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和谐师生关系

2021-04-18俞奕欣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师生关系

俞奕欣

摘 要:小学高段是师生“暴力沟通”的高发阶段。暴力沟通,会激起学生的敌对情绪,容易引起师生冲突。冲突无法化解,不仅会疏远师生关系,甚至会引发校园危机事件。教师应根据小学高段学生自我意识、评价能力不断发展,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薄弱,与教师沟通意愿逐渐降低的特点,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真诚观察与倾听,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共赢。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小学高段;师生关系

一、问题分析

小学教师经常会发现,与小学高段学生的交流沟通是一件难事。因为小学高段是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重要转折时期,处于青春前期。该阶段的学生,自尊需要和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而与教师之间的情感逐渐疏远,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意愿降低,他们更倾向于向自己的同伴诉说心事。学生的被动和封闭为教师的教育沟通增添了难度。但是如果不用心迎难而上,只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那么只会让教师陷入沟通的困局,踩进“暴力沟通”的雷区。

(一)急于为学生行为“贴标签”

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容易带着“道德”的有色眼镜。对学生表现好坏的判断往往会先于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理解。比如,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学生没有写作业,“懒惰”这个标签就会立马出现在教师眼前,遮蔽“没写作业”这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一来,严厉的督促和批评就会紧紧跟随而来,教师也因此错过了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先机。

(二)缺乏师生间双向互动,出现无效沟通

缺少观察和理解,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感受的“教导”,实际上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其自我的一种侵犯。在自我被侵犯的情境下,在恐慌不安的情绪之中,学生的大脑会处于一种“低速”的状态,对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能做出积极的反馈。此时的“沟通”是一种单向的无效沟通。单向的沟通只满足了教师表达期待的需求,却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权利。

(三)惯用“评判式”语言,不允许学生说“不”

有声的语言沟通是师生之间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出于对学生成绩、人际交往等的焦虑和担忧,教师的语言往往是评判式的,甚至喜欢在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例如,“你必须……你应该……不然就……”“×××能做好,你怎么就做不好”等。这一类语言恰恰是小学高段学生最反感的。

小学高段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面对老师这样评判的话语、强硬的要求时,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部分学生甚至会直接对老师说“不”。面对学生的拒绝,教师如果无法做到理解、包容和接纳,就容易产生沮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而若不合理地控制情绪,消极情绪就会通过严厉的批评、辱骂等过激的方式体现出来,致使师生双方同时陷入沟通之沼。

二、策略探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理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的主旨在于轉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等沟通方式[1]。

师生间的非暴力沟通策略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撕掉标签”,理性观察

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应是“不带评价的观察”,即教师需要学会使用客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主观评价所看到的学生行为。例如,看到不写作业的学生,先把“懒惰”“随意”等标签摘下,尝试客观地描述:作业全部没写还是几题没写?当下身体状态如何?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个体的情绪是由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产生的。用理性的观察代替“标签式”观察,消减了由“道德评判”带来的“道德期待”这一需求,教师就不会因为这一需求不满足而产生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平心静气的心理状态和平等的对话立场是师生间建立“非暴力沟通”的良好开端。

(二)关注“双方需要”,实现双向沟通

一方面,非暴力的师生沟通是学生获取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作为师生沟通的主体,双方的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都应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正确的表达。师生间的非暴力沟通实践可总结为以下四个环节:教师明确并表达自己的需要;教师感知和明确学生的需要;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自己的需要;采用积极的行动(语言)。

1.教师明确并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无法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由于缺乏对自身需要的体察和明确,对学生进行的批评、指责等只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发泄和传递,并没有反映出自己当下真实的内心需要。

2.教师感知和理解学生的需要。要实现师生间的非暴力沟通,对作为沟通主体之一的学生的需要的感知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来学校的唯一需要,他们还有归属感、兴趣、能力和自主权等需要。除非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认可和满足,否则他们不会感到安全,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自己的需要。对学生行为进行客观理性的观察和描述之后,学生的需要就有可能得到初步的感知,并且其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教师所表达出来的需要同样有待检查。只有师生双方对彼此的需要都能明确,师生间的非暴力沟通才得以真正地建立。

具有“同理心”的倾听是教师检查是否准确理解学生需要和学生是否理解自己的需要的最主要手段。同理,心意在连接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时,不具有任何评价、分析、建议或者改变的动机。倾听是一种心灵的态度,不一定要用话语表达,但是针对小学高段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意愿降低的现状,教师的表达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效的表达和引导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平等的对话姿态。只有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学生才能在对话中感受到安全,才会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交流的意愿才得以提升。

(2)接纳学生的情绪。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接纳是站在学生角度上的“共情式”的理解。个体的任何行为都蕴含着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断扩展,到了高段,学生的情绪已经比较复杂,但其处理情绪的能力又相对较低,容易产生“无措感”。对学生情绪的接纳和理解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支持。

(三)善用“合作式”请求,让学生少说“不”

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所为并且有所得。教师若将“评判式”要求转变为“合作式”请求,会让学生接受和行动的过程更加愉快。“合作式”的请求由教师积极的协商语言(行为)构成。协商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具体的、可行的行动性语言。表述时优先选择问题的形式进行。

在教学实际中,完成“非暴力沟通”确实更消耗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会相应减少,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更专注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说过:“孩子通过交际才能学习,如果他们认为一个人很重视他们,或者这个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那么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听这个人的话。”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实践篇[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浅谈小学高段扩展语句的几种方法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感觉 感受 感动 感悟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