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5-12臧家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1期
关键词:永久性起搏器上肢

臧家庆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老年病科,黑龙江 鸡西)

0 引言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具有持久起搏的效果,适用于各种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患者,其主要是将起搏器通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进行穿刺埋置,现已成为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在进行起搏器埋置后,部分患者导线置入侧上肢会出现静脉闭塞、静脉狭窄的情况,导致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甚至会诱发血栓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所以当前需要详细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术后患者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相应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样本来源于本院2010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录的18 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后均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在收录患者资料数据时,排除资料不完整、中途退出实验、心脏起搏器置入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异常、不配合此次研究、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病例样本。18 例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此次研究实验的开展获得了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2 方法

本文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开展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具体置入流程与方法如下。首先术区常规消毒处理,通过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将心内膜电极插入,将电极导线固定心内膜,操作医师应该精准测量起搏参数,具体应该对感知、阻抗、阈值等参数进行测量,之后再确定好电极位置,需要告知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在参数无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固定好电极导线。最后,临床需要在患者胸大肌内侧皮下组织肌外膜处进行起搏器埋置工作,在埋置完成后需要将囊袋缝合,与此同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止血处理。另外,在患者术后为了避免感染出现,需要在术后48h 内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手术结束后的1 年内需要每隔3 个月对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如果发现患者存在不适症状,应该叮嘱其入院检查,主要的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症状表现、上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胸部X 线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科学调整起搏方式与参数。在评价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在术后是否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这一并发症时,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的双上肢深静脉系统中实施多普勒以及彩色血流超声检查,如果超声检查不能进行临床确诊,可联合应用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方案,从而明确患者的管腔血栓形成情况,其中血栓管腔中占比约为50%称为部分闭塞,占比达到100%为完全闭塞[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阶段包括的β 值、SE 值、P 值、OR 值、OR95%CI,其中β 值为偏回归系数,β >0 证明变量为危险因素,SE 被视为偏回归系数存在的标准误差,P 值证明变量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OR 值属于优势比;OR95%CI 数据为优势比的95%可信区间。

2 结果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临时起搏器置入、感染、吸烟史、房颤病史有关,数据详情见表2。

表2 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上肢深静脉血栓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常见的并发症,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患者在进行升级、更换起搏器时,无法向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中置入新的电极,并且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出现肺栓塞,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由于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时具有隐匿性,症状表现不明显,所以极易被临床忽略,所以当前需要探究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形成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看护与防治。

本文调查结果发现,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临时起搏器置入、感染、吸烟史、房颤病史等因素有关,下文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一一分析。临时起搏器置入:与未置入临时起搏器患者相比,置入临时起搏器患者更易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一般情况下,临床在置入临时起搏器时,主要从股静脉处置入电极导管,确保为日后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提供良好的血管通路,但是临时起搏器从股静脉置入后,被动导线不具有稳定性,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疗养,在卧床时间段,患者上肢静脉血液流动就会有所减慢,从而形成血栓[3]。感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有极大的概率伴发囊袋感染这一并发症,在患者出现感染这一并发症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会有所升高,其诱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理机制如下,一是患者机体在炎症反应下有炎症因子释放后,血流动力学会出现异常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逐渐变缓,甚至有患者出现血流停止的情况。二是炎症介质在凝血因子处有激活作用,增加凝血酶的释放速度。三是相较于动脉血管壁,静脉血管壁更薄,由于炎症的渗出会对血管壁造成挤压,这就会使得静脉处的血液流速减慢。四是患者出现感染后,机体会增生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机体就会有瘢痕形成,增加血管腔狭窄的发生风险,一些病情严重者的静脉甚至会严重闭塞,为了有效避免感染因素所致的上肢深静脉血栓,需要在手术的过程中树立无菌操作理念,在手术顺利进行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从而有效预防感染这一并发症,减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吸烟史:作为诱发上肢深静脉的高危因素之一,长期吸烟患者与不吸烟患者相比,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系统极易出现异常的情况,导致前列环素分泌量减少,加大血管收缩力度以及凝血功能,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4]。

临床为了有效降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以给予高危因素患者一定剂量的抗凝药物进行保护,但是在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血栓形成时,需要观察患者在术后是否有囊袋血肿的情况出现,以免对患者预后情况造成影响,延长患者预后时间[5,6]。除此之外,需要密切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症状并予以处理,患肢制动患者在卧床期间应该在患者上肢处进行被动按摩,并开展握拳、松拳、曲放肘部等一系列操作,从而有效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7]。

综上所述,上肢深静脉血栓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术后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导致病情进展速度加快,增加致残、致死风险,所以当前应该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关注,加强患者的病情宣教,使患者对该并发症、病情变化、预后情况加强关注,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给予患者抗凝剂,帮助患者度过安全期[8]。

猜你喜欢

永久性起搏器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70年期满自动续期后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