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对语文教师必备素养的思考

2021-04-18耿良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文本

耿良富

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学中要凸显出国家意志,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责无旁贷的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语文教育改革创新一系列实践探索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尚师德、理念领先,学识渊博、方法新颖、综合素养强的语文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教育对语文教师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呢?

一、政治站位要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汉语将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著名学者杨绛先生说:“我十分爱我们的文字,几千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1]语文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语文强则国家强。汉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之灵魂,国之精粹,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纽带,是民族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支撑。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明确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求,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教师标准和做好学生四个方面的引路人要求锤炼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尤为重大,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生命之中,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培育好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政治敏锐性要强,政治视野要广,政治站位要高,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师德素养,为人师表,肩负和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育理念要新

理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领悟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必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长远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特点和风格的成长路径。现在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叠加而来,高中新教材已在部分改革试点省份实施,这对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有的高中教师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同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高中语文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师确定专业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体现的新理念,悟深悟透,用教育新理念指导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原来不少教师不注重学习课程标准,缺乏新理念的指导,拿着教材就教,穿新鞋走老路,凭经验,年年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专业成长缓慢。现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教师必须抢占先机,扎实学习研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用新理念、新教法和新学法反思过去的教学,摒弃经验主义,敢于改革创新。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2]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必须坚守今天的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这一核心教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各课型和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全面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目标,将专业成长目标落实到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为新课标、新教材理念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素养要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了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2020年修订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突出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新目标。新教材选文贯通古今中外经典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涉猎多领域,通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方式,通过18个学习任务群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且随着信息化发展,社会已全面进入全媒体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快速淘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的拥有者和权威者,教师会时时面临学生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的精度与广度,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广泛涉猎,博闻强识,既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又要学习语文专业知识,还要研究与教材相关的跨学科知识,时时关注信息社会产生的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领人。

四、教学方式要活

新教材明确规定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教材通过18个学习任务群来夯实。这种课程设计,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尤为突出,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夯实教学基本功,追求教学艺术,注重教学设计的精巧和教学情景的感染,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以学定教,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学价值解读文本,以生成检验课堂效果。深研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取向,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点拨式、探究式等方式组织教学,始终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如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内化,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融入骨髓,根植于心,嵌入基因,守望传承。以教材为课堂教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开展系列语文活动,教材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研学旅行活动,语文社团活动等,师生一起构建教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共同体,形成全程语文学习活动,把学校的一切活动融入语文学习之中,在活动中育人。

五、教学解读要准

新理念,新教材落实,教师是具体执行者,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关键作用。教材是文本、作者、编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会产生纷繁芜杂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求,依据课标、教材编者的意图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而教师在使用教材文本时,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解读文本,一种肤浅解读文本。过度解读文本往往将文学解读和个性解读融合,漫无边际的讲解,看似内容丰富,实则偏离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有的把握不好甚至向学生传递出负能量,如愚公破坏环境,朱自清的父亲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武松打虎违反珍稀动物保护法等;肤浅的解读文本往往是按教材教参或现成教案照搬照用,用現成答案生硬地解析教学问题。这样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个性阅读感受得不到分享,教学难有实效。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利用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力,提升思维能力,培育审美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文本选入教材,教材编者就对其教学价值进行了一定筛选,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体系,单元主题内容和要求,课文中预习问题、注释、旁批、练习等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教学价值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可围绕确定的教学价值进行选择性运用。所以文本解读的是否得当,要由文本的教学价值来决定。文本的教学价值有知识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师必须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综合考量,关注教学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才能做到教学育人。

总之,语文教育直接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素养,才能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从小就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培养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绛.我们为什么不出国[J].青年教师,200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文本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