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2021-05-06黄冬娟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替利嗪润燥组胺

黄冬娟

(上海市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上海 200070)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也被称为过敏性皮肤病,目前认为其致病原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饮食习惯等方面有关,该病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常见特异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及慢性湿疹等表现,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现阶段临床治疗该病多是以药物疗法为主,常用药物为抗组胺类药物,如西替利嗪,但在单独应用上难以达到理想效果[2]。近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及发展,润燥止痒胶囊逐渐被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其具有散热止痒、消炎止痛等功效。为此,本次研究将润燥止痒胶囊、西替利嗪联合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就诊于我中心门诊的140 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划分为观察组70 与对照组70。观察组男39 例,女31 例;年龄18 ~57 岁,平均年龄(42.35±1.75)岁;病程6 周~6 个月,平均病程(3.01±0.89)个月。对照组男40 例,女30 例;年龄19 ~58 岁,平均年龄(43.67±1.82)岁;病程7周~6 个月,平均病程(3.07±0.91)个月。两组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3]:①经临床相关检查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诊断标准;②近期(1 个月内)未接受相关治疗;③对本次用药无过敏情况;④自愿参与研究;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及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②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疾病;③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④严重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⑤拒绝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予以西替利嗪(由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333)治疗:每次口服10mg,每日服用1 次。

1.3.2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由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5030)治疗:每次口服2.0g,每日服用3 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对日常生活工作无影响表明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皮损面积缩小至少60%且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表明为有效;经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表明为无效。治疗显效与有效之和占比为总有效率。(2)血清免疫炎性因子变化: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血液,分离血清后,使用夹心抗体ELISA 法对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免疫球蛋白E(IgE)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4、IFN-γ 及IgE 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s,pg/mL)

表2 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s,pg/mL)

注:与治疗前对比,*P <0.05。

组别 例数 IL-4 IFN-γ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0 44.25±4.35 13.25±2.31* 3.45±0.53 10.36±1.38*对照组 70 43.26±4.85 19.05±2.27* 3.37±0.57 8.11±1.15*t 0.751 8.007 0.230 7.346 P 0.357 0.000 0.586 0.000组别 例数 IgE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0 120.36±15.37 33.12±5.13*对照组 70 119.30±15.43 37.46±4.15*t 0.825 8.957 P 0.324 0.000

3.讨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作为皮肤科常见病症,主要特征为皮肤及黏膜小血管出现反应性扩张,其渗透性增加,引起周围局限性红斑、水肿等情况发生,常会出现瘙痒、皮损及疼痛等临床症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多认为与免疫性、炎性机制等有关,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抗组胺药物在治疗不同类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上存在不同的效果。有研究指出[4],通过联合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过敏性皮肤疾病可取得显著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与刘双玉[5]等研究结果相符合,这说明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西替利嗪属于第二代H1 受体拮抗剂,药物半衰期长达7 小时左右,可快速、强效且持久的抑制组胺引起的瘙痒、皮损等症状,并且效果较为稳定,个体差异相对较小[6]。但相关研究显示[7],单独使用西替利嗪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全面阻隔肥大细胞活化后的炎症因子合成与释放、脱颗粒等事件,因此考虑联合其他有效药物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当联合润燥止痒胶囊与西替利嗪治疗时可更快且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消除皮损、瘙痒及疼痛等表现,进而加快机体康复。中医学认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由血虚生风、阴血不足及因皮损所致反复发作,加之气血亏损、内入风邪,使其内外不得泄,向外不达,瘀积皮肤肌理之间而发病[8]。润燥止痒胶囊作为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桑叶、苦参、生地黄、红活麻、何首乌等,具有祛风止痒、滋阴养血、润燥利湿及消炎止痛等功效方中生地黄具有凉血清热与生津养阴之功效;何首乌具有补益经血、解毒祛风之功效;红活麻具有止痒消炎、除湿祛风之功效;苦参具有消炎清热、燥湿止痛之功效[9]。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IL-4、IFN-γ 及IgE 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润燥止痒胶囊含有的苦参素可降低过敏介质释放,生地黄抑制机体变态反应,促使IL-4、IgE 水平下降,同时生地黄还具有皮质激素炎免疫作用,提升IFN-γ 水平,氧化苦参碱发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效果,加上何首乌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最大化临床疗效,进而促进患者身体快速康复[10]。

综上所述,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开展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西替利嗪润燥组胺
秋日滋阴润燥佳品——百合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
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