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应用疗效观察

2021-05-12刘建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1期
关键词:内科组间满意度

刘建梅

(德昌县中医医院,四川 德昌)

0 引言

内科疾病各类繁多、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大,给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难度;随着医疗科技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水平越来越高,但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过程中,对各类内科疾病且伴发有血瘀症候的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后的体内药物残留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也一直是使用西药治疗中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1]。本文,通过对本院两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的内科患者,进行治疗后的相关数据对比,探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收治的各类内科患者74 例合为研究样本,并根据所选患者在本院实施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样本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配合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所选患者相关资料数据,在分组后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各项临床体征监测、吸氧、吸痰等,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躯体状况使用抗生素、镇痛药物及其他对症药物。

1.2.2 观察组

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增加使用中医活血化瘀治疗,采取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辩证给予柴胡疏肝散、活血化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温经汤、桂枝加芍药汤、龙胆泻肝汤等中药治疗。

参考方剂处方及用法用量:

有胸闷胸痛症者,使用柴胡疏肝散,“丹参、香附、川芎、柴胡等,清水中泡30 min 后煎煮,早晚2 次口服,每次200 ml”[2];

有心悸症候者,可给予活血化瘀汤,药方包括“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赤芍等,清水中泡1h 后煎煮,早晚2 次口服,每次250 ml”[3];

有头痛症候患者,可给予通窍活血汤,“红花、川芎、桃仁、赤芍等,放入250 ml 黄酒中,煎煮至150 ml,睡前服用”[4];

有腹痛症患者,给予少腹逐瘀汤“小茴香(炒)7 粒 、干姜(炒)0.6 g、延胡索3 g、没药(研)6 g、当归9 g、川芎6 g、官桂3 g、赤芍6 g、蒲黄9 g、五灵脂(炒)6 g”[5]。

对于有妇科炎症,则给予温经汤、桂枝加芍药汤、龙胆泻肝汤等[6]。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有效率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征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并按照疗效显著(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相关体征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三级进行患者例数的统计,计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3.2 相关功能指标评分

该指标包括活动能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状况、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六个维度[7]及总体健康指标,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关功能指标进行打分评价,并进行指标的分类、分组统计记录,对比相关指标的组间均值。

1.3.3 治疗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对所接受的治疗进行满意度调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70.2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功能指标评分对比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功能指标评分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活动能力、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状况、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六项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健康评分大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功能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功能评分比较(±s)

指标项目 对照组(n=37) 观察组(n=37) P活动能力 66.50±4.05 88.45±4.55 <0.05生理功能 67.15±3.45 89.05±5.25 <0.05躯体功能 71.05±6.35 90.05±6.05 <0.05情感状况 65.85±5.25 92.35±6.60 <0.05社会功能 71.20±3.50 93.25±4.40 <0.05心理功能 70.55±4.35 91.85±3.80 <0.05总体健康 68.72±5.15 90.83±5.05 <0.05

2.3 治疗总满意度组间对比

对两组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后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7.30% VS 91.08%)。详见下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临床治疗中使用有消散或攻逐体内瘀血药物,治疗瘀血病症的方法;中医所说的瘀血病症各类繁多,可分为因“瘀血郁结”而造成患者内有瘀血的病证,及“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至瘀热蓄结于内”的外感热病[8];临床症状表现包括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肌肤甲错及脉细涩或结代等。中医治疗所说的活血化瘀,是一种对患者进行综合调理的治疗方法,通过方剂增减、辩证施治,对患者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通血脉、消除疼痛,以恢复病变部位的正常功能。相比单纯使用抗生素、镇痛、提高免疫力及其他对症施用的西医药物治疗,中医活血化瘀疗法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使患者出现耐药性和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本次研究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也充分证实了中医活血化瘀疗法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良好疗效。

综上所述,在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配合使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进行辩证施治,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各项躯体功能康复,临床疗效肯定,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

猜你喜欢

内科组间满意度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