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2021-05-10李松龄

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制度安排

作者简介:

李松龄(1948-),男,湖南安仁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价值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研究。E-mail:lisonglinghd@163.com

摘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维护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有,提高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完善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能够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时间,通过创新科技提高商品使用价值,增强消费欲望,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

关键词:国民经济大循环;制度安排;产权激励机制;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1-0023-08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国内大循环指的是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是指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为主体。国民经济循环的四个环节是一个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有机体,没有生产就没有财富可供全社会分配,就没有财富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通,更没有财富可供消费者消费。分配不合理,劳动贡献不能归劳动者所有,要素(包括资本)贡献不能归要素所有者所得,既影响生产也影响消费。流通不顺畅,财富的价值也就难以充分实现,生产和消费受到影响。只有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相互协调,国民经济循环才有可能畅通。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是通过计划安排实现相互协调的,国民经济循环是否畅通受计划科学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相互协调的,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程度。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相互协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什么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的由市场评价要素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分配机制能否实现合理的利益格局;需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民经济循环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二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角度探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受计划经济偏重重工业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较为严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应是依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摆脱国民经济长期存在的不良循环[2]。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国民经济循环的问题,不只是因为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而且还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要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才是根本途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就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的决策部署[4]。要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就必须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补齐城乡区域发展短板并推进产业升级[5]。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国民经济循环情况,学术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完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民经济大核算思路,推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并提出未来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经济核算为基础,建立涵盖社会资本、资源环境、隐性经济、人力资本、国民卫生、代际公平、科学教育等人类生存与发展诸方面要素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涉及国民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文献不多,因此,有必要深化认识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二、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生产者是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微观主体,生产者活力能否充分激发是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重要内容。生产者活力是指微观主体能够依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创新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微观主体活力强,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变幻莫测,它都有能力和水平创新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不足或生产过剩的问题不会出现,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畅通。微观主体活力源于产权和收益分配的有效激励,产权激励和收益分配激励的机制完善,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畅通程度提高。因此,创新制度安排,形成和完善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是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关键。

微观主体不是指从事生产的某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即企业组织。因此,微观主体活力取决于其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活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是微观主体的构成要素,不同要素的组合有效性如何,既取決于管理要素的活力,也取决于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要素有活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知识和数据的组合有效性提高,微观主体活力增强。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微观主体活力也能增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关键在于增强各种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活力,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有效激发要素所有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产权和收益分配机制。

有效的产权机制指的是能够维护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的机制。要素所有权完整性或排他性失效,要素所有者的产权收益受到损害,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要素活力不强。其中,管理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效组合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提高。要素活力不强和要素组合的有效性程度不高,必然导致微观主体活力不强,不利于畅通国民经济的生产环节。要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就必须形成和完善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即建立和完善要素所有权完整性和排他性的制度安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既是商品,也是资本。要素仅仅作为商品,它的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是得不到保障的。劳动力只是作为商品,其使用权和收益权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后者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无偿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力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失效。劳动者因为劳动力所有权权益受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要素活力不强,劳动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劳动力要素既是劳动者的商品又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者能够通过劳动力资本化的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劳动力所有权的权益得以保障,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活力增强。管理、技术等要素发挥作用的理论逻辑也是如此,这些要素如果仅仅作为商品,管理者和科技劳动者最多得到要素商品的价格收入,而实际上这些要素具有资本的作用,增殖的部分被资本所有者占有,管理、技术等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失效,管理者、科技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活力不强。

勞动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关键性因素。要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就必须提高这些要素所有者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必须把劳动力、管理和技术等要素资本化为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劳动者的股份。《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之所以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7]的政策主张,大概就是基于上述逻辑。

资本的作用在于将知识、技术和数据等要素运用于生产,提高财富的生产能力(即生产力水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8]。没有资本的集聚,就不可能有大工业的发展;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也就不可能有生产力和财富的大幅度增长。可见,资本在国民经济生产环节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要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就需要充分激发资本要素的活力;而要激发资本要素活力,就必须保障资本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

长期以来的一个观点是,资本是一种死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它占有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具有无偿占有的性质,是一种不合理的收益。如果没有合理的收益可供资本占有,那么资本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就不可能得到保障(因为缺乏收益权的所有权是一种不完整的所有权),资本所有者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资本要素的活力不强。因此,要激发资本要素的活力,发挥它在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维护资本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然而,资本是死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它的合理性收益是什么呢?

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生产的是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生产的是相对剩余价值。从定义上理解,二者都是劳动生产出来的,而不是资本的贡献,资本占有二者属于不合理的资本收入。除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可供资本合理占有,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逻辑严谨的揭示。“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它的商品就是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出售,这样,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9]。可见,除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以外,还有超额剩余价值可供资本占有。这种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将科学技术(即新方法)运用于生产,提高生产力,降低个别价值,由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部分形成的。资本通过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有偿占有而不是无偿占有,不是对社会劳动的剥削;超额剩余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生产出来的,资本占有它也不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是因为运用新方法(可以认为是资本的贡献),生产和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因而具有合理性。只要创新所有制形式,保障资本的合理收益权,资本要素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就能够实现,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释放,资本要素的活力也得以充分激发,发挥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就是下一节将要深入揭示的要素资本化为所有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

以上只是从激发要素活力的角度揭示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理论逻辑,而没有从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力素质、如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如何制定激励生产的政策安排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说明或操作方案。这是因为要素所有权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要素所有者(管理者、普通劳动者、科技劳动者等)就会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考虑,提高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要素活力增强。否则,因为所有权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充分发挥,从而出现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低的问题,管理要素、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要素资本化为股份的数量也会因此而减少,进而影响管理者、劳动者和科技劳动者的收益水平,降低要素活力。

三、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分配环节介于国民经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分配关系的合理性既涉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也涉及产品价值的实现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属于合理的分配关系呢?那就是能够激发人民创造财富和合理消费的分配关系,或者说是推动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美好生活需要顺利实现的分配关系。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源于要素的活力,要素的活力源于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源于产权和收益分配的有效激励。合理消费的积极性取决于人民的收入水平,人民的收入水平取决于要素收入的合理分配,要素收入的合理分配又取决于要素的贡献能否归要素所有者所得。上一节已经对国民经济生产环节的要素活力问题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这一节仅对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环节的要素贡献能否归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和讨论。

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民的主体。劳动力要素的贡献能否归劳动者所有,事关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的政策主张[10],目的就在于既要坚持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有,又要保障要素的贡献归要素所有者所得,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问题在于,劳动的贡献是什么,其他要素如资本的贡献又是什么,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要素的贡献归要素所有者所得。上一节已经论证了劳动的贡献是生产必要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的贡献是运用新方法提高生产力、降低个别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劳动力要素作为商品的制度安排,只是保障勞动者获得劳动贡献的必要价值部分,劳动贡献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被资本要素所有者无偿占有,显然不能保障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得。由市场评价要素贡献,按贡献决定要素报酬的市场机制不太可能完全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

劳动力既是劳动者的商品,又是劳动者的资本的制度安排有可能保障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能够保障劳动者获得必要价值转化的劳动工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资本,能够通过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劳动者可以获得劳动贡献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收入。不过,劳动力是不是资本,是不是劳动者的资本,还有理论上的争议,需要作进一步说明。劳动力生产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增殖),因此,劳动力是资本。但是,劳动力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而是要由所有制的形式决定。假如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自身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力是他为了生存而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1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要使劳动力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就必须通过制度变革,创新所有制形式。

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关键在于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保障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而要保障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就必须坚持劳动力既是劳动者的商品又是劳动者的资本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这已经成为共识。劳动力要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则需要所有制形式的变革。这种所有制形式就是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劳动者没有资本,不能通过持有资本股份的形式参与股份分红,分享剩余价值。但是,劳动者有劳动力,劳动力资本化为股份,劳动者就能够分享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一方面,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增殖的资本能够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劳动力就更应该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另一方面,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能够通过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资本,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就更应该通过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劳动力资本,承担公司风险的有限责任,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也不存在劳动力资本不能承担公司风险的困惑。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确实是一种能够实现按劳分配、保障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的制度安排。

除了土地和资本要素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的生产者都是劳动者,只是这些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只是作为商品就只能获得工资收入。以技术要素为例,生产技术要素的劳动者是科技工作者,他们带薪工作,得到的是工资收入,生产的技术成果属于职务技术成果,归企业或部门所有。由于技术要素又是资本,运用于生产,能够生产大量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归企业或部门所有。科技劳动的贡献难以归科技劳动者所有,影响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将技术要素资本化为科技劳动者的股份,使其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占有技术要素资本收益。知识、管理和数据等要素也要资本化为相应劳动者的股份,保障它们的贡献归相应的劳动者所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劳动力、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要素资本化为相应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对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资本要素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处理好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能够调动资本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处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是把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全部上缴国家,通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化解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益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展资本,不仅需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资本,也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发展,并使资本所有者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不能再以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本利润全部上缴国家的方式处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利益矛盾。非公有制的资本利润如果上缴国家,资本所有者无利可图,他们就不会有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界定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合理边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使所有者获得收益的,资本和劳动的收益关系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的主要难点在于剩余价值部分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不是由市场交换决定,而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剩余价值归资本所有,资本和劳动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利益关系,国民经济分配环节矛盾突出。要素资本化为所有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能使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所有者分享要素资本红利,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成果,资本和劳动不再是一种对立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利益共享关系。只要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足够强大到与资本股份相均衡的状态,劳动者就有可能通过劳动力资本股份占有絕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收入,资本所有者的资本股份收益就只能是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收入。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合理分配关系得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分配环节的畅通程度。

四、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国民经济流通环节介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生产环节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经过流通环节进入(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环节。国民经济的流通环节畅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生产者能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货币资本,消费者能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前者的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后者的美好生活得以充分实现。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流通环节畅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如果存在市场流动性障碍,比如,存在行政性垄断和市场性垄断现象,生产要素则难以从低效率的企业或部门流向高效率的企业或部门,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障碍与价格反应不灵活和竞争公平有序性程度较低有一定的关系。价格难以反映要素的稀缺性程度,阻碍要素从富裕的企业或部门流向稀的企业或部门,要素的配置效率难以提高。竞争不公平、不充分,有序性程度低,低效率的企业或部门通过寻租能够获得生产要素,甚至通过转手倒卖,抬高市场价格,扰乱市场秩序,国民经济流通环节的有序性程度降低,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活资料因为价格反应灵活性程度不高、竞争公平有序性程度较低而存在流动性障碍,同样制约消费者的消费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不高,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大循环的质量和速度。可见,促进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和竞争公平有序,能够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大循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就必须进行要素和产品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商品市场化配置的程度较高,市场运行机制比较完善,商品配置效率相应较高;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程度较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要素配置效率相应较低。因此,要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提高要素和产品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完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有一定条件的:一是要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如果市场分割封闭、竞争不公无序,要素流动就会受阻,价格反应也会迟钝,要素难以实现市场化配置。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有序竞争的格局也就难以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也不可能实现。中央之所以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12],其理论依据就是如果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不可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

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需要要素市场化配置,要素市场化配置又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健全各种要素的市场化交易平台,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健全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要素交易平台的监管体系和治理体系;二是完善要素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服务,制定各种要素的市场管理制度、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健全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三是提升要素交易监管水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执法规范交易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交易风险防范处置机制[12]。建立健全各种要素的市场化交易平台,是为了建设统一开放的完整市场体系;完善要素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提升要素交易监管水平,是为了实现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只要把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好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则有望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国民经济流通环节也就能够畅通。

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需要要素市场化配置,要素市场化配置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个看起来似乎与畅通国民经济流通环节无关的问题,但却是影响国民经济流通环节畅通程度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也就有利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如果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则不可能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也就不可能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可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是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二是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障碍。《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7]的政策主张,而且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应该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政策方面的支持很充分。然而,传统的思想观念却影响和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利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学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成分,但却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非公有制经济应该退出。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因为非公有制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具有无偿占有的性质,是拉大贫富差距的原因。确实,非公有制资本占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是对劳动贡献的无偿占有,是形成贫富差距的原因。但是,只要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就能够占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收入。如果劳动力资本股份强大到与资本股份相均衡的地步,非公有制资本则只能占有它所贡献的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贫富差距有望缩小。

五、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取决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消费欲望。购买生活资料或者享受美好生活需要支付货币,因此,可支配收入是保障消费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高,物质消费或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也高。要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必须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过,即使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如果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消费者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大劳动者因为收入水平不高,可支配收入不足,购买生活资料的能力有限,美好生活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为了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劳动者只有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才能提高收入水平,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美好生活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只有在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能增加可自由支配时间,才能满足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从可支配收入视角来看,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由市场评价它的贡献,按贡献决定劳动力的价格,劳动者得到的就只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收入。劳动力价格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如果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或者出现供求结构性矛盾,总有部分劳动者得到的只是低于劳动力价值的价格收入,甚至全体劳动者都是如此。劳动生产的劳动力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占有。因此,劳动力作为商品,由市场评价它的贡献,按贡献决定它的价格的制度安排难以保障劳动者获得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格收入。只有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劳动者才能既通过参加劳动,获得劳动力价值转化的工资收入,又能够通过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劳动力资本分红,获得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收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这种制度安排只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才能实现,那些没有条件的地方,劳动者只能获得工资收入。如果工资水平较低,而且提高工资的潜力有限,则需要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

从可自由支配时间视角来看,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由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完成劳动者复杂劳动的过程,是劳动者的复杂劳动转换为简单劳动、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的过程。因此,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既能够增加劳动者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又能够使劳动者有充足的精力(劳动强度减轻,精力增强)享受美好生活。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时期,劳动者一周工作六天,因为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者一周工作五天,一天的时间可以用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招商引资,巩固和发展公有资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发展,在运用新方法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能够增加劳动者的可自由支配时間和精力,有利于提高消费的质和量,这是一种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的制度安排。

从消费欲望视角来看,消费欲望取决于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不足。提高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就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的消费环节。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是,重复的具体劳动不可能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反而因为劳动投入量的不断增加,产品过剩,商品的使用价值出现边际递减[13]。因此,要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提高消费水平,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就必须摒弃重复劳动,提倡创新劳动。创新劳动具有提高使用价值的质和稀缺性的作用。使用价值的质和稀缺性程度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水平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民经济消费环节的畅通程度。激励劳动创新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创新劳动需要产权和收益分配的有效激励。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使劳动力所有权的权益不受损害,并促使劳动的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具有激励劳动创新的积极作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12],能够激励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0],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劳动创新的水平,鼓舞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取。通过制度安排提高劳动的创新程度,能够提高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稀缺性,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大循环。

六、结 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第一,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微观主体活力源于它的构成要素的活力和组合方式的有效性。有效的产权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是激发要素所有者活力的源泉。维护要素所有权完整性和排他性的制度安排,能够形成有效的产权和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激发要素活力及其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生产环节。

第二,构建要素资本化为所有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具有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的功能和作用。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劳动贡献能否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能否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分配环节的畅通程度。

第三,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的流通环节。消除市场垄断的制度安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使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能够提高国民经济流通环节的畅通程度。

第四,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财富和劳动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创新劳动,能够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强消费欲望,三者都有提高消费水平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消费环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5/content_5537101.htm,2020-08-24.

[2]刘国光,沈立人.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1981,(11):3-12.

[3]王丙乾.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J].求是,1990,(11):2-6.

[4]人民日报评论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08-27(2).

[5]宁吉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special/70years/20190924/5087300.shtml,2019-09-24.

[6]朱启贵.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5-13.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5/18/content_5512696.htm,2020-05-11.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0.217-218.

[9]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369.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46,31-32.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491.

[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htm,2020-04-09.

[13]李松龄.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7,(2):123-128.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and exclusiveness of factor ownership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property rights and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which can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micro entities and smooth the production link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ructing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labor capitalization into labor shares can realize that the labor contribution belongs to the laborer and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 belongs to the capital owner, which can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mooth the link of national economic distribution. Improving the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of free flow of products and elements, flexible price response and fair and orderly competition can smooth the circul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labor, the value of good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desire for consumption can be enhanc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smooth the consumption link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national economic cycl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責任编辑:巴红静)

猜你喜欢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县域公务员晋升:制度安排及其现实异化分析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及其完善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安排及其路径
机会公平及其在公有制下实现的可能性析论
企业会计信息安全:影响因素、风险问题与管控建议
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发展需要抉择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