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在肿瘤营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5-06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个体化例数

罗 荣,刘 洪, 陈 晶(通讯作者)

(1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肿瘤科 四川 成都 610044)

(2 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四川 江油 621701)

(3 四川省肿瘤医院综合特需病区 四川 成都 610041)

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是我国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随着肿瘤病情的进展,机体营养的消耗加大,且肿瘤放化疗治疗对胃肠功能的损伤,导致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肿瘤营养不良的治疗较为困难,临床通过经口、静脉、肠道等途径可提供全面的营养素[1]。国内外研究显示,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临床结局,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远期生存期[2]。传统营养治疗方法较为单一,对改善机体营养的效果有限。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应用多种营养治疗方法,重视与患者的营养状况、病程发展、治疗计划以及预期结局相协调,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获得临床受益[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在肿瘤营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肿瘤科治疗的124 例恶性肿瘤伴有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 例,男33 例,女29 例,年龄32 ~76 岁,平均年龄(53.4±11.5)岁,BMI 在16.7 ~19.5 kg/m2,平均(18.1±1.2)kg/m2;对照组62 例,男32 例,女30 例,年龄30 ~78 岁,平均年龄(53.7±11.9)岁,BMI 在16.5 ~19.6 kg/m2,平均(18.0±1.4)kg/m2;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3 分,均诊断为恶性肿瘤伴营养不良,卡氏评分(KPS)≥70 分,预计生存时间>6 个月;排除合并认知或意识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损伤、内分泌疾病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BMI 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营养治疗,采用能全力肠内营养液管饲或口服,固定配方的营养袋,包括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肠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肠外营养。观察组使用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①营养评估。采用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计算每日饮食所获得的能量及各营养素含量,计算患者每日的热量需求,判断患者营养缺乏程度[4]。②营养教育。个体化讲解营养知识,帮助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使患者树立正确的营养观。③具体营养方案。根据按需补充的原则,计算每日热量需求与每日摄入能量的差额,确保患者每日获取的热量达20 ~25 kcal/kg,通过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的方式进行补充,肠内营养使用自制营养液,其中糖类50%~60%,脂肪20%~25%,氨基酸10%~15%,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表(RNIs)计算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肠外营养用自配营养袋,内含50%葡萄糖注射液、20%脂肪乳注射液、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营养情况,可加用精氨酸、核苷酸制剂等免疫营养制剂[5]。④实施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液遵循当天配制、当天用的原则,尽量以肠内营养为主,肠外营养为辅,从少到多、由稀到浓,并逐步停止肠外营养[6]。2 周后评价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对比两组的血生化指标、营养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等血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红蛋白/(g·L-1) 红细胞/×1012/L 白蛋白/(g·L-1)观察组 62 治疗前 98.47±11.29 3.24±0.54 31.43±4.21治疗后 108.75±12.31 3.42±0.56 33.10±4.07对照组 62 治疗前 98.26±11.45 3.22±0.53 31.49±4.28治疗后 102.18±13.04 3.28±0.51 31.92±4.13 t治疗前 0.275 0.201 0.211 P>0.05 >0.05 >0.05 t治疗后 4.548 3.278 4.032 P<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时间 总蛋白/(g·L-1) 前白蛋白/(mg·L-1)观察组 62 治疗前 57.65±6.78 137.68±60.82治疗后 61.83±6.57 149.53±65.36对照组 62 治疗前 57.58±6.84 138.02±60.79治疗后 58.95±6.93 141.45±62.18 t治疗前 0.284 0.332 P>0.05 >0.05 t治疗后 4.144 4.793 P<0.05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NRI 评分、PNI 评分、NAI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NRI 评分 PN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 86.52±6.87 90.27±7.31 37.26±5.32 40.45±6.08对照组 62 86.48±6.92 87.79±7.54 37.43±5.60 38.37±5.65 t 0.298 4.037 0.315 4.002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NA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 37.68±3.69 45.26±4.14对照组 62 37.63±3.74 42.16±4.05 t 0.236 4.179 P>0.05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睡眠状况等SF-36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功能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睡眠状况观察组 62 治疗前 64.58±3.76 61.72±3.89 65.14±4.53 63.13±4.73治疗后 82.34±4.59 83.75±4.68 84.19±4.87 82.62±4.92对照组 62 治疗前 64.39±4.02 61.83±3.95 64.98±4.46 63.25±4.59治疗后 73.98±4.86 75.27±4.72 76.63±4.91 76.02±4.78 t治疗前 0.321 0.267 0.297 0.241 P>0.05 >0.05 >0.05 >0.05 t治疗后 4.765 4.879 4.803 4.598 P<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恶性肿瘤并发营养不良的因素较多,肿瘤本身对机体的消耗、放化疗对胃肠功能的损伤是主要原因。营养不良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力、影响疗效、降低放化疗耐受性等,对预后有明显负面影响[7]。因此,早期对肿瘤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营养治疗多采用同一营养处方,配方的合理性欠佳,而患者的营养状况、器官功能、代谢状态等有明显差异,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8]。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是一种新型营养治疗方法,综合考虑了患者营养的诸多因素,个体化计算患者每日所需能量及营养素,观察患者的耐受性,及时作出调整,合理设计蛋白质、脂类、糖类3 大营养物质的比例,合理选择脂肪乳种类和剂量、氨基酸和葡萄糖剂量,个体化补充微量元素、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并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时进行补充[9-10]。

综上所述,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在肿瘤营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个体化例数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更正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