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教学新模式,激活课堂思维活动

2021-04-18曾婵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辩论中职思维

曾婵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提升素养不可或缺的学科。在中职语文教学上,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奠定学生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书本知识“活”起来,激发课堂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创造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即:经过初中毕业考试就进入中职学校,未参加升学考试),且有些学生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这些学生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也较低,尤其是表达能力不够高。

不少教师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或有限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导致不少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提高。

面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要创设教学新的模式,力求全面激活课堂思维活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学生创设与教学相符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细细地品味与揣测文意,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廉颇与蔺相如性格的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演绎的方式进行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表演的“台词”,激发表演的热情,积极进入演绎的角色,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延伸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提醒学生:“表演过程中,对话只是剧本的一部分,还需要配上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变化,通过想象力的发挥,给每一个人物都配上恰当的表情与动作,重现历史情境。”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找到文章中对每一位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进一步理解人物,将人物的特点揣摩透彻。每一学习小组中推举两人进行表演,其余成员积极参与,通过观看表演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对表演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通过积极的讨论以后,教师挑选出两名学生作为蔺相如、廉颇的扮演者,重现负荆请罪的故事情节。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情境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切身地感受到了人物的魅力,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激活了学生的辩论思维。

二、主题探究教学,激活个性化思维

主题教学本身就是对现有教学系统的突破,其本质自然是开放式的。主题教学是通过主題为手段,深化教学的主旨,实现学生学习意义的自我构建。这一点就要求主题必须具备开放性,是可以让学生从自身出发,积极地参与主题的构建过程,完成思维的拓展,自我认知的发展。语文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追求个性化正是中职语文主题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要想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只有处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

例如,在学习《致橡树》一文时,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与探究主题,然后让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小组讨论、课外延伸等学习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作家的经历、文章的创作背景等信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课文的朗读交流环节与主题探讨环节。在朗读交流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朗读的作品录制下来,上传到自己的账号上去,这样学生之间方便进行评价与交流,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评价,检查学生作品的完成度。在主题探究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推荐自己喜欢的爱情主题的诗歌,并附上自己推荐的理由,供其他学生学习,拓宽大家的知识视野。同时,学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观点,分享彼此的观点,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在主题讨论中,学生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成果,激活个性化思维。

三、拓展学习空间,激活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重点发展的课题。教学应当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在线、合作学习。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沟通与讨论,彼此启发、彼此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正确性,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真正主观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与学习认知,在达到理想教学成效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好微课以及电子教学课件,将其共享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去网上下载学习的视频以及资料,也可自行从网上搜索其他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当前互联网上的电子资源众多,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电子资源的甄别与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最后小组成员对文章的“情”“景”“理”三者的交融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解读。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从各自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出发,尝试阐述课文的中心思想。学生在相互的思想交流中,思维得到发散,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共同保护世界生态环境。

四、讨论与辩论,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讨论则是双方基于自己所拥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不断检验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经过自我批判去强化论点正确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度。鉴于此,教师在课堂程序设计时,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具有争论性的论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辨析、讨论与争论,尽情、大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谈论与辩论组织中,教师可把学生分为两组,自己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辩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唇枪舌剑中,两组成员相互影响,一触即发出各种灵感。

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关于周朴园怀念鲁侍萍这一说法,学生的观点不同,主要分为虚伪、真实两种观点,双方积极地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讨论与辩论中,意识到了人的复杂性及两面性特征,感受到了文章中人物心理和人物鲜活性、立体感等特征,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解放思想,不被现有的言论禁锢,不盲目地听信权威,不轻易做出妥协,苟同他人的意见与认知,提升思维的批判性。辩论则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要求学生在强化某一种新说法、新观点时需详细论述理论依据,做到真正的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审视,辩论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与知识、观点与观点的交锋,在思维上进行强烈碰撞,可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進一步强化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设计辩论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尽量做到标新立异,努力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这一种思维品质恰好是创新学生思维不可或缺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毋庸置疑,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改进的空间,但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明晰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打造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郝小英,刘忠伟.创新思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20(13):83-84.

[2]唐永红.中职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32-34.

[3]李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C].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2020.

[4]杨亮.基于教育信息化2.0战略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高等教育,2020(46):65.

猜你喜欢

辩论中职思维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同影子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