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核心素养、应对方式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

2021-04-22杨威李馥荫李炳全

高教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核心素养大学生

杨威 李馥荫 李炳全

摘要:文章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并考查核心素养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全国8个省市的1556名本科生实施调查,得出结果如下:一是大学生学业挫折感与抗挫折心理能力、核心素养、应对方式之间两两相关显著;二是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学业挫折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三是核心素养和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学业挫折感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学业挫折感;核心素养;应对方式

一、问题提出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事物的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社会适应压力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在社会适应中遭受挫折,进而产生挫折感,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由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的转型发展,导致社会职业的巨大变迁,从而造成人们的就业创业压力[1],使人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产生挫折感,大学生也不例外。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使人们容易产生学习压力,遭受学习挫折,形成挫折感,大学生对之体会更强烈、更深刻。上述社会发展与变迁,导致对人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致使素养提升跟不上社会发展的人容易遭受挫折,这是当代大学生必然面临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容易遭受的挫折是学业挫折,这与上述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有可能使大学生的学业成长存在滞后性,致使他们容易产生学业挫折感。有研究表明,“经常或总是”遭遇学业挫折情境的大学生占17.14%,产生“较强或很强”学业挫折感的大学生占22.16%。[2]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业挫折感已成为影响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要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有必要关注并解决他们的学业挫折感问题。

学业挫折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遭遇挫折情境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它具有弥散性、持久性、两面性等特点。[3]史小力和杨鑫辉等人对400多名学业不合格的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业受挫是导致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4]由于学业挫折感会导致大学生的多方面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才,有必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学业挫折问题。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是解决他们学业挫折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强了,他们抵御包括学业挫折在内的所有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学业挫折就不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

抗挫折心理能力是个体应对挫折的意志、行为等方面的能力。[5]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挫折容忍力与其学业成就显著相关[6];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7];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挫折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8]。

除抗挫折心理能力外,大学生对挫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是影响他们能否消除挫折及其所导致的挫折感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应对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谋略、方法、手段。[9]从理论上讲,挫折和挫折感应当与应对方式是否得当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职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应对方式对挫折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其应对方式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大学生的挫折感。[10]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抵消或避免挫折对他们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挫折變为有利因素。倘若他们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就不仅不会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强化这种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挫折与挫折感也是如此。大学生遭受学业挫折,产生学业挫折感时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积极应对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文章把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作为影响其学业挫折感的重要心理因素来研究。

大学生是否具有核心素养也是影响他们能否消除挫折及其所导致的挫折感的重要因素。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1]有研究表明,核心素养是影响高职生的学业挫折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抗挫折心理能力,减少或消除挫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12]这都说明,大学生核心素养高低对他们能否有效预防和消除学业挫折感有很大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以大学生的学业挫折感为中心,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核心素养、应对方式对其学业挫折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中是否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个省市的1752名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剔除196份无效问卷后,获得155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8.8%。其中男生580人,女生976人;独生子女350人,非独生子女1206人;大一生342人,大二生528人,大三生502人,大四生184人;文科生703人,理科生491人,工科生303人,术科生59人;成绩排名前1/3者513人,中1/3者769人,后1/3者274人;师范生424人,非师范生1132人。

(二)研究工具

1.学业挫折感问卷

采用张旭东等人编制的“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为施测工具[13],该问卷包含41道题目,分属于学习动机挫折感维度(13个条目)、学习环境挫折感维度(7个条目)、考试挫折感维度(5个条目)、学习压力挫折感维度(6个条目)、学习适应挫折感维度(6个条目)、学习自信心挫折感维度(4个条目)六个维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54~0.913之间,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44,重测信度为0.778。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记分的方法,“1”表示很不符合,说明学业挫折感很弱,以此类推,“5”表示很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学业挫折感越强。

2.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

采用张旭东等人编制的“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为施测工具。[14]该问卷共有48个条目,包含10个维度,分别是挫折容忍力维度(12个条目)、挫折复原力维度(10个条目)、挫折经验维度(2个条目)、生涯规划能力维度(2个条目)、信心维度(4个条目)、人际交往能力维度(5个条目)、挫折认知水平维度(3个条目)、意志品质维度(5个条目)、心理准备维度(2个条目)、归因能力维度(3个条目)。本问卷Cronbachα系数在0.427~0.945之间,复测信度在0.447~0.724之间。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记分的方法,“1”表示很不符合,抗挫折心理能力很弱,以此类推,“5”表示很符合,得分越高,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强。

3.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

采用张旭东等人根据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构想所编制的“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为施测工具。该问卷共有43个条目、9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5,重测信度为0.757;记分方式为Likert式5点记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从“1”到“5”项目与被试的相符程度依次增强,即得分越高,核心素养越好。该问卷维度具体包含人文积淀维度(3个条目)、审美情趣维度(5个条目)、理性思维维度(5个条目)、乐学善学维度(3个条目)、勤于反思维度(4个条目)、自我管理维度(7个条目)、国家认同维度(6个条目)、国家理解维度(5个条目)以及问题解决维度(5个条目)。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15]。该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20个条目。其中积极应对分量表包括12个条目,消极应对分量表包括8个条目,采取0~3级评分方式(0代表不采取,3表示经常采取)。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量表和消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9和0.78;间隔两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应对方式总分采取戴晓阳主编的《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中提出的判断个体应对方式倾向性的公式:应对倾向=积极应对标准分(Z分)-消极应对标准分(Z分),应对倾向值大于0,被测者在应激状态下主要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小于0则主要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采用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施测,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等,使用MPLUS7.0对数据进行中介建模。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学业挫折感、抗挫折心理能力、核心素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研究所得出的大学生学业挫折感、抗挫折心理能力、核心素养、应对方式相关性结果见表1。表1表明,变量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学业挫折感与其他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其他三个变量对学业挫折感有明显抑制作用。

(二)核心素养与应对方式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中的中介作用

根据温忠麟、叶宝娟推荐的中介效应程序[16],采用路径分析检验核心素养和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学业挫折感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2。在方程1中,抗挫折心理能力对核心素养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方程2中,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应对方式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核心素养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表明核心素养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方程3中,抗挫折心理能力對学业挫折感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对学业挫折感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表明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综合方程1、方程2和方程3,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以及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模型路径图及路径系数见图1。

为进一步检验多重中介效应的显著性,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分析,若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则表明中介效应显著,结果见表3。表3表明,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的直接效应显著,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之间起中介作用,核心素养与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之间起到链式中介效应。

四、分析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分析

经研究发现,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旭东、李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7][18]这说明,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强,越不容易产生学业挫折感,越容易消除学业挫折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为预防和消除消极影响,有必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其原因是抗挫折心理能力本来就是预防和消除挫折感的心理素养,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强,越能承受挫折感及其所带来的打击。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会通过影响应对方式而对其学业挫折感产生影响。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强,越会采取合理化、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应对方式越积极,就越容易预防和消除挫折感及其消极影响;反之,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弱,越会采取退缩、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越消极,越不容易解决问题,容易加重挫折感及其消极影响。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表明,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强,在应对挫折的后半段恢复日常状态的速度更快,更容易形成积极态度应对挫折[19];具有较强的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大学生能够帮助其积极、乐观地衡量挫折带来的影响,从而进行正确的评价,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如采用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有利于提高抗挫折心理能力,进而降低挫折感;积极应对能负向影响消极情绪,即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其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越少;反之,应对方式越消极,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越多。[20]

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在抗挫折心理能力与学业挫折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会通过影响他们所具有的核心素养而对其学业挫折感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是他们的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强,与之相关的核心素养就越高。核心素养是人适应社会发展和在社会中实现价值所必备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越高,越不容易产生挫折感,越容易预防和消除挫折对他们造成的消极影响。反之,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越弱,与之相关的核心素养就越低,由此他们就越容易遭受挫折并产生挫折感,越难以预防和消除挫折对他们造成的消极影响。一般而言,核心素养水平高的大学生,他们的乐学善学、自我管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较强,具备良好的调节不良学业情绪的能力。这是因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即是培养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的过程。

(三)教育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抗挫折心理能力。高校应从培养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适当增加挫折教育内容。可以在挫折教育的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来了解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培养其抗挫折心理能力。同时,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提升自己的挫折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抗挫折心理能力。

第二,开设积极心理学等通识类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校应通过开设人文、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情商、逆商。

第三,灵活采用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具有补偿、升华等作用;积极的自我调节是大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我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使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保持心理健康发展,主要包括完善自我、调节情绪、调整心态、总结经验、转换视角、倾诉等。

参考文献:

[1]邓玉婷,马塘生,李颖雯,等.匠心视域下的名匠特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93-98.

[2]李晓峰,许占权,张旭东.大学生的挫折情境、挫折感现状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7):201-205.

[3]曾伏云.学业挫折感对学生的影响及其成因[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3):71-74.

[4]史小力,杨鑫辉.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大学生学业受挫成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4(4):974-976.

[5]罗利,周天梅.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4):467-474.

[6]JERRYW.TheRelationshipBetweenFrustrationIntoleranceandAcademicAchievementinCollege[J].International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12,1(2):1.

[7]张丽萍,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5(2):67-71.

[8]许可嘉,李炳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挫折感关系: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1):71-75.

[9]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5-176.

[10]彭柳中,罗宝怡,张演,等.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应对方式与自强意识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6(10):1565-1570.

[11]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

[12]鲁云风.网络时代大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教育观察,2019(1):7-10.

[13]张旭东.大学生学业挫折感应对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14]张旭东.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状况调查报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5]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2):53-54.

[16]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17]张旭东,缴润凯,肖冬玲.高职生应对方式与挫折感的关系:抗挫折心理能力的中介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19-223.

[18]李清,余坤,谢晶怡,等.高职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核心素养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6):918-924.

[19]张旭东.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肇庆学院學报,2014,35(1):61-66.

[20]陈玲丽,刘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消极情感、社会抑制的影响:基于大学生样本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48-1351.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核心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