基于对国家文化、历史、政治的认可与接受,产生的对国民身份的归属感、对国家的忠诚感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表现。[1]由此,国家认同教育就可看作是在学校场域中为个体对国民身份、政治和文化等要素的认同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认同教育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随着思想教育重要性的逐步凸显,我们应更加关切如何以教育的应有姿态去关怀国家认同问题。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多年来强调以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为核心的说理式教育,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记忆,在国家认同的认知层面取得较为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在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层面的教育效能和环境支持较为薄弱。实际上要想实施根基牢固、效果显著、活力十足的国家认同教育,必须立足于学校场域探求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儿童在国家记忆的发轫期,少先队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规范的教育对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教育,形成对国家的初始印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在幼龄群体间的传播,为少先队—共青团—共产党政党延续体系奠定基础。

二、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少先队作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其发展变迁、政治属性等决定了其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一)发展变迁:同国家历史一脉相承

少先队组织最早萌芽于1922年的安源儿童团,后根据党的部署以及组织发展,先后成立了劳动童子团、共产主义儿童团,接着分化为承担不同使命的抗日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组织发展变迁的历史,既是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军事操练,学习科学文化,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少年儿童组织逐步统一化、规范化,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起党建带动团建,团建带动队建优良传统的历史。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在国家历史上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发展历史与国家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与党的历史保持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步调。实际上,少先队的历史是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带领下为广大少年儿童求发展、谋幸福的历史。

少先队的历史教育就是通过使少年儿童了解少先队组织的历史这一桥梁,加强对组织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明确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进而发展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回顾少先队组织的历史,以更为深刻具体的影响力促使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与国家历史一脉相承的组织历史,为了解国家历史的各个阶段,回顾党领导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奠定了积极生动的情感基调。

(二)本质属性:与国家认同教育目标契合

政治性是少先队最本质的组织属性。《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组织的政治属性具体有三方面的体现:第一,少先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少先队虽不是政治组织,但具有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3]少先队建队70年来,党始终高度重视少先队教育。第二,少先队最根本的任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意识教育,要求增强少年儿童的国家意识,灌输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第三,少先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即培养国家需要的人,这一目的成为指引少先队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少年儿童组织。少先队组织的政治属性直接决定了少先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少先队教育立足党和国家需要,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培養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引导少年儿童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国家认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国家的人”,少年儿童只有从小在国家与党的关怀下成长,才能顺利成长为“国家的人”。

(三)教育优势:政治启蒙和实践活动相统一

少先队日常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德育途径来进行,但以少先队为依托的德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具有儿童立场的政治启蒙性与实践活动性。少先队组织教育通过少先队活动课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的方式,实施正面教育、体验教育和仪式教育,力求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目的。

2019年7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把教育启蒙提升到政治高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旗帜鲜明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少先队教育的政治启蒙具体表现为礼仪标志、活动课程以及辅导员政治素养的启蒙作用。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生命线,一切活动都有实践性,少先队活动课程发展至今理论较为完备,人才较为专业,故少先队礼仪标志的规范、适时使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高政治素养的辅导员的引导与启发,有机整合了政治启蒙与实践活动,能够切实增强思想意识教育效果。

(四)队员特点:儿童国家记忆的发轫期

少先队时期指的是拥有少先队身份的少年儿童,一般为6至14岁。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国家认同感形成的重要阶段。根据美国学者伊斯顿政治社会化的“四阶段说”理论,儿童政治化划分为政治化、人格化、理想化、制度化等四个阶段。据此,少先队时期的少年儿童正处在对国家和社会逐渐产生兴趣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伴随年龄的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对国家的认同感经历从“规范”到“提升”的过程,少先队时期的少年儿童接受规范的国家认同教育,是提升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基础之一。考虑到少先队教育兼顾学校的规范化教育,且有其独有的组织文化,教育内容与方式具有“红色基因”,便于对正处于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少年儿童进行通过规范的、系统的国家认同教育,以“寓教于乐”的各类少先队活动,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产生重大影响。

三、少先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国家认同是实践与认知的统一体,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途径、技术或方法有其专门视角,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增强理论认同

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的重要政治资源之一。学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者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以爱国认知、情感、行为为教育内容的教学活动,促进知、情、意、行多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认知是认同的第一步,即对国家的理论认知是国家认同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国家历史教育是国家认同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利用好历史教育资源。历史教育对少先队组织来说,少先队组织的历史即认知的钥匙,少先队组织的历史与党和国家历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知识,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热爱党和国家,用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以少先队为主要阵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属于间接道德教育。由于少先队员的年龄与认知水平限制,对国家、民族、文化等的认识处于萌芽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采用适合少年儿童认知特点的方式或载体,理论灌输要简答易懂,便于少年儿童认知和理解,比如通过座谈研讨、主题队日、征文演讲、情景剧、歌曲等形式,帮助少先队员在少先队活动中重温祖国历史,牢记党的光荣传统。调查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对祖国的归属感较强烈,但对国家的认知偏情感化、模糊化,用一般意义上的“就是好”代替理性认知,这就要求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理论教育时,要加强国情及社会现实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辨别,从而产生稳固、客观的国家认同感。

(二)以仪式教育为载体,激发情感认同

少先队活动的政治启蒙主要是以富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进行感召教育。而少先队的仪式异于学校的其他仪式,少先队仪式教育指是以仪式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少先队员的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以帮助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为目标的活动。仪式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与行为,形象、具体、富有深意,担负着向少先队员传授政治的同时,还具有培养少先队员对国家和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政治情感的作用。以少先队入队仪式为例,少年儿童在加入少先队时都必须经过入队仪式的洗礼,新加入的队员被统一授予少先队的标志——红领巾,并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宣誓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中国共产党,这一仪式提升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自豪感、使命感,进而发展成为更高一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少先队的仪式教育要关注实效性。首先,注重仪式教育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体现仪式教育的应然作用;其次,要善于联合多方资源,促进教育合力的发挥,构建共商共建良性的仪式教育体系;最后必须充分观照个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少先队小干部以及班干部的作用,适时培养少年儿童的领导力。国家认同感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仪式作为体验式的群体活动则能够为培育儿童对党和国家的情感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以集体性活动为指导,培养行为认同

集体生活是少先队的根本活动方式,集体主义教育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性格为终极目标。少先队以组织为单位,进行集体、群体性的实践活动,助推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使儿童对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形成初步的认知与认同。

从现阶段少先队活动来看,集体活动的多为认知层面,如宣传、参观、及教育活动等形式进行,实践层面的行为培养较缺乏。以集体性活动为指导,培养行为认同的具体做法,首先要丰富集体活动的途径,将国家认同内容、知识学习与调查、讨论、参与、日常行为等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积极动员少先队员参与少先队文化阵地建设,形成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意识,对少先队组织产生归属和认同,为培养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与认同打下坚实基础。最后是将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寻身边优秀共产党故事和劳动模范事迹的活动等,让少先队员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以辅导员政治素养为抓手,保证价值认同

《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与教育能力是发挥少先队政治启蒙、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辅导员在塑造儿童对国家的初印象,保证成长历程中政治素养的逐步形成并完善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首先,要保证少先队辅导员来源的“根正苗红”,少先队辅导员必须忠诚于党,这也是少先队党建带动团建、队建的优良传统的体现。聘任少先队辅导员时,要突出政治素质的考察。其次,坚持辅导員队伍的“配齐配强”,规范岗位职责,明确配备标准。辅导员则要围绕培养少年儿童朴素政治情感和共产主义道德,利用好少先队的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等,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最后,注重对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做大做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实用、实效、实际为宗旨,做好岗前培训的同时,更要做好在岗期间的业务培训以及更新知识的专项训练,保证随时随地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念通过辅导员这一桥梁,传播到少年儿童中去。

少年有志,国家才有望。抓住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保证少先队组织的思想意识引领效力,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担当与作为。通过少先队这一特殊少年组织,凝聚少年儿童国家认同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与国家自信,使少年儿童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作好投身党的伟大事业之中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航,颜小芳.青少年国家认同及其教育:困境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5,000(004):5-12.

[2]陆士桢.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属性与根本任务[J].青年探索,2013(03):54-6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李政莹,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21。

①本文系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重点项目“宁夏中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胜任力研究”(项目编号:20NXJA03)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少先队员少先队仪式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少先队助力“双减”,实践活动在校内校外如何“双加”
加入少先队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国际青年节少先队总检阅
我爱“少先队员证”
Talking strategies
星你星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