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吗?

2021-05-10罗良文赵凡

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技术竞争力制造业

罗良文 赵凡

作者简介:

罗良文(1965-),男,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研究。E-mail:llw@znufe.edu.cn

赵 凡(1991-),女,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E-mail:1164009894@qq.com

摘 要: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典型产业,在节能、减排和提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有效集聚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中国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和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从不同集聚程度来看,平均集聚水平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其他三大平均集聚水平较低的行业,集聚影响不明显;从不同集聚模式来看,相较于多样化集聚,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更能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当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转移,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地区产业竞争力;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1-0043-10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优势产业并提高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以创新为助推器强化工业基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中国经济亟待转型的阶段,各省份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依托,提升创新绩效,赢得竞争优势。其中,高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中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产业,具有高技术、低消耗、低排污、高效益等优势,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05—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33 916亿元快速增加到157 001亿元,14年间年均增长25.92%,且其利润总额也由1 423亿元增加到10 293亿元,14年间年均增长44.52%。此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集聚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产业集聚作為经济集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集聚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言而喻。综上所述,适度集聚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鉴于高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度集聚产业可以激发技术创新动力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定量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状况,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制造业中技术含量和生产率最高的高技术产业及其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对当前中国经济急需以技术为手段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凭借其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特殊优势,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通过梳理发现,已有研究更多地从定量测度、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和创新效应等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及其集聚展开分析。在经济发展亟待实现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阶段,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和创新效应成为研究重点。综合以往研究,笔者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其集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高水平就业、提高创新绩效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tarrett[1]提出的空间不可能定理;Porter[2]认为,一个产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明显地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Humphrey和Schmitz[3]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Indraneel等[4]认为,美国的交通和物流运输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不仅具有竞争优势,还能够促进就业;Sellitto 等[5]以家具产业为例,同样也证实了家具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而增强竞争优势。国内学者亦进行了较丰富的研究,魏后凯[6]指出,产业集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激发创新等方式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陈莲芳和严良[7]认为,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张志彬[8]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产业关联度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蓝庆新和郑学党[9]以文化产业为例证实了这个观点;周材荣[10]也指出,产业集聚水平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即产业的集聚水平越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综上所述,产业集聚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高技术产业集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现有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李金华[11]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和基地,有利于提高基地竞争力。但该研究只探析了高技术企业集聚对于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的影响,并未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亦没有从分行业的视角探讨高技术产业不同集聚程度的行业集聚和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那么,新时期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状况如何?其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如何?其不同集聚程度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如何?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机制,并对不同集聚程度和不同集聚模式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丰富了相关研究。第二,为了透析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鉴于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间集聚水平参差不齐的基本事实,实证研究了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较大差异,丰富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三,鉴于目前何种集聚模式更能产生技术和知识外溢激发技术创新存在较大争议的现实,为了弄清哪种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的效用更强,从高技术产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出发,探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Porter[12]提出,产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中会产生产业集聚协同效应,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聚作为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主要利用集聚基地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知识技术的积累和外溢、规模经济优势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优势激发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各种因素的发酵来实现质的转变,尤其是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行业,比如高技术产业。虽然,戴魁早和刘友金[13]认为,高技术产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集群,其创新效率较高,有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支撑,但高技术产业发展起步晚,在集聚前期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典型特征,这使得产业集聚前期产生的一系列资本投入远远超过技术外溢产生的收益,从而抑制了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在产业集聚后期,产业聚集区逐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依靠相互间的技术借鉴激发技术革新使得收益远远大于成本,进而有效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Storper和Venables[14]认为,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但由于产业自身发展水平以及集聚水平的不同,其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也并不一致,或正或负,高技术产业集聚亦如是。一般来说,各地区平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尤其在集聚前期,因为前期平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对于要素和资本投入的需求较少,且能够快速发挥其集聚效应激发技术创新,而在后期集聚效应减弱致使技术创新后继乏力,继而会抑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高技术产业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众所周知,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主要依靠技术外部性。在产业集聚区内,知识技术外溢到底是由哪种集聚模式带来的,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1.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低水平发展阶段,虽然大量不同类型的高技术企业集聚在一起,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处于不同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发挥集聚优势,因此,在低水平发展时期,高技术产业的多样化集聚阻碍了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随着多样化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企业集聚在同一地区,企业间加强交流和沟通,互相借鉴技术完成交换形成互补,一方面,容易通过知識体系碰撞产生新技术,培育出掌握不同技术的科技型人才,从而为多样化集聚区内进行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水平型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技术外部性作用,扩大知识技术溢出的范围,实现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性提高。

2.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同一种类型的高技术企业集聚起来,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形成更加科学专业的分工协作模式,激发创新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即Ciccone和Hall[15]提出的高技术产业通过专业化集聚形成的MAR效应。在集聚前期,这种效应在一定空间内使大量单一类型的企业形成具有垂直关联的企业集群,节约交易成本和资源,产生一定的技术创新,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这种以垂直型产业集聚为特征的专业化集聚模式存在天然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技术创新局限于一个行业内部,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技术交流和扩散系统,最终导致集聚区域内的产业依赖特定技术形成路径依赖、弱化技术创新能力、抑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大量单一类型的高技术企业集聚在一起易引发恶性竞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假设2:高技术产业平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假设3: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假设4: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三、高技术产业集聚状况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特征分析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由于2002—2015年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数据缺失,故将其剔除。

近些年来,各地区陆续建设高技术产业园区,以求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高技术产业集聚问题受到了较大关注。测度产业集聚的方法很多,使用区位熵测算产业集聚程度能够有效消除区域间的规模差异,更为细致地反映空间分布特征,因而本文利用区位熵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具体公式如下:

根据式(1),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份(西藏、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除外)的数据,测得2005—2016年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程度,12年间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知,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上升最快的是重庆(0.607),主要原因在于重庆市政府非常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早开始建设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出台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集聚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还积极承接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高技术产业。对应地,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天津(-2.228),12年间其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从3.653下降到1.425,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天津的产业结构正在慢慢调整,主要将发展重心集中于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引导部分食品加工、钢铁锻造和中低端机械制造业等产业退出生产领域,构筑高质化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向高端转移。

综上所述,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均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清晰地反映主要区域具体的变化趋势,我们测算出四大地区本文研究的四大地区主要包括以下省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3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11个省份。2005—2016年全行业产业集聚水平,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四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始终在不断集聚,但集聚水平与变化趋势存在较大不同,其中,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最高,2005—2010年其集聚水平均高于2,2011—2016年也始终高于1.500;但东部地区的集聚水平一直在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淘汰落后产业,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攀升、土地资源日益短缺,高技术产业全行业制造业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这些因素都驱使高技术产业向外扩散和转移;东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也比较高,2005—2010年集聚水平均高于0.500,与东部地区一致,基本保持下降趋势,东北地区集聚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在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强,而后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与东北地区自2010年以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迷态势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经济不景气、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这些都使得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起点相对较低,在前几年甚至低于西部地区,但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相对平均,上升和下降态势均不明显,而在2011—2016年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稳步上升的原因在于,在《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下,中、西部地区不再盲目承接产业转移,而是转向提高自身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和制造能力,从而为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且中、西部地区凭借其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吸引了来自东部地区以及国外的高技术产业转移。

(二)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及五大行业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2005—2016年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本文在式(1)的基础上测算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全行业和五大行业产业集聚水平的平均值,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知:第一,医药制药业平均集聚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平均集聚水平均高于1,吉林更是高达5.008,海南也达到4.845。原因在于吉林的医药制造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产规模在全亚洲排名靠前,且其作为中国人参的主要产地,中医药资源丰富,中成药工业长期居于全国首位;而海南则是因为“十二五”期间为了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支持医药企业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增长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且海南拥有独特的黎药资源,其具有投资收益率高、科技附加值高、便于综合开发、对环境破坏小等优势,因而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海南的特色经济产业。第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平均集聚水平也较高。西部地区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平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其中,陕西和贵州在国防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集聚水平最高分别为13.551和12.046,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而东北地区的辽宁和黑龙江也达到5.410和5.101,这主要得益于其老牌工业基地的地位以及占地辽阔适合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第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平均集聚相对较低,仅有东部地区几个省份的集聚水平超过1,原因在于目前在中国这两大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加工制造为主,自主研发和创新驱动能力较弱,不足以带动产业发展。第四,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平均集聚水平也相对较低但均衡分布在四大地区,原因在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和应用国产医疗器械,但由于缺乏关键性的技艺和材料制约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了探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设定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二)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被解释变量:本文借鉴徐敏艳和左和平[16]的研究,使用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代表地区产业竞争力(Ic),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工业总产值数据部分年份并未公布,因而选用工业销售产值数据替代,并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从2011年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改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平减后计算其增长率。

解释变量: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Hia),利用式(1)测算的数据表示。

控制变量:相对环境规制强度(Eri),已有研究表明,環境规制是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清晰地反映区域间污染治理的不同程度以及其动态变化,本文采用相对环境规制强度指标,即各省份的环境治理投资占全国环境治理投资平均值的比重来衡量。交通基础设施(Trans),交通的便利程度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生产成本降低的速度也越快,进而有利于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本文采用各省份公路和铁路里程之和与其面积的比值来衡量。研发投入(Rd),技术水平对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而研发投入对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技术水平难以衡量,因而本文选用研发投入指标,即各省份的研发内部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Rri),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本文使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市场化程度(Mar),竞争越自由的市场,越有利于地区产业的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培育[16],本文采用财政支出与GDP之比来衡量。外商投资水平(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本文使用经过汇率转换过的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Hr),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可以增强地区的创新水平,且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6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法为,将各省份6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分别赋予0、6、9、12、16,并将各阶段受教育水平的人数比重与权重相乘来衡量。来衡量。政府参与和扶持力度(Zz),本文采用科研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来衡量。

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自2006—2017年

因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虽然更新到2019年,但2018年的统计年鉴缺失,故本文数据只更新到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本文根據公式(2),构建面板模型,分析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取由豪斯曼检验判决。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为包含自变量及其平方的检验结果,模型(2)为包含自变量及其平方和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模型(3)为包含自变量及其平方滞后一期和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

从表3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的一次项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但其二次项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集聚程度的不断加深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假设1得以验证。这说明在拐点前高技术产业集聚显著阻碍了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这主要是因为产业在集聚前期均具有高投入和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而且高技术产业对技术依赖度高,前期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且需要一段时间来实现质的突破。越过拐点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为了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激发技术创新产生规模效应使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具专业性,其高收益的特点愈发凸显,进而迸发出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强大能量。从模型(3)中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当期的影响基本一致,假设1进一步得以验证。

从控制变量来看: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系数在1%的水平上均显著为正,表明完善的交通设施和产业机构的优化对于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二,人力资本水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与预期理论不一致,结合其描述性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产业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不能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从而抑制了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第三,相对环境规制强度和市场化程度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相对环境规制强度和市场化程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第四,研发投入系数为负,且不显著,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可能是因为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够,也可能是因为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率不升反降,不利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第五,外商投资水平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中国在引进外商投资的过程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引进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抑制了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第六,政府参与和扶持力度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政府对于科研投入的支持对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并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政府的科技投入并没有直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二)高技术产业不同集聚水平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鉴于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平均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事实,本文从分行业的层面分析了高技术产业行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知:第一,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一次项系数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其二次项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这两大行业的集聚水平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结合上述各高技术行业的平均集聚水平来看,由于中国大力扶持健康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这两大行业的平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发展也更迅速,因而其集群式发展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进而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提高;而在拐点后其集聚效应减弱、技术创新滞后,因而对地区竞争力起到制约作用,假设2得以验证。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分别为正和负,且均不显著,这说明这两大行业集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综合上述各高技术行业平均集聚水平来看,这两大行业平均集聚水平低且影响有限。第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一次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其二次项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与全行业的情况类似。这可能是因为该行业的平均集聚水平一直较低,且其发展对技术的依赖度较高,而实际上在中国该行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加工贸易阶段,研发能力较弱。

(三)高技术产业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主要依靠技术外部性,而技术外部性力量的大小主要是由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决定,因而不同集聚模式对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目前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模式主要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种。本文借鉴Duranton和Puga[17],使用相对多样化集聚指数和相对专业化集聚指数测算地区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程度,公式如下:

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4)—模型(6)分别表示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两者共同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由模型(4)可知,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一次项和平方项系数分别为负和正,但均不显著,说明当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不断提升时,地区产业竞争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假设3无法得以验证。这可能是因为集聚前期各省份五大行业集聚水平参差不齐,多样化集聚水平相对较低,集聚的企业大多技术含量低且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相互间的技术借鉴较少。另外,各省份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存在一定的磨合期,磨合期间必然会浪费一定的资源,此时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小于消耗的交流成本,因而在该阶段多样化集聚水平的提高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18]。当高技术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各行业间的联系和交流更为密切,可以实现技术知识共享,更容易产生技术外部性弥补交流成本,进而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但现阶段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由模型(5)可知,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一次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其二次项则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当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不断提高时,地区产业竞争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假设4得以验证。长期来看,当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原因可能是在集聚前期,同一类型的企业大量集聚在同一区域,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发挥集聚效应进而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而随着专业化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鉴于五大行业的平均集聚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仅有少数行业集聚水平较高的事实,这种专业化集聚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同质化产品进而引发恶性竞争,部分企业囿于技术锁定着眼于眼前利益盲目跟风,而非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共享并促进知识和技术外溢[19],長期来看这种短视行为阻碍了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从业人数替换成主营业务收入,重新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Yij为i地区j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根据测算结果,本文重新衡量了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集聚和不同的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体现全行业集聚、医药制造业集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以及多样化集聚的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从不同集聚程度还是不同集聚模式的视角来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与上文的实证结果均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结论。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从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出发,利用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细分行业集聚以及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区域异质性与行业异质性特征,2005—2016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技术全行业行业集聚水平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但仍然保持在0.500的集聚水平以上,其中,天津下降幅度最大,中、西部地区则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但仍然低于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其中,重庆上升幅度最大;12年来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平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远超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且中、西部地区各省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集聚水平均高于1。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而平均集聚水平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其他三大行业由于平均集聚水平较低,产生的集聚影响并不显著。就分集聚模式回归而言,相较于多样化集聚,现阶段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更能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随着专业化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影响会由促进转为抑制。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对于产业竞争力来说,相对环境规制强度、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和外商投资水平不存在显著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水平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结论对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提高多样化集聚水平。一方面,应完善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技术产业集聚提供牢靠的金融支持和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在深化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同时,也要大力引导高技术产业园区形成多样化集聚模式,提高多样化集聚水平,实现园区企业多元化发展,在园区内引导企业间加强联系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共享促进技术知识外溢,获取竞争优势。

其次,根据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制定产业错位发展战略。调整高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地区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技术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加紧建设高技术产业的总部,将发展重心集中于对技术依赖度更高的节能减排、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行业,避免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东北地区要发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并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为提升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提供新鲜血液;中、西部地区则可以依靠能源、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产业,实现高技术产业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最后,加强区域间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联动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打破区域间的技术封锁并加强区际联系[20],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部地区应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示范效应,并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扶助中、西部地区抓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以及产业孵化园;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积极促成技术和知识在不同区域间的高等院校、科研组织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形成区域间高技术产业协同联动发展,进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转移。

参考文献:

[1]Starrett,D.Market Allocations of Location Choice in a Model With Free Mobi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8, 17(1):21-37.

[2]Porter, M.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77-90.

[3]Humphrey,J.,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2, 36(9):1017-1027.

[4]Indraneel, K.,Zhalnin,A.,Kim,A.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Clus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U.S. Regions: A Cross-Sectional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17,61(3):25-36.

[5]Sellitto, M. A. , Camfield, C.G. , Buzuku, S. Gree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a Furniture Industrial Cluster: A Survey and Structural Model[J].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2020,(23):94-104.

[6]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J].经济管理,2003,(6):4-11.

[7]陈莲芳,严良.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与竞争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31-37.

[8]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數据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5):121-127.

[9]蓝庆新,郑学党.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3):32-39.

[10]周材荣.FDI、产业聚集是否有助于国际竞争力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10):56-69.

[11]李金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及政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7):32-45.

[12]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85, 25(4):88-102.

[13]戴魁早,刘友金.要素市场扭曲与创新效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6,(7):72-86.

[14]Storper, M. A. , Venables, A. J. Buss: The Economic Force of the C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4(1):351-370.

[15]Ciccone, A. , Hall,R. E. 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86(1):54-70.

[16]徐敏燕,左和平.集聚效应下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3,(3):72-84.

[17]Duranton,G.,Puga, D. Nursery Cities: Urban Diversity, Process Innovation, 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5):1454-1477.

[18]乔海曙,胡文艳,钟为亚.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域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5,(5):85-90.

[19]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9):93-101.

[20]徐银娜,赵国浩.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创新效率与生态效率——基于耦合协调视角[J].统计学报,2020,(5):13-24.

(责任编辑:徐雅雯)

猜你喜欢

高技术竞争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高技术条件下空袭与反空袭的作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