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5-06毛艳丰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胃镜分化胃癌

毛艳丰

(毕节市中医院病理科 贵州 毕节 551700)

胃癌在近些年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是消化系统中的恶性肿瘤。根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胃癌发展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为20.00%,因此,胃癌是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主要疾病[1]。胃癌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无显著的临床特征,对患者进行诊断难度较高,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症状,其多已经发展为胃癌晚期,此时给予患者治疗,患者的术后存活率也较为低下。据相关数据显示:给予患者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控制,将患者的生命进行延长。本研究则在此基础上,以我院患者为例,将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方法进行应用,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接受诊断检查的胃癌患者,人数为100,男性56,女性44,年龄35 ~77 岁,平均年龄(56.87±4.33)岁,患者病程为2 个月~6 年,平均病程为(4.56±2.11)年。出现腹痛的有25 例,出现上腹胀的有33 例,表现为上消化出血的有22 例,10 例表现为胸骨后不适。

纳入标准:在手术组织病理诊断后均显示为胃癌患者;术前给予患者常规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未接受过胃部手术;患者未接受过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本研究通过医院理论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患者为哺乳期或是妊娠期女性;患者存在精神异常或是家族遗传史;患者具有其他重大疾病。

1.2 方法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给予所有患者术前胃镜检查,在胃镜干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胃黏膜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在肉眼观察下不能对患者的组织部位进行确定,则还需要给予患者胃黏膜活检,在活检过程中,需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活检材料。针对隆起型早期胃癌患者来说,则需要先将患者的隆起部位去除,随后根据患者情况在患者病灶基底四周和顶部分别取黏膜组织,给予其病理活检。针对凹陷型胃癌患者,则需要将患者发生溃疡的周围黏膜组织和临近病变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如果患者的黏膜下发生病变,则需要将患者黏膜中间凹陷的组织细胞进行送检处理,每次进行病理活检时,需要选取病变内部6 ~10 块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术后病理活检:给予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主要是针对手术中切除的组织标本进行检查。如果患者的病灶直径在1.0cm 以上,则需要在其较为典型的部位进行取材送检,如果其病灶直径范围在1.0cm 以下,则需要将所切除的全部病灶进行活检。在完成标本采集工作后,还需要将浓度为10%的多聚甲醛进行应用,将其应用为对标本进行固定的主要溶液,同时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随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患者病灶组织的形态、类型、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的诊断、病理分型和分化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病理类型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PAC),粘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 MC)和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SCC)、管状腺癌(Tubular adenocarcinoma,TAC)。分化程度则包括分化型和分化不良型。。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 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表示,用χ2值检验。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准确率

胃镜活检和病理活检之前的确诊率分别为75.00%和100.00%,P=0.000。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n(%)]

2.2 病理分型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分型与手术病理学诊断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PAC 和TAC 为77.53%(69/89),SCC 为28.57%(8/28),MC 为100%(3/3)。见表2。

表2 两种检测方法的病理类型情况比较[n(%)]

2.3 分化程度比较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分化45 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分化64 例,诊断符合率为70.31%(45/64),未分化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65.45%(36/55)。见表3。

表3 两组检查方法检测分化程度情况比较[n(%)]

3.讨论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我国胃癌患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了临床当期发展中的重点问题[2]。胃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而出现的,患者的胃黏膜出现病变便,上皮细胞表现增殖和分化。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医者认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存在联系,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吸烟喝酒等[3]。胃癌在早期发展阶段,通常不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导致治疗较为困难,在患者发现自身病情时,多已经发展为晚期,患者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受到严重威胁。根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胃癌发展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为20%,是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主要疾病。因此,给予胃癌患者及时检测和确诊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

手术病理活检主要是在胃癌病灶或是疑似病灶的基础上进行标本采集,将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测,借助显微镜对标本和细胞学特征进行全范围查看,因为临床针对此疾病具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在给予患者病理检测的过程中,其结果具有可靠性[4]。在我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内镜技术得以出现,应用范围逐渐广泛,人们逐渐提高胃镜在胃癌诊断中应用价值的重视程度。就胃镜检查技术来说,其主要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对胃癌进行初步诊断,受到内径窄带成像新型技术的发展影响,胃镜检查诊断的准确率被提高,具有彩色屏幕,可同时供多名医师进行观察和讨论,将患者病灶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清晰展示,而且基本无盲区[5]。但是在将胃镜活检病理技术进行应用时,其在标本采集上存在局限性,使得此技术难以对所采集的病变组织进行客观评价,存在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6]。因此,临床对上述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的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75.00%,疑诊率为15.00%,与术后病理活检的确诊率差异较大。而且,在病理程度和分型方面,两种检测方法只在MC 方面表示合格率100.00%,其他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胃镜活检病理的应用,尽管可对胃癌患者做出迅速便捷的诊断,但是其依然会受到胃镜活检取材范围的限制影响,导致其对胃癌病变性质的诊断存在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在进行胃癌患者诊断中,将胃镜活检病理方法进行应用,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诊断确诊率较低,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胃镜活检技术可被当做术前检测胃癌的初诊方法,对胃癌患者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意义显著,可在临床上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猜你喜欢

胃镜分化胃癌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