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专题促研读 学为今用重思悟

2021-05-10许姗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情老子思维

许姗姗,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传统文化是蕴含着古人智慧、品格的结晶,是了解古代杰出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多元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这其中有关切社会治理的儒家,有关怀生命自然状态保持的道家,有关心人生痛苦解除的佛家……它们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中有篇目《〈老子〉五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笔者将以《〈老子〉五章》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整合资源,构建体系:突出专题性

朱自清曾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引导学生读经典,不仅在于对语文考试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见识经典,了解其思想精髓,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教学篇目并非割裂的单篇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于篇目背景资源的把握,建构教学专题,帮助学生梳理体系,增加系统性。

以《〈老子〉五章》为例,该篇目位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儒道互补”单元学习儒道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和《庄子·外篇·胠箧》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大视野”选的是梁漱溟的《论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中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单元,依旧要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大学〉节选》《〈中庸〉节选》,“大视野”为选自《院士谈做人·求知·问学》中的两篇文章《尊德行而道问学》《做人是根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这两个单元的整合,集中了解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四书”“五经”,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能有详细的理解,也能对道家的相关思想提纲挈领,得其精要。

在专题篇目安排上,可以先进行儒家篇目的研读,以《〈论语〉十则》为主,《孟子·梁惠王上》《〈大学〉节选》《〈中庸〉节选》为辅;再进行道家篇目的研读,以《〈老子〉五章》为主,《庄子·外篇·胠箧》辅之。具体的整合框架可参见表一:

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五个层次结构[2]。而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认知在现阶段还停留在多点结构上,因此,通过深度学习专题化和主题化的设置,关联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认知和思维过渡形成重要的帮助。

二、以点带面,重视延伸:突出研读性

《老子》的原典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学生比较陌生。而且《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难解读的一部经典,仅流传版本就在三种以上。“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其文字之意蕴深刻,思想之博大精深,两千年来众说纷纭,无人能尽解其意。本文所選五章更是言简意丰。五章中阐述的思想如“以柔克刚”“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等极具思辨色彩,为学生对话老子、锤炼思辨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从文言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教学必须给予学生适当文言知识的积累;而从文化经典解读的角度来看,本课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锻炼和思想的收获。

对于学生思维的锤炼要求,笔者通过对文本的重新排布给学生搭建出一个大体的框架,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填充其中的内容。在确立框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子》五章中的第二章可作为这五章教学的中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将这一章定为教学中枢是因为这一章恰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是以”之前是强调事物以“相对”作为基础,即老子的“相对论”;而“是以”之后是建立在“相对”基础上的治国术。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串联起《老子》中其它部分的阅读,从而加深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

具体教学框架可参见表二:

通过这样的整合,抓住《〈老子〉五章》中的一章,以点带面辐射开,给学生梳理一个以“相对”为抓手的框架,一方面更加有助于其领会老子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也可拓展延伸,为学生减少难度,也帮助其在既有框架内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三、学为今用,涵养思想:突出时代性

《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一书中提到,“当学生学习一门新学科时,一开始他们是以量的方式获得分离的、互不相关的内容。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质的变化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了,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3]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 因此,通过诸子经典的研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具体到《〈老子〉五章》的教学设计中,因为“相对”的框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活动,让学生缘情入境,设身处地,从中体悟并运用《老子》中所提倡的“相对”思维。如以下情境: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背诵唐诗,一个学生站起来背诵《长恨歌》和《琵琶行》,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背诵《咏鹅》,这时请问你怎么看待?通过学生的辩论,引导学生明白,根据《老子》的“相对”学说,差异是天然存在的,相对也是事实,但是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人们会去评判这样“相对感”之后的“差异”。如上述情境中大家都会“捧”第一个学生而“讥”第二个学生。而老子所谓的“相对”并不是为了去评判,或者去有意“趋附”学习第一个学生的状态,因为“评判”和“趋附”都是“反自然”的状态。这其实是老子“相对”框架的更高层级——“相对”是自然状态,但是人们恰恰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问题。

以此关联《〈老子〉五章》中的第19章,让学生自主研读、讨论、理解并体悟为何老子要“绝圣弃知”“绝仁弃义”?如果已经有了上一重“相对”框架的理解来打底,再联系现实中一些“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事件,就不难明白老子并非反对“仁”和“义”,而是反对过度提倡,因为提倡就会产生标签,就会产生“近伪”和“近妖”的状态。通过老子思想和社会时事、阅读体验的对接,完成“学为今用”,也呼应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方面,能帮助学生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四、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突出实用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阅读本身的话题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在面对《〈老子〉五章》时,重要的是面对一种先贤智慧和思维方法,因此在学完《〈老子〉五章》后,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撰写评论: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为我们讲述了以下这则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的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本节课的所学所讲,所思所悟,回归到《〈老子〉五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相对”框架的几个层级上来,并试图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评论现实问题。摘录几则学生评论:

当众人都哭时,你可以不哭,因为你是人,故你有自己的感受。若是有人偏要你哭,便是剥夺了你生而为人而具有的权力,此之谓“绑架”。从古至今,从“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到今天“不转不是中国人”,道德绑架经久不衰而且花样翻新。还有诸如审美绑架、打片绑架等若干绑架。作为大众的一部分,即使你不能理解和你不同的人,但你能明白这是他们的权力吗?(g1711 刘明礼)

学校带孩子参观苦难展览,老师引领孩子哭,展现了学校的教育需求——希望孩子在“集体痛哭”中表现对苦难的相怜能力,培养情感互通性。这当然是必要的——内心的柔软和健全的道德感是孩子走上冷漠的社会后应操持的品质。但是,当许多年纪尚小的孩子将这种哭理解为一种“共情效果”,而非“共情能力”时,充以假哭以表演时,“哭”就变了味道。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真哭者”拥有佼佼于这个年龄的情商,展露出比较成熟的“共情触角”,“不哭者”未必代表无动于衷的冷漠无感,只是未建立完整的恻隐和悲悯的情感触动——这毕竟需要更成熟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来唤醒。相较不哭的“真孩童”,假哭的人则更体现刻意的“煽情效果”——他们知道此时应有动容的表现,而去臆造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共情效果”,來掩盖内心的无感。由此再看所谓的共情,是一群人对一种事相似的感触,而非一种集体表演式的效果渲染。建立共情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情感的不断丰富。人不能失去共情能力,但要允许人的情感未由此产生共鸣。(g1704 刘天琪)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持。而高中生通过阅读,与思想、文学大师对话,就可以有一个精神上的高起点,通过理解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要义,可以涵养自我的思维品质,拓宽思考的视野,从而赋予自我生命丰富的颜色。在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里所学的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突出专题性重关联,突出研读性重比较,突出时代性重迁移,突出实用性重思考。让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

注释:

[1]朱自清.经典常谈[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

[2]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5,99.

[3]约翰·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7.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约翰·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共情老子思维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漫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