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措并举”提升小学社团活动成效

2021-05-08张炎夏

江苏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

【摘 要】学生社团作为研究型课程的载体,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组织不力,则会影响其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为了开展好社团活动,学校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驱动学习的环境,着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要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社团;自我驱动;参与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9-0056-02

【作者简介】张炎夏,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高级教师。

在小学阶段,组织优良的社团活动能突破课程的局限,形成学校特色项目,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部分社团存在管理粗放、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背离了开展社团活动的初衷。学校要发挥社团活动应有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心理,激发学生自我驱动的参与意识。

一、优化活动内容,建构自我驱动学习的基础

社团活动课时安排自由,活动内容选择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课时限制、生源水平差异等因素制约,无法经常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则非常适合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教材、师资水平等因素限制,社团活动内容往往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没有在基础型课程上进行难度的递进提升。有的社团为了便于组织活动,用强化技能训练、削减创新能力培养,换取学生遵守纪律的表面平静。由于社团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教师选择素材、开发课程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自我驱动学习的社团活动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优化:第一步,根据学生在基础型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和拓展型课程中的兴趣点,梳理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活动主题;第二步,给学生提供研究主题目录,师生研讨、选择、确定研究主题,主题之间保持连贯性,制订学期研究计划;第三步,将每个研究主题划分为3个课时,围绕本科目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再确定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形式、材料工具等。

二、丰富活动形式,顺应学生认知特点

社团活动应围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本目标开展。要达成这一目标,在组织社团活动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顺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使活动形式多样。

如在美术社团活动中,色彩的相邻色、对比色的运用,是小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是通过学生涂色或者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来学习。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如果学生长时间涂色,则会产生视觉疲劳,致使学生很难分辨出近似色、相邻色、对比色的各自审美特点。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作为旁观者就没有得到参与色彩组合的体验,学习效率不高。如苏州某小学的美术社团活动中,社团指导教师创设了“开办唯美时光花店”的活动情境,学生担任花店的店主,用不同颜色的干花拼摆在相框中或插在花瓶中。学生组合不同色彩的花材,只用了一个课时,就深入理解了色彩搭配的审美规律。

三、创新活动方式,激发学生持久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在每学期中后阶段,社团学生流失比较严重。这时,及时更新学习环境,使用新奇的工具材料,遵循学生喜爱探索新事物的求知规律,推陈出新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美术社团活动为例,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尝试多种工具材料,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让学生换一种新材料制作,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如学生对于在一张纸上画画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是早有经验的,并且对水彩笔、颜料、毛笔、铅画纸这些常规的工具早已司空见惯。但是他们还没有尝试过在一把扇子上画画。如果给学生一把绢扇,哪怕在上面画寻常的内容,学生也会兴趣大增。

四、善用积极的评价方式,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的成功体验所产生的喜悦情绪,可以激發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该领域的学习中。教师将学生需要改正的地方以表扬的方式提出,学生在得到肯定后,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则会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如评价学生舞蹈,“你的舞蹈动作非常优美!继续努力!”然后在评价后面加上后缀,也就是加上具体的指导,“如果能像老师这样手腕弯曲的幅度加大一些,身体再蹲低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教师的认可,从而更加有信心继续面对新的挑战。

教师善于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社团活动与体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在形成这样的反馈后,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将任务做得更好,以满足其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内驱力。

五、制定科学的社团管理制度,为学生持续学习提供保障

社团活动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团教师不能像班主任那样全方位关注学生,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当学生处于管理“真空期”时,难免会因一些偶发因素导致原来的活动计划改变,甚至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如果教师能制定科学的社团管理制度填补管理漏洞,就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团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另外,社团虽然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在社团成立后,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证至少有一定时长的活动周期,这也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减少学校各个社团活动之间的干扰,而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周期内,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专注的个性品质。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态构建
试析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功能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