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ISO 14971的更新看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

2021-05-12深圳海关广东深圳518067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法规风险管理

深圳海关 (广东 深圳 518067)

内容提要: 遵循ISO 14971标准对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管理是保证用户使用安全可靠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列举ISO 14971发展沿革,阐述了ISO14971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推行,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标准,并概述了现2019年版本标准的主要更新内容以及各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通过风险管理应用,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识别与医疗器械相关的危害、风险及如何有效地消除或减轻这些问题。

2019年12月1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正式发布了ISO 14971的第三版标准,ISO 14971:2019《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1],它取代了第二版的ISO 14971:2007。这次标准版本的更替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风险管理流程本身也基本上保持不变,但还是有一些重要的更新和说明,例如,进一步规范风险管理过程,流程要求,文件要求,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医疗器械的预期临床效益以及整体残余风险与效益的平衡等。这些更新体现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1.ISO 14971的发展过程

在深入探讨标准的变化之前,首先介绍ISO 14971发展历史沿革(见图1)。

图1. ISO 14971发展沿革

1998年,ISO和IEC联合发布了ISO14971-1:199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风险分析的应用》。该标准是由JWG1工作组制订,仅规定了风险分析过程,而标准的其他部分并未随即制定和发布。因此,该标准只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的前身,并不被看作是第一版风险管理标准。

2000年,联合工作组JWG1发布了ISO14971:2000《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该标准可以认为是第一版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标准包括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可以用作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内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弥补产品安全标准的局限性。

2007年,第二版本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ISO14971:2007由联合工作组JWG1发布。修订后的标准对该指南的应用进行了补充指导,并确定了使用医疗器械期间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和危险环境(Hazard and Hazardous Situation)之间的关系。这一版的变动并不大,但在附录中增加了更多指引。

2019年发布的第三版标准,是因应技术发展和提高标准的实用性要求而产生的,最主要的变化是技术报告ISO/TR 24971:2013《医疗器械ISO 14971应用指南》的出现。这一部分内容会在后文具体阐述。

2.ISO14971:2019标准的主要更新

2.1 术语定义的变化

新版标准增加了三个重要的术语:“收益”“合理可预见的误用”和“当前技术水平”。

收益:是指“使用医疗器械对患者健康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满意结果,或对患者管理或公众健康有积极影响”。增加这一定义,即要在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考虑医疗器械的使用对患者带来的临床收益,两者之间要取得平衡。增加这一定义,与欧盟MDR指令和IVDR指令相契合,体现了监管机构越来越强调平衡残余风险与医疗器械的临床效益的监管思路。

合理可预见的误用:该术语来自ISO/IEC指南63:2019。是指“以非制造商预期的方式使用医疗器械,但该使用方式可能由容易预测的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如果某医疗器械预期让患者放在衣物口袋内,从生物相容性这一方面,患者的风险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即使在使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使用限制,但该医疗器械还是有可能与患者裸露的皮肤相接触。如果预见到这一使用场景,则患者使用此医疗器械则存在生物兼容风险,那就需要据此进行相应的评估。

当前技术水平:该术语来自于ISO/IEC指南63:2019。是指“根据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相关综合发现,在给定时间内,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技术能力的发展状态”。定义的注中强调了,它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普遍接受的良好行为规范”。

2.2 风险管理的过程的变化

新版标准的一项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优化和细化了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表述,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管理流程中各过程的规范性要求。新旧版标准中规定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对比见图2。

图2. 2019版及2007版ISO 14971中风险管理过程对比

从对比图中不难看出,新版标准的风险管理的流程更加丰富且细化。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2.2.1 对风险分析过程的步骤进行了细化和优化

首先,将ISO14971:2007标准中“医疗器械的预期使用及识别与安全有关的特征”细分为两个步骤,更加强调了“预期用途”的重要性。在附录A中,标准明确提出“预期用途”作为风险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风险分析的起点。识别“预期用途”时还应考虑其不仅被专业人员使用,还应考虑非专业人员或患者使用的情况。此外,还强调应尽量预见非预期的误用。这些误用虽不是产品固有的安全特征,但需要生产商提前识别和分析。

其次,新版标准详细阐述了危险、危险情况、危险事件序列及伤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详见图3。

图3. 危险、危险情况及伤害的关系

2.2.2 优化整体残余风险的评估要求

新版标准要求将整体残余风险的评价方法和可接受准则纳入到风险管理计划中,并强调这项工作需要由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参与完成。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残余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可以不同于单个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

2.2.3 “风险管理评审”替代了“风险管理报告”

新版标准将第二版标准的第8章“风险管理报告”(Risk Management Report)移至第9章标题改为“风险管理评审”(Risk Management Review)。虽然正文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但通过结构化的微调,突出了风险管理评审的重要性。标准要求,生产者应评审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将其过程及结果记录在风险管理报告中。

2.2.4 将标题中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改为“活动”

第二版标准第9章标题为“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新版标准第10章标题改为“生产和生产后活动”。重点强调制造商应关注信息处理的过程,而不单只关注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此外,新版标准中该章节规定了三项要求,分别为信息的收集、评审和措施。有助于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相关要求的理解和实施。信息的搜集可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中已有的渠道获取,也可建立新的渠道,以搜集风险管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评审,也明确了制造商在生产和生产后阶段何时启动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是完整过程或者部分过程迭代式运行风险管理过程。采取措施指导制造商应考虑为特定的医疗器械匹配风险管理,也要利用信息评审的结果,评判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图4. ISO/TR 24971:2020的结构

2.3 引入技术报告ISO/TR 24971

标准ISO 14971:2007中的资料性附录有助于使用者理解标准。但是随着技术发展或者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这些资料性附录可能需要经常更新。联合工作组JWG1将大部分资料性附录移至TR 24971的要求(因为TR可以根据需要更容易地修订,从而不需要每次资料性附录的修订均需要涉及改动ISO 14710标准)。ISO 14971:2019中保留了三个附录。附录A澄清了标准中要求的基本原理。任何使用本标准的人都应阅读本附录,有助于对标准要求的理解。附录B阐述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流程以及2007年和2019年标准之间的对应表。ISO 14971:2019中的附录C与2007年的主题不同,现在的信息涵盖了危险(源)、可预见事件序列和危险情况示例的指导信息,这些信息最初包含在ISO TR 24971的附录E中。而以前附录C用于识别医疗器械的特性,已被移至ISO TR 24971的附录A中。而其他7个附录则形成了技术报告ISO/TR 24971:2020,ISO/TR 24971旨在为符合ISO 14971要求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的开展、实施和维系提供更具体的指导。从而使标准的使用更加方便[2]。

3.世界各国法规对风险管理的要求

3.1 美国法规对风险管理活动的要求

FDA作为美国医疗器械主管机构,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医疗器械风险的监测体系,制定较为完善的监管法规,以贯彻警戒系统的管理理念。FDA为了达成优化效益-风险比的风险管理目标,在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内,以标准ISO14971作为风险管理的技术依据,将风险评估和最小化风险的持续管理过程贯彻始终。FDA的法规要求覆盖了医疗器械上市前和上市后等环节。

3.2 欧盟法规对风险管理活动的要求

欧盟按照医疗器械指令的要求,协调采用ISO14971形成EN ISO14971。2017年5月5日,欧盟官方公报正式发布了第2017/745号医疗器械法规,简称“MDR”,并已于2020年5月26日取代了使用长达25年的欧盟医疗器械指令MDD。新法规要求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并提供风险管理报告作为技术文件内容之一,在临床评价过程中,也要考虑风险管理。制造商要建立风险管理相关体系,并与临床评估过程保持协调。新发布的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法规(IVDR)(EU)2017/746[3],取代欧盟体外诊断指令(IVDD)98/79/EC,于2022年5月26日实施,类同MDR,也提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

3.3 中国法规对风险管理活动的要求

中国法规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医疗器械的风险。法规明确基于风险程度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在配套的下阶法规中也包含了产品风险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标准为YY 0316:2016,对应于ISO 14971:2007版及其增补件。

《医疗器械产品受益-风险评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4]于2019年发布,该文件充分考虑了2019版的ISO 14971中的相关规定。要求审评机构在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过程中充分运用风险管理,以评估收益-风险。这一要求适用于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从医疗器械的设计到销售。

4.小结

总体而言,ISO 14971为医疗器械开发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实施制定一个框架。该标准强调了评估医疗器械临床风险的必要性,协助制造商识别与其产品相关的危险、分析评估并管控风险,通过设计、生产及对生产后期环节的有效监控,在该标准的指导下,医疗器械终端用户将更加安全。

该标准所提出的对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理念及应用,从另一方面来看,同样也适用于处理日常事务的风险研判、控制、跟踪及改进,在变革中不断优化和提升工作效能,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法规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千奇百怪的法规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