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应用分析

2021-05-06荆建生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腰段椎体脊柱

荆建生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 上海 201601)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骨折疾病,患者的残疾率相对较高,对于该类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是促进伤椎解剖结构得以恢复,并改善脊柱节段稳定度。近年来,骨科医学迅速发展并且取得了极大进步,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科学选择治疗方案来解决病人痛苦,同时保留其生理功能是最终的治疗目的[1]。现阶段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传统开放手术以及微创手术,而不同的治疗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各种治疗方式均有其自身利弊。鉴于此,以下将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运用微创手术或传统开放手术的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 年6 月—2019 年5 月我院74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依据术式方案分组,观察组:37 例,男21 例/女16 例:年龄20 ~65 岁,平均(41.3±0.5)岁。对照组:37 例,男20 例/ 女17 例:年龄20 ~66 岁,平均(41.4±0.4)岁。两组各项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组标准:(1)经CT 等影像学检查胸腰段存在脊柱单节段骨折情况;(2)经诊断无神经损伤以及脊髓压迫等症状表现;(3)患者具有明确的内固定手术指征,且对本次研究知晓,自愿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存在心肝肾等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疾病或合并骨结核等病变者;(2)合并脊髓损伤或神经损伤者,需接受椎管减压术者;(3)属于病理性骨折者;(4)临床资料不完善者;(5)具有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于手术前接受心电图、血尿常规以及胸片等检查,并于X 线辅助下标记受损部位,术中选择俯卧体位,行常规全麻。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术中以脊柱后侧正中处为手术操作入路,并将受损椎体棘突作为操作中心。对皮肤进行切开,并实施逐层分离,使骨折椎体能够充分得以显露,伤椎上下侧分别植入椎弓根钉,之后妥善安装好连接棒,再以撑开器对伤椎进行复位操作,于透视辅助下明确伤椎复位效果,满意即可旋入螺帽,伤口充分冲洗,置入引流管,观察无异常情况即可对伤口进行缝合。

观察组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术中于X 线辅助下确定伤椎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结合标记情况做长度0.5 cm 小手术切口,之后沿小切口进行钝性分离组织,确保能够抵达椎弓根部,位于伤椎上下椎弓根处放置椎弓根钉,之后经皮下隧道与固定棒进行妥善连接,再以撑开器进行伤椎复位,旋入螺帽,常规冲洗,并对伤口进行缝合。

高压柔性直流电网分层协同自适应下垂控制//陶艳,刘天琪,李保宏,苗丹,董语晴,卢智雪//(18):70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用委托-代理模型也可以解释现阶段地方政府的某些机会主义行为。“以上级政府作为委托人,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建立委托代理模型。”这个委托-代理模型主要是用来“考察委托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行为和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可能做出的行为选择。”[13]

两组的手术操作用时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失血量以及术中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

(1)统计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例如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操作用时、失血量以及术中切口长度等。(2)两组手术后随访3 个月,对比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Cobb 角的变化情况。(3)观察两组手术后发生的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螺钉松动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4)运用JOA 腰椎功能评分表对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100 分,分为优(≥75 分)、良(50 ~74 分)、可(25 ~49 分)、差(<25 分)。

2.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根据研究的需要,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检索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认真并且详细查阅关于大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状况一些文献资料、论文和期刊30余篇,并通过对长春市图书馆、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s)

分组 例数 住院时间/d 手术操作用时/min 失血量/mL 切口长度/cm观察组 37 7.56±1.18 122.59±12.15 86.59±7.16 6.16±1.13对照组 37 12.65±2.95 124.16±13.06 195.62±13.62 13.02±2.59 t 5.298 1.089 19.682 5.928 P 0.026 0.527 0.000 0.016

2.2 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对比

两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C o b b 角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 个月随访时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高职院校校友工作多是以学校需求为主导,开展校友值年返校、校友讲座、校友捐赠等活动,重“索取”、轻“交互”。而与校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合作,既可以提升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也可以为校友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而实现学校与校友企业共赢发展。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对比(± 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对比(± s)

组别 例数 椎体前缘高度/mm Cobb 角/°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观察组 37 65.29±7.20 93.59±12.16 13.95±2.79 2.86±0.43对照组 37 65.31±7.16 92.62±11.19 13.93±2.81 2.89±0.45 t 0.697 1.892 0.698 1.098 P 0.306 0.096 0.705 0.628

2.3 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5.41%,对照组为18.92%,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2.4 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优20 例,良16 例,可1 例,差0 例,术后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30%(36/37);对照组:优18 例,良17 例,可2 例,差0 例,术后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59%(35/37)。两组的术后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近年来临床发病率较高,造成患者骨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交通意外事故以及外伤等。特别是老年人该骨折疾病等患病风险较高,例如伴随年龄不断增长老年人机体代谢明显减缓,各项身体机能处于下降趋势,同时骨骼内钙质流失导致老年人具有明显的骨头致脆性,在外力作用下非常容易诱发骨折,特别是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情况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2]。目前对于脊柱骨折患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来进行治疗,以往多运用开放手术,在开放手术的操作中手术视野较大,因此操作过程中便捷性强[3]。然而开放手术需要对椎旁肌肉进行剥离,同时牵拉时间相对较长,使得患者术后腰背酸痛等并发症率相对较高,同时术中出血量大,患者的术后康复受到一定影响[4]。开放手术中切口较长,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术后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甚至还可能诱发术后并发症[5],特别是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较为常见[6]。再加上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影响血液流通速度,长时间发生血液淤积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若栓子发生脱落伴随血液流动导致栓塞将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近年来微创手术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该手术的切口明显缩小失血量减少,同时对于患者肌肉剥离面积较小,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并进行及早离床活动,患者术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更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并改善生存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这对于提升手术疗效以及改善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7]。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失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一般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同时手术后的并发症率较对照组得到明显的降低,而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以及Cobb 角,以及术后随访末期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的对比并无明显差异。这表明,采用微创手术能够达到与传统开放手术同等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微创手术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的机体创伤,对于加快术后的康复进程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行微创手术或传统开放手术均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然而微创手术的应用更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并预防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腰段椎体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分析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