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自然山水,品百味人生

2021-05-06周小慧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8期

周小慧

[摘要] 从文章的释义、解码、评鉴三个角度对《壶口瀑布》进行文本解读,并对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与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把握游记散文的教学规律。

[关键词] 视角独特;描写生动;感悟自然

《壺口瀑布》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充分体现了“记见闻,描山水,抒情思”的文体特点。文章视角独特,描写生动,感悟自然。

一、文本释义

《壶口瀑布》细致描绘了两次在壶口瀑布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出黄河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文章用“水之势”比喻“人之情”,由眼前水的形态多样联想到人生百态、五味杂陈,热情赞美黄河刚柔相济、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感悟“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一)课文结构

全文共6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1段,总领全文,交代壶口的地理位置。

第2段,略写雨季初识壶口瀑布,感受其磅礴、雄伟的气势。

第3~5段,详写枯水季再访壶口瀑布。第3段俯视龙槽,写明壶口得名的原因;仰视河面,感受河水奔腾之势。第4段描写河水千姿百态,联想到人生喜怒哀乐。第5段细观河底巨石,衬托河水柔中带刚。

第6段,收束全篇,赞美黄河历经磨难形成的个性——博大宽厚、刚柔相济、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二)关键词提取

首先,抓住表示次序的词语,如第2自然段中的“第一次”,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次”,以厘清文章的脉络。其次,聚焦动词性短语,如“下到滩里”“下到沟里”“走到河心”,了解作者游踪的变化;“向上游看去”“跌了进去”“细观脚下的石”,了解作者视角的转变。随着视角变化,描写的景物也随之变化。最后,研析反复出现的动词,如“跌”“挤”“撞”“吸”“冲”等,通过朗读和品味,真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二、文本解码

本文主要描写作者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专门选择立足河心,游目四顾,以独特的角度欣赏沟、水、石,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那么,文章是如何展开描写,又如何由所见之景引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的呢?

1.视角独特创新

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采用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的形式,记叙或描写途中见闻。而本文却记述了作者在同一地点(壶口瀑布)不同时期(雨水季、枯水季)的两段游览经历。第一次是常规视角,即“下到滩里”俯视“浪沫横溢”的飞瀑,无奈水汽弥漫,只闻“震耳欲聋的涛声”,不见瀑布真容,只让人心生警觉,“匆匆逃离”。这次的记游寥寥数笔,于是有了精心挑选的第二次记游。从“专选了”一个“专”字,足见作者的巧妙用心。枯水季节,可以“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至人所未至之地;可以立足河心,任由视角变换,见人所未见之景。向下可俯视深凹的龙槽,向上可仰观汹涌的河面。随着视角由上及下,再到龙槽两边,可见或雄奇惊险,或多姿多彩的河水。看罢水,还可观察脚下的石。如此新奇之景,为下文独特的感悟做铺垫。

2.描写生动可感

善用比拟。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形象的描写,表现壶口瀑布的特点。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用词精当。文章选用了不少单音节动词,如“冲”“跌”“挤”“撞”“碎”等,简洁明了又生动形象地写出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极富表现力。如“……先跌在石上,翻个身……碎成雾”一句,“跌”的本义是失足摔倒,这里是下降、坠落的意思,既表现了落差之大、河水坠落的迅疾,又给人一种意外、突然之感,非常细致生动。

3.感悟亲切自然

梁衡认为:“写山水散文应该有两忌,一忌强牵,二忌平。”所谓强牵,是指给山水等景色硬贴上一点政治色彩和硬套上一些人生哲理,借此拔高主题,这样的文章会显得生硬突兀。而本文的情感抒发极为自然,可谓水到渠成。作者的联想均由眼前实景触发,情与景是交融在一起的。比如,第4段描写壶口集纳了水的各种形态——海、河、瀑、泉、雾,联想到人的各种感情——喜、怒、哀、乐、愁。作者巧妙地利用两者的相通之处,水流经不同地点呈现不同状态,与人处在不同境遇拥有不同心境是相似的。这些人生哲思并非作者强加,“所见”和“所感”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文本评鉴

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作者提到了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意境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观《壶口瀑布》全文,真正实践了这“三美”。全文笔法细腻,修辞手法多样,语言形式多变,描绘了瀑布的声势、情状,令人回味无穷。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充满哲思的感悟更是令人震撼。读者在欣赏山水的同时,也能陶冶身心、获得启迪。

四、教学研讨

教参附有一则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以温故知新的形式导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设置了情境;初读、细读,紧紧扣住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梳理内容,品读语言,感悟哲理;推荐阅读,能加深学生对游记文体的认识,感受不同的游记风格。当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初读课文,明确所至”这一环节的第(2)(3)的顺序可作调整。这样,学生自然会围绕“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去思考。除了“写人所未至之景”“写人虽常至而未见之景”以外,还有“抒人所未思之感悟”,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读,更能感受到文章的新意。

五、文本互读与比较

1.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比较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四篇文章都体现了游记的基本特点。它们都扣住了作者的游踪,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具体细致地描述行程中的见闻,如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奇人异事、风土人情等。眼前之景均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体悟,如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关注等。

当然,四篇文章的写法和风格各不相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记叙了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及所见所感,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登勃朗峰》则笔法多样,语言幽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自然风光,写下山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一滴水经过丽江》更是别出心裁,用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奇幻旅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学习这几篇文章,能帮助学生了解游记内容丰富、写法自由、风格多样的特点,全面感受这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2.与《壶口瀑布记》比较

《壶口瀑布记》是梁衡的另一篇散文,两篇文章描写、歌咏的对象相同,甚至有些内容还能互相映照。从文章风格看,《壶口瀑布》是游记,而《壶口瀑布记》更像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一内容和题材,采用不同的文学处理形式,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梁衡山水散文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