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分析

2021-05-08皇甫荣华

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人文字文化

皇甫荣华

内容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成为文言文教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陈锋老师《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的分析,认为可从文言与文字、文人、文化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 文字 文人 文化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成为文言文教学关注的重点。通过对陈锋老师《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的分析,认为可从文言与文字、文人、文化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文言文教学。

一.梳理字词,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中,重点字词的梳理是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因此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首先要解决字词障碍,对文章大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湖心亭看雪》这篇教学实录中,陈锋老师首先询问题目的含义,接着就进入字词的梳理环节,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译读课文,然后在屏幕上展示“更”、“拏”、“毳”、“沆砀”等学生比较陌生的字词,找同学读并解释含义,同时让生生互评、纠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主动发展,能否实现该目标,取决于教师的主导性活动是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字词梳理环节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之前的知识储备自主学习,学生不懂的才帮助学生解答。这一方法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教育理念。

这篇教学实录中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教师在解释字词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一是用批注法记录“芥”的词义;二是在学习中注意字词的积累与整合,文言语言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整合的过程,平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将文言词语、句式、文学文化知识摘记或整理,可以使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日后学习起来也更容易。例如在文中“更”、“白”的含义的解释与引申;三是在翻译的时候,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语序、使用符合现代汉语的词语表达,同时尽量做到用词典雅,也就是说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一做法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的要求,体现了陈锋老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诗值得参考和借鉴。

二.披文入情,知人论世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2]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理解。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自己的文学作品,读者通过理解作品和接受作者感情的同时,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志趣,客体和主体之间的这种碰撞和交融,才使文学作品显示出应有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也就是说学生想要深刻理解作者文字背后的含义,需要仔细解读文本,尤其是注意隐含作者情感的句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3],陈锋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跳读课文,快速找出张岱写雪景的句子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通过换字法、删字法、对比朗读法等让学生体会这句话营造出的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天人合一的意境。接着通过吟诵的方式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同时引到语言描写的特色上来,自然而然的对白描手法进行解释。从文章语言分析的角度结合与张岱语言特点有关的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淡远自然的审美意趣,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4]因此学习古诗文只有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对文章和诗人的情感有一个准确、客观的理解。陈锋老师结合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一文,让学生明白《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之后,作者内心充满了亡国之痛,所以尽管遇到了同样看雪的人也不开心,反而破坏了他的雅兴。张岱认为只得寻找三外野人郑思肖那样的隐士,才能知晓他难以吐露的情怀,所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实际上是借看雪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亡国之痛。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仅仅依赖教材,更需要教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正确深刻的把握。

三.创设情境,理解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但目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并不高,从古诗文本身来看,它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文言语体相对艰难晦涩,比起现代汉语来有较高的难度;其次,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学生对文本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世界有一定的隔阂,理解起来很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填鸭式的知识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教師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6]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进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陈锋老师在讲《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通过补充“酒炉”等文化常识、积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字词、想象雪天美景、吟诵感悟等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理解古代文化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符合新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值得学习和借鉴。

郭瑞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书中认为语文教师不但是语文工作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中学语文教育除了传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还应是种泛文化教育,兼具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文化精神的责任。[7]在《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中除了字词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其他方面可供挖掘的文化内涵也很多,首先,朝代更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文人来说是难以言说的痛,故国旧君之思是身处易代之际的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这种文化心理对把握文章情感十分重要;其次,作者淡远自然的审美意趣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儒道文化,道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内涵和儒家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怀在这一篇中都有体现,可以进行儒道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从不同角度挖掘传统文化,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激发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文言文的教学,因此探讨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十分重要。结合陈锋老师《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通过仔细的研读,总结出从文字、文人、文化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同时因为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国家高度重视对優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孟子万章上[M].长沙:岳麓书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3).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81.

[7]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题名称:洛阳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国学与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研究”(LYKT2037020)中期成果。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

猜你喜欢

文人文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谁远谁近?
梦中的文字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种出来的“逍遥居”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