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多支血管病变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5-06袁亿里唐莉莉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知晓率穿孔护理人员

袁亿里,唐莉莉,苗 丹,江 薇(通讯作者)

(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导管室 上海 20043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危急重症。相关研究指出,部分AMI 患者临床常伴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呈明显多支、弥漫性、复杂性冠脉病变[1]。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针对行PCI 治疗的A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临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配合对其术中护理效果影响,以期为临床降低手术风险,改善预后提供帮助[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4—10 月在我院行PCI 治疗的97 例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均经冠脉造影提示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入选女性均处于绝经期;研究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47),其中实验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5 ~78 岁,平均(64.9±5.7)岁,病程1~7 年,平均(3.5±0.9)年,发病时间1 ~7h,平均(3.9±1.2)h,心电图变化分型:非ST 段抬高型19 例,ST 段抬高型31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56~80 岁,平均(65.4±6.2)岁,病程1 ~8 年,平均(3.9±1.1)年,发病时间1 ~7 h,平均(4.2±1.0)h,心电图变化分型:非ST 段抬高型17 例,ST 段抬高型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时间、心电图变化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心脏介入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配合,具体内容包括做好入院健康宣教,告知疾病、药物、饮食及活动等基础和专科护理知识。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配合,即采取全程分时间段方式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包括:

(1)术前护理

①健康宣教:采用阅读入院介绍手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指导手册,或专业责任护士面对面讲解,或视频播放等知识.

②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善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各种化验检查结果,行碘过敏试验,右手行Allen 试验阳性者,常规选择经桡动脉穿刺,同时备好股动脉,且在其左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同时备好如临时起搏器、除颤仪、简易呼吸机等抢救器材及多巴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相关治疗药品;给予吸氧、止痛、扩张冠脉血管等常规处理;若患者血栓负荷过重,则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治疗。

③心理护理:待患者进入导管室后,护理人员以热情真诚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术中护理人员还应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症状,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在紧张时进行缓慢深呼吸动作,以促使患者能在轻松健康心态下接受治疗;若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护理人员沉着冷静,以免引起患者恐慌心理,从而能顺利配合医师完成手术。

(2)术中并发症预防护理。

①再灌注心律失常护理。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开通梗死血管后1min 内,属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类型,临床以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见。

②冠状穿孔与心脏压塞护理。冠状穿孔是指发生于靶血管P C I 处理部位或末梢血管处的少见严重并发症,若发生或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引发急性心包填塞,出现胸闷、胸痛、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减慢或加快、血压速降、多汗、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严重则意识丧失,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包填塞的典型症状及有无造影剂渗漏情况,若出现冠状动脉穿孔及心脏压塞时,要求医师立即封闭冠状动脉穿孔点,选用直径2.0 ~2.5 m m 球囊送至穿孔点,持续低压扩张并采用灌注球囊封堵破孔。若破孔仍不能及时封闭,护理人员必须配合医师做好相关抢救准备工作,给予心包穿刺包、引流袋、猪尾导管、鱼精蛋白等特殊药品及耗材,在X 线造影剂指导下,协助医师快速抽取积血解除压迫症状,留置心包引流管。引流过程中,若持续引流出血性液体或引流量大,则需要及时做好外科开胸及输血准备。同时给予足够液体输入,以保证血容量充足。

③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于血管穿刺时或术后拔鞘管时,以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胸闷恶心、头晕呕吐、出汗而面色苍白为主要表现,严重可引起晕厥,休克,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时,注意及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发窒息,同时可给予1mg 阿托品静脉注射,还可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快速补液或加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④心源性休克护理。心源性休克多发生于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属于严重并发症之一。要求护理人员术中积极配合医师治疗,预防该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自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按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评定,总知晓率=(知晓+部分知晓)/总例数×100%;(2)于术毕后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护理效果包括胸痛缓解、ST 段回落、肌钙蛋白的测定值情况,其中胸痛评分,采用长海痛尺来评判,ST 段回落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判定,肌钙蛋白的测定值根据化验结果判定;(3)记录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再灌注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穿孔与心脏压塞、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源性休克)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4.47%,实验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效果及手术存活率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胸痛缓解、ST 段回落、肌钙蛋白测定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手术存活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穿孔与心脏压塞、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源性休克)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PCI 术具有快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血流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相应并发症及病死率等优点,因此是临床治疗AMI 最重要手段。长期实践证实,由于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临床伴有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剧烈疼痛刺激、心律失常等因素,病情复杂,极易影响患者心理、血压,增加手术风险,因此要求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变化,并及时给予护理配合已成为PCI 术成功的关键。

临床常用PCI 术主要包括桡动脉穿刺及股动脉穿刺两类,其中股动脉穿刺术临床操作简便、但术后需患者长时间平卧或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 h 以上,出现腰酸背痛、进食排便困难等情况,因此患者接受度不高,临床推广受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96.00%)与对照组(74.47%)比较明显更高,充分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用于A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PCI 治疗过程中可明显提升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李颐等[4]研究发现,在A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临床实施PCI 术治疗期间,给予有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配合具有明显临床效果。同时赵玉勤等[5]研究发现,心导管护士临床熟练掌握PCI 技术原理、操作规程及相应并发症处理方式,可有效提升其急救防范意识,更好地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提高手术存活率并降低相应并发症发生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术中胸痛缓解、ST 段回落、心肌酶谱回落等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手术存活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P<0.05);实验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穿孔与心脏压塞、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总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34.05%)。结果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用于A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PCI 治疗过程中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低、相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而手术存活率升高。

综上所述,在A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PCI 治疗过程中,临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配合,有利于促进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升、临床症状改善同时、并发症风险降低,从而明显提升手术存活率,因此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护理模式。

猜你喜欢

知晓率穿孔护理人员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分析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7例诊治体会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