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1-04-27肖武强苏立杰杨璐瑜吴先正李庆云

临床肺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存活

肖武强 苏立杰 杨璐瑜 吴先正 李庆云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水平是反映机体微血栓形成和降解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死亡患者尸体解剖标本多个器官(肺、心脏、肝脏、肾脏)均见到微血栓形成[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81例COVID-19临床资料,探讨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为优化诊疗策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武汉大学附属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集中收治的281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住院天数)、临床资料(临床症状、指脉氧、体温、临床分型、预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常规生化指标、凝血与纤溶指标]。按预后分组后,就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并探索预后相关的指标。研究经武汉大学附属武汉市第三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

二、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1-4],诊断标准为:(1)流行病学病史;(2)临床表现: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或降低,胸部CT符合COVID-19影像学表现;(3)病毒学检测证实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 Virus2,SARS-CoV-2)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确诊病例收入院后,完善检查,进一步临床分型:(1)轻型:临床症状轻微,无明显影像学肺炎表现;(2)普通型:有临床症状,且影像学有肺炎表现,但无明显低氧血症(SPO2>93%);(3)重型:存在低氧血症(SPO2≤93%或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300 mmHg),呼吸频率≥30次/分,肺部影像学24-48小时进展>50%;(4)危重型:伴有休克或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肝肾功能衰竭等,需要呼吸支持或其他器官功能支持进ICU治疗)。研究中特殊定义,高龄:年龄≥70岁;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1.0×109/L;肌钙蛋白(Troponin, TnI)≥0.05 ng/mL为肌钙蛋白升高,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35 pg/mL为BNP升高[5]; D-二聚体≥1.0 mg/L为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FIB)≥5 g/L为纤维蛋白原升高。

三、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基线情况

281例患者中男性157例(55.9%),女性124例(44.1%),平均年龄56.7±13.7岁(24-97岁),平均住院天数17.1±8.2天。普通型80例(28.5%),重型132例(47.0%),危重型69(24.6%),死亡患者65例(23.1%)。合并一种以上基础疾病171例(61.2%),有吸烟史患者53例(18.9%)。症状以发热(258,91.8%)、干咳(198,70.5%)、咽痛(194,69.0%)最常见,其次是胃肠道症状(141,50.2%)、胸痛(135,48.0%)和呼吸困难(131,46.6%)(表1)。

二、死亡组和存活组临床情况比较

1 基线资料比较 以卡方检验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高龄患者占比高于存活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无基础疾病者(P<0.05);吸烟者占比在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2)。

表1 281例患者的基线情况

表2 存活组和死亡组基线比较

2 症状比较 以随机区组t检验比较两组体温和指脉氧差异,以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症状差异,死亡组患者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的比例高于存活组,而干咳的比例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指脉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存活组(P<0.001)(表3)。

表3 存活组和死亡组症状比较

3 实验室检查比较

以随机区组t检验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死亡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存活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高于存活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死亡组高于存活组(P<0.05);生化检查:死亡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高于存活组,而血浆白蛋白水平死亡组低于存活组(P<0.05);心肌损伤指标:死亡组患者TnI、BN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1),凝血纤溶指标:死亡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001),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58)(表4)。

表4 存活组和死亡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4 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结合1-4的分析结果,以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为因变量,以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是否属于高龄患者,以及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BNP升高、TnI升高、D-二聚体升高、FIB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为自变量,做Cox回归,研究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表5),提示淋巴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心肌损伤标志物(BNP、TnI)升高、凝血纤溶指标(FIB、D-二聚体)升高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表5 Cox回归结果

分别绘制FIB和D-二聚体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ROC曲线,计算FIB的界值为8.11 g/L((AUC=0.764,敏感度0.785,特异度0.847));D-二聚体界值为2.00 mg/L(AUC=0.896,敏感度0.80,特异度0.755)。以ROC曲线评估FIB≥8.11 g/L,D-二聚体≥2.00 mg/L联合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曲线下面积(AUC)=0.898,敏感度0.80,特异度0.81(图1)。

图1 FIB、D-二聚体以及两者联合预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ROC曲线

讨 论

SARS-CoV-2病毒通过S蛋白介导,结合人体多个器官(肺、心、肾、消化道等)广泛分布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2)蛋白,侵入人体,引起大量的炎症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损伤多个器官的微血管系统,从而导致广泛的微血管炎症[6]。另一方面,全身炎症反应也影响了凝血功能,导致凝血级联反应的活化,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激活,进而造成多器官广泛微血栓的形成[7],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肺换气功能障碍和心肌损伤,继而引起持续性难以纠正的缺氧,诱发心跳骤停及猝死[8]。此外,凝血功能亢进,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并包被SARS-CoV-2病毒或其感染的细胞,影响机体特异性抗体对病毒的识别,致病毒免疫逃逸,从而使病程延长或者病情反复。

本研究发现淋巴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心肌损伤标志物(BNP、TnI)升高、凝血纤溶指标(FIB、D-二聚体)升高,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已发表的文献报道相同[9-11],淋巴细胞是最早关注的与病情及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之后心功能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也受到重视[12]。我们研究证实,重症和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对该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之后病理解剖也证实了死亡患者多器官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

综合SARS-CoV-2病毒感染-全身炎症反应-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多器官广泛微血栓形成,这一病理生理过程,我们推测,早期抗炎联合适当的抗凝治疗,抑制全身炎症反应,防止多器官广泛的微循环形成,可能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成功率的一个途径。目前已有相关文献提出了该方案的可行性[7, 13]。因此,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早期抗炎治疗同时[14],强调辅以适当的抗凝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存活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凝血及纤溶实验室进展及临床应用
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合并DIC的临床预测意义
不同提取法炮制对水蛭体外溶栓活性的影响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