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探讨

2021-05-06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暗带阿替普尿激酶

张 旭

(济南重汽医院急诊科 山东 济南 250031)

急性脑梗死(ACI)实际上属于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并且多发的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指出,罹患该病的患者,通常具有致残率高、病情发展速度快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若要切实保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便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切实有效地治疗[1]。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近年来溶栓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其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之中。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围绕着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 例进行相关研究,并借助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 例。参照组男24 例,女12 例,年龄27 ~68 岁,平均年龄(47.34±8.53)岁;实验组男22 例,女14 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7.47±8.64)岁;经比对发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期间,服用阿司匹林溶肠片(生产厂商: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剂量为100mg/d,服用方式为饭后嚼服。联合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生产厂商:乐普药业股份有效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剂量为75mg/d。另外应用血栓通注射液(生产厂商: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081),500mg/d 静脉滴注。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控血糖、血压、血脂等。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阿替普酶(生产厂商:德国勃林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52)超早期溶栓进行治疗。在明确患者相关的溶栓指征,并对排除禁忌症后,早期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具体应用方法:总剂量为0.9 mg/kg,取总剂量的10%溶解为1 mg/mL浓度的静脉推注,剩余的90%药物,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并保证在1h 内完成给药。注意在静脉溶栓的24 h 内,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以及抗凝类的药物[2]。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NIHSS)评分范围为0 ~42 分,分值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 17.00 分析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对比

治疗后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对比(± 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4d)实验组 36 14.34±3.24 4.33±1.51参照组 36 14.41±3.11 6.53±2.14 t 0.094 5.040 P 0.926 0.000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参照组为22.22%,实验组显著优于参照组,该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3.讨论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患者罹患该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管壁溃疡斑块脱落、动脉粥样硬化等。一般的情况下,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在急性发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之下,出现一系列病理学变化。这是因为,患者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局部血栓的发生,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还会为此出现如缺氧、坏死、缺血的情况。并且,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亦能发现,患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之后,脑组织因为缺血的原因,往往会出现严重的缺血半暗带。而这个半暗带则为逆转急性脑梗死的一个关键所在。若能及时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灌注,便可以及时挽救处于脑组织缺血区的脑细胞,而这则可以作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上。

由上可知,患者出现脑血管阻塞后,其梗死区域的血液供给中断,脑组织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亡。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亦会在梗死灶的周围区域,出现一个缺血边缘区,即所谓的半暗带。一般而言,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 ~6h,即会出现明显的半暗带,6 ~24h,半暗带则会逐渐缩小,直至24h 之后完全消失不见。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发病的3 ~4h 内,给与合理治疗,尽快开通梗死血管,恢复患者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便能使缺血脑组织得到一定恢复或完全恢复正常,使半暗带区的细胞活性、功能就可以得到保留[3]。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溶栓治疗的方法,作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在此前的临床常用药中,主要应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主要药物便是尿激酶与东菱克栓酶两种。这中间,尿激酶在临床上保有着一定的价格优势。并且,该种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亦相对广泛。但临床应用的实践表明,尿激酶虽然具备一定的价格而优势,但该种药物十分容易激活患者身体中的血纤维酶原,故而,其自身所抱有的特异性相对较差。此外,还有研究指出,临床应用尿激酶,还很容易导致患者为此出现全身出血的症状。因此,阿替普酶则开始逐渐取代尿激酶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地位。同时阿替普酶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所以其自身的临床效果持续时间也要短一些。所以,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相应的用药时间,并将用药时间控制在理想的时间区间中,这样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概率[5]。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完阿替普酶治疗后,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切实避免低灌注脑梗死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阿替普酶作为一种临床第二代溶栓类用药,在临床上保有着对机体无抗原性、半衰期短等特点。所以,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上,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其有效成分在到达患者脑组织的血栓局部后,便会充分地结合纤维蛋白以及纤溶酶原,并促使纤溶酶原能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起到对患者脑组织血栓溶解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临床上应用阿替普酶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近年来,阿替普酶作为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溶栓药物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6]。而作为第二代溶栓类药物,阿替普酶在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实际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这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来讲,则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7]。

总而言之,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超早期溶栓治疗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3h 内,进行相应的静脉溶栓治疗,能及时开通梗死血管,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及改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阿替普酶虽然能够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时间的掌握与选择,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上则占据着决定性的位置。故而,医护人员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性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半暗带出现的3-4小时内,及时地用药并展开相应的临床救治工作。若超出一定的时间区间,患者脑组织中的半暗带便会完全消失不见,而此种情况则为完全不能逆转的情况。所以说,在完善临床用药的同时,还应该切实把握好临床救治的时间,从而在半暗带出现后合理的时间区间及时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用药,继而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救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方法,可以早期开通梗死血管,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暗带阿替普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重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