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1-04-30赵燚向明友

外国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商务模态交际

赵燚 向明友

(1.北京工业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124;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0 引言

在英语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Kachru(1985: 11)提出的“内圈—外圈—扩展圈”英语分布格局正在改变。英语本族语者所在的内圈覆盖范围不断缩小,而来自外圈和扩展圈的英语使用者比例迅速上升,特别是双语或多语使用人数不断增加(Graddol, 2004)。伴随交际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商业环境对言语沟通的高效性要求,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简称ELF)的使用在国际商务交际中日趋普遍。

基于以上原因,商务英语通用语(Business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简称BELF) 的国际学术关注度近年来持续上升,其中欧洲学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亚洲视角”尚显不足(Ehrenreich, 2016:152)。鉴于此,本文对BELF的内涵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国内相关学者提供参考,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

1 BELF的内涵与研究缘起

在BELF这一概念提出前,已有商务英语研究关注非本族语者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模式。例如, Bloch(1999:82)等将商务英语具化为“挪威人与意大利人(商务)交谈时使用的一种共同英语”。随着学界对国际商务领域中英语使用模式的深入认识,语言学家Louhiala-Salminen等率先提出BELF这个术语,并将其界定为 “中立和共享的交际代码” (Louhiala-Salminen et al., 2005:403-404)。根据该定义,BELF是指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非本族语者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一种语言使用模式,有别于包括英语本族语者在内的国际商务英语(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简称IBE)。国际商务言语社团普遍采用通用语沟通模式,这源自跨国组织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本质。不论是单语通用语(monological lingua franca)还是多语通用语(multilingual franca),英语普遍被选作商务通用语或企业语言(Gerritsen et al., 2009)。

BELF作为ELF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应用,其研究维度和内容均受ELF影响。ELF研究历经“共核”特征编码、动态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建构、多语研究框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而BELF自其概念化伊始,便承接ELF的主要研究传统:强调语言表达的可理解性;聚焦语言实现的动态性和易变性特征以及语境敏感性;探究单语、双语和多语人群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接触。与ELF一致,BELF最初受应用语言学观照,随即延伸到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研究领域。然而,BELF中的“B”决定其研究侧重点或切入角度不同,特别受国际商务相关学科影响,形成BELF独特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2 BELF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BELF的研究议题十分广泛,关涉语言的系统性特征分析、企业语言政策和管理、企业文化传播等领域。基于此,我们将BELF研究现状概括为语言学和国际商务学两大学科视角。

2.1 BELF的语言学研究

BELF的语言学研究依托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理论,运用语料库等研究方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层面阐释BELF的动态性和混杂性等语言特征及其功能意义。

2.1.1语音研究

Jenkins(2000)早期提出ELF的语音共核(Lingua Franca Core),用以描述构成ELF语音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的基本特征。例如,“th”的发音对理解不形成关键性影响,被排除在语音共核之外。尽管共核思想备受争议,但借助语料库衡量语音特征重要性的探索仍未止步。语音可理解性作为BELF口语交际的基础,其研究关注语音干扰、音节或音高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BELF的语音特点会对商务沟通产生语用影响。比如,本土化口音可能会诱发成见,而接近英语母语的口音更容易获得积极评价(Gerritsen et al., 2009)。然而,语音作为一个封闭的语言分析系统仍以母语规范为参照,这有悖于BELF的中立性和共享性本质,因此语音并非BELF的研究重点。

2.1.2词汇语法研究

除语音共核外,词汇语法层面的共核特征可通过建立大型语料库如VOICE(其中的商务通用语子库),捕捉常用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等形式特征,对比BELF与母语交际的异同。

此类研究致力于识别语法系统中的非核心形式。这些形式通常为非英语本族语者所接受,但并不完全符合英语本族语规范,Yano (2016)将其称为无标记词汇语法系统。此外,因词汇语法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也是此类研究的重要议题。词汇语法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差异和共性,鉴于BELF的动态性和混杂型等特征,很难对语言表达的适切性进行系统分类。一方面,VOICE等大型语料库有助于在词汇语法层面识别BELF的系统性或典型性形式特征;另一方面,那些已被识别的词汇语法特征,如误用第三人称单数,并不是商务话语特有的,因此很难揭示BELF的特点。BELF的概念化过程伴随着近年来ELF研究重心的转移,已从词汇语法形式研究转向篇章层面的交际功能研究。

2.1.3篇章研究

BELF的篇章层面研究借助外部语言环境来解释语言符号的功能特性,是BELF的语言学研究核心。此类研究成果颇丰,我们根据研究议题及理论研究传统将其划分为体裁特征、社会资源及功能、语用策略与能力三方面详述。

(1)体裁特征研究

体裁特征研究旨在描绘BELF口语与书面语篇特征及其交际功能。书面语篇主要包括求职信和电子邮件,口语语篇涵盖商务谈判、电话、会议等。

研究者通常运用对比法,结合语言结构和语篇特征解析心理、认知、社会等要素。例如,Connor(1995)等通过对比美国和佛兰德人的英文求职信,分析信息和语篇结构的正确性和清晰度,发现劝说性策略的跨文化差异。Hsiang (2016)通过对比企业员工和黑客的BELF电子邮件写作风格,发现员工偏好归纳式、参与性策略以及平和的语气,而黑客邮件倾向演绎式、独立性、命令的风格。Planken(2005)对比了职业谈判者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运用BELF开展商务谈判游戏,发现两者心理和认知的差异可以解释他们在关系管理方面的表现,比如职业谈判者在频率、地点和话题等方面往往采取更安全的谈话方式。因此,BELF的体裁特征研究丰富了语篇的语境化解释。

(2)社会资源及功能研究

社会资源及功能研究承袭社会语言学研究传统,反映BELF与社会结构的共变关系,并倾向共同建构意义的创造活动和行为模式。

探究社会文化对BELF的影响首要阐释跨文化和多文化差异。尽管通用语最初被用作一种“中立的”交流形式,却无法完全跳脱出文化的语境化影响,而BELF与文化间的关系是情景化涌现的。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元分析,Stahl(2010)等将基于语言的相似性与基于文化的相似性区分开来,可用以证实BELF更具领域特定性和语境可靠性,而不是简单地与本国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多语通用语背景下,BELF被视作社会实践,其多样性是社会化的产物,并非交际者母语文化的副产品。

此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此类研究运用言语调节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分析BELF交际中的言语调节过程,主要涉及言语会聚,探讨BELF的动态性理据。在此意义上,一系列言语调节策略被用来促进商务言语社团的交际流畅性,既体现言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显示听者的包容度。

此类研究揭示了社会资源对BELF修辞选择的影响以及BELF交际的社会化过程,阐明BELF的动态性和多样性特征。

(3)语用策略与能力

BELF的语用学研究主要考察国际商务交际中语用策略及交际者语用能力。

语用策略研究采用礼貌原则、面子理论、言语行为等理论研究框架,涵盖商务谈判、销售、职业面试等多类商务场景,关涉上下级关系、客户关系、同行竞争关系等多元人际关系管理,识别并归纳一系列具有身份和领域特殊性的语用策略。

首先,语用策略的动因研究是重点。BELF交际者采用语用策略往往出于礼貌、表明身份或管理人际关系的目的。Lü(2016:231)通过调查商务电子邮件沟通中的请求策略,发现高级秘书通常以更直接的方式提出请求,给员工留下“别无选择”的印象。Choi(2014) 基于BELF工作面试,提取出用以促进理解和协调关系的互动语用策略,比如积极和消极的衔接策略、积极和消极的重叠策略、延长策略、重复策略和笑声管理。Millot(2017)通过对14位法国BELF用户的400封电子邮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包容性(inclusivity)和排他性(exclusivity)的定位策略用以管理人际关系。

其次,语用策略的选取和效用也是研究热点。例如,Pullin(2010)发现,尽管BELF交际者间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但在会议中采用闲聊(small talk)的方式对管理人际和业务关系均有积极作用。有趣的是,BELF交际者很少使用他们从教科书中习得的否定表达,而倾向采取隐含在教科书示例中的缓解策略(Bjørge, 2012)。

BELF语用策略的实现与交际者的语用能力密不可分。BELF语境下需重新界定语用能力,摆脱单语语用能力思想的束缚,厘清语用能力、商务能力、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例如,Kankaanranta(2013: 28)等基于实证研究提出国际交际能力框架,由三层能力交互构成:多元文化能力、BELF能力、商务知识。刘平(2019:8)等将BELF的交互文化语用能力界定为“以完成任务为取向的语言资源利用,以及以寻求与创造共知基础为取向的交互文化建构”。李清华(2018: 55)等提出BELF语用能力涵括三方面“共建”:意义共建能力、身份共建能力、礼貌共建能力。综上所述,BELF的语用能力研究强调文化或领域性特征的交互影响,也从教学角度指出商务英语教学的本质是提高语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

2.2 BELF的国际商务学研究

国际商务学科研究范式下的BELF研究侧重分析语言的经济价值及其在组织中发挥的管理功用,聚焦沟通有效性并指出语言作为企业战略部署和管理策略的本质属性。国际商务环境下企业或组织进行内部及外部沟通均借助BELF,分别被界定为“跨国公司员工间互动的后台工作语言”和“企业间沟通的前台官方语言”(Kankaanranta et al., 2018a: 331)。因此,我们依循组织内部和跨组织沟通两个维度梳理相关文献。

2.2.1组织内部管理及沟通

组织内部管理及沟通研究探讨语言的选择和实践如何在国际商务领域中发挥多重效用。BELF在组织内部发挥的管理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在组织建构层面,BELF可推进组织内部基于多语种资源的知识流动,形成基于语言的权力关系, 从而创造公司内部价值。无边界市场导致人才的全球性流动,随之带来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的超级多样化,而英语成为组织内部沟通的首选语言(Cogo, 2012)。例如,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将英语选作官方语言,甚至使用英语召开内部董事会。采用英语作为组织层面的官方语言似乎有利于企业内部以英语为母语的劳动力,但研究表明,BELF是领导层用以传播或加强非英语文化的途径或渠道,以克服跨语言差异(Neeley, 2017)。因此,BELF不仅是组织内部的沟通工具,更是蕴含经济性和战略性的组织决策。

(2)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企业语言设计可调节个人与集体、多语资源与组织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跨国公司的语言设计由国际战略、组织结构和跨国程度共同决定(Luo et al., 2006)。从这个意义上说,BELF是跨文化团队或全球价值链冲突管理中的预设要素。Srivastava(2018)等基于1024万封内部沟通邮件,设计了基于语言的文化适应性(enculturation)量化模型。该研究跟踪预测语言调节、文化适应和员工个体成就三者契合度的轨迹变化,发现语言在适应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BELF这种语言使用模式可平衡公司内部多语资源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协作有效性、内部网络沟通、部门间学习和区域内价值创造等(Luo et al., 2006)。

2.2.2跨组织商务管理及沟通

跨组织商务管理及沟通关注BELF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所起的功用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研究者致力于探究BELF的认识论基础,特别是揭示BELF中“B”的领域性特征,以从本质上区分于ELF交际。此聚类研究借助多元理论如社会认同、关系管理、社会实践共同体;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纵向民族志、叙述性访谈、焦点小组观察,分别或共同收集数据;以主位视角解读BELF的领域性特征。研究表明,企业所有权、商务知识、企业心态等都是影响BELF作用机制的因素。例如,Kankaanranta(2018b:317)等基于对商务从业人员与商务研究学者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商务知识是BELF交际的中介或调节力量。因此,BELF的领域性特征使其概念化过程完全有别于ELF,其交际“共核”从负载于语言中的文化转移到商务交际社团文化,从语言技能转向商务策略。

其次,此聚类研究在分析BELF与商务语境中多元文化的关系时,秉持跨文化要素、商务要素和沟通三者的互动观。当国际商务语境中存在多重文化混杂时,一种新的动态文化环境将被创造出来。根据世界主义理论(cosmopolitan theory),BELF是一种社会实践,并非源自英语帝国主义的扩散效应,因此不具有英语文化特征。但是在多语商务环境下,BELF并非中立于文化之外,亦可被刻上霸权、意识形态、意义操控等烙印 (Brannen et al., 2017:141)。国际商务和管理视角下的研究注意到国家语言(文化)、专业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而BELF是联系这三方面的纽带。

3 BELF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语言学和国际商务两大学科观照下的BELF研究路径并非泾渭分明。事实上,在国际商务研究领域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在语言研究中考量商务语境均由来已久。我们通过系统梳理基于商务话语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发现研究焦点从语篇体裁转移到中介传播与文化的关系等话语互动分析,并逐步拓展到多语言交际主体间的互动话语研究(见表1)。而基于语言的国际商务研究经历了从跨语言翻译到跨文化有效性、从语言政策观到语言战略观的嬗变。值得一提的是,BELF研究成为两大阵营的新热点,实质性推进两种研究范式在商务英语研究领域的交汇发展。我们认为未来研究需推进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体系化建设,实现多学科融合,拓展多模态路径,强化理论创新研究。

表1 语言与商务关系研究中的主题聚类

3.1 未来BELF理论构建重点

BELF的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而学理讨论不足。BELF研究植根于多学科理论基础,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模式,BELF是商务交往活动中多元因素的复杂性表征,呈现动态性和混杂性等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将以下两点区别性特征纳入理论建构考量。

(1)BELF的语用区别性特征。不同于依赖程式语或预制语的母语交际,BELF的语用学研究强调临场“共建”,这意味着交际者在实践过程中对意义系统的构建起重要作用。此外,通用语交际中的语言创造机制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现有语用学理论的适用性问题(Kecskes, 2020)。鉴于此,BELF研究应在语用层面凸显共享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指导语用能力和语用策略研究尤为关键(李清华 等, 2018)。

(2)BELF的领域区别性特征。如前所述,BELF的领域性特征使其在研究维度和理论视角方面均有别于ELF。例如,ELF语用能力研究关注一般性沟通技能或语言技能,而BELF则更强调商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BELF中的“B”也并不等同于给ELF添加商务背景,而是将商务要素融入通用语交际。这可引发交际者、交际目的、交际文化等一系列演变并重构交际能力。因此,现有ELF理论框架并不完全适用于BELF研究。未来BELF研究可构建适用于BELF的理论框架,充分理解其本质和特点,剥离语言系统观的限制,重视BELF交际过程的创新机制。

3.2多学科研究范式发展趋势

BELF作为商务英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折射出商务英语跨学科研究范式的“系统观”和“现实观”:“商务英语研究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避免单学科思维和方法的局限” (王立非 等, 2019:58)。BELF研究近年显现出学科视角交叉融合的趋势。主要有两种融合方式:管理学视角和语用学视角的融合;话语分析和沟通有效性分析的融合。第一种方式侧重理论层面的融合,第二种倾向方法论层面的融合。管理学视角和语用学视角的BELF研究均关注关系管理问题:前者聚焦宏观组织层面的资源配置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后者强调微观个体层面的人际关系协调等语用行为。未来研究趋向于进一步综合这两个视角,探索宏观与微观的联结。此外,话语分析和沟通有效性分析在BELF研究中形成互补,共同探究BELF中“B”的领域性本质。因此,为全面审视BELF的本质属性及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应充分结合语言、人际关系、商务和文化等问题,例如BELF的商务策略属性如何影响其语言特征变化,从而突破以文本材料为研究导向的限制,转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从融合过渡到深度整合多学科视角,形成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研究,丰富和提升BELF研究的理论内涵。

3.3 多模态研究路径拓展趋势

Bargiela-Chiappini(2013)等指出多模态和超模态有助于剖析当今电子商务沟通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要素,以全局视角解读交际中的互动意义。因此,从语言符号的单模态研究拓展到涵盖非语言因素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BELF未来研究取向之一。BELF的多模态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多种符号资源在交际中的协同作用。在交际过程中,多模态看似提供冗余信息,实则形成补充或加强,提升了沟通效率。例如,在BELF口语谈判时,不论视觉模态是语言的补充、强化,抑或彼此冲突,均对话语整体意义产生影响。Lockwood(2016)等区分了“语内调节策略” 和“语外调节策略”。Birlik(2020)等运用会话分析和多模态分析法,通过分析视频会议,提出BELF交际者运用非言语沟通策略如点头、手势、眼神交流和凝视来提供语境化信息和强化语言交流。

未来BELF的多模态研究一方面从交际者视角讨论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表达意义,另一方面从交际效果维度研究如何协调多种模态的关系,比如非言语行为如何促成共同理解机制。BELF的多模态研究难点在于收集听觉、视觉等多维度符号资源, BELF的多模态语料库建设也亟待研究者和国际商务从业者共同开拓。

4 结语

本文梳理了BELF作为语言使用模式的内涵,既体现语言使用的工具性,又受多元文化影响,还发挥着战略管理之效用。BELF研究依托语言学和国际商务学,两者均关注语言和商务的交叉但研究重心不同:前者侧重BELF的语言形式及功能研究,重语言工具属性;后者强调BELF的宏观语境问题,重商务策略属性。综观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维度,BELF研究逐渐呈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之趋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整合多学科研究范式,拓展多模态研究路径及方法,在丰富语境语料类型的基础上强化理论建构。这不仅有益于深入理解BELF,也可推进多语框架下的商务通用语研究。

猜你喜欢

商务模态交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情景交际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情景交际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交际羊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