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古籍探析隔附子灸*

2021-04-17钟小文

河南中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饼灸痈疽灸法

钟小文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31

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属于灸法中的间接灸。该法所选用的衬隔物多为生姜、大蒜、附子等辛温药物,能够加强温通经络的功效,又不会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隔附子灸是隔物灸中较常用的一种,有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本研究基于唐代至清代的中医文献,通过梳理分析隔附子灸在古代的治疗概况,进而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与借鉴。

1 隔附子饼灸古籍文献

1.1 唐宋时期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将艾灸、针刺和汤药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可见,其非常重视灸法的应用。隔附子饼灸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1],该书第二十二卷痈疽篇中记载:“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贴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以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之热气彻内即瘥。此法极妙。”其首先提出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痈疽类外科疾病,《千金翼方》说:“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唐代王焘著有《外台秘要》[2]一书,其非常推崇灸法,认为“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有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并指出“诸疗之要,火艾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该书第二十二卷记载:“崔氏疗耳风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上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瘥。”即通过隔附子灸可以有效治疗因风邪侵袭导滞耳聋头痛之证。关于耳风聋的成因及症状,《诸病源候论》[3]做了如下解释:“足少阴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

宋代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4]堪称是集古代灸疗处方最多的专著之一,对中医灸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该书第七卷瘿瘤篇记载:“治脑瘘诸节诸痈肿牢坚治之方: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附子欲干,辄更唾湿之,常令附子热彻。附子欲干,辄更气入肿中,无不愈。”说明采用隔附子灸可以有效治疗因风邪侵袭导致的耳聋头痛之证。

1.2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5]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著,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朱丹溪临床治疗经验,在该书漏疮篇记载:“漏疮,先须服补药生气血,用参、术、芪、芎、归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饼子如钱厚,以艾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热,不可使痛。干则易之,则再研如末,作饼再灸。如困则止,来日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补剂作膏贴之,尤妙。”提出对于漏疮这种病程较久的病证,通过内服汤药结合外用隔附子灸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1.3 明清时期明代医家薛己擅长外科,善于运用温补法和托法治疗外科病证,其认为“凡疮大痛,或不痛麻木,灸最良。”主张配合灸法治疗肿疡硬痛明显,日久不作脓者。《外科发挥·臀痈》[6]记载,附子饼可以治溃疡气血虚不能收敛,或风邪袭之,以致气血不能运于疮所,不能收敛。用炮附子去皮、研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处,将艾炷置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如饼干,再用唾津和作,以疮口活润为度。并记载隔附子灸结合汤药内服治疗附骨疽的案例:“一妇人患附骨疽,久而不敛,致腿细软,脉来迟缓,即以十全大补汤加牛膝、杜仲,及附子饼灸之,两月余而愈。”

《医宗金鉴》[7]是清代太医院编纂的一部医学教科书,虽然不是针灸学专著,但书中运用灸法治疗外科病证有独到的认识和运用,《外科心法要诀》载有痈疽灸法歌:“痈疽初期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法以湿纸复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饼,豆豉蛴螬各用之。”其提出痈疽初期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具体方法为生川附子为末,黄酒合作饼如三钱厚,安疮上以艾壮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疼痛。如饼干,再易饼灸之,务以疮口红活为度。用隔附子灸治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风寒袭之,以致气血不能运行者,实有奇验。

此外,清代医家汪机所著《外科理例》[8]记载:“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如困则止。来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为效。”赵学敏所著《串雅全书·灸法门》[9]记载:“附子灸用于治疗痈疽久漏,疮口冷,脓水不绝,内无恶肉。以大附子水浸透,切大片,厚三分,安疮口,艾隔灸。数日一灸,至五六七次,服内托药,自然长满,为末作饵用亦甚可。”

2 隔附子饼灸所治病证

纵观中医古籍所载,隔附子饼灸治疗的病证多为中医外科病证,如痈疽、漏疮、溃疡、脑瘘、疮、疖等,尤多用于痈疽。关于痈疽的病因病机,《灵枢·痈疽》[10]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灵枢·玉版》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黄帝内经》所述痈疽病是泛指一切疮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肉败而成;也有因为喜怒失常,饮食不节,导致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而成。其基本病机为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

为什么古代医家会选择灸法治疗痈疽这一类的病证呢?《名医别录》认为,艾叶可以“主灸百病”,《本草纲目》认为,艾叶可以“温中,逐冷,除湿”。灸火属阳,其性条畅开达,一方面引热外出,散结消肿,通透疮窍,使内毒由内发外,另一方面借火热温通行散之功,行气消瘀散结,使毒热随气血而散。故疡科医家在治疗痈疽之类病证时,多将灸法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如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11]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胜于用药。”“凡灸法,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说明不论痈疽是否破溃都可以采用灸法治疗。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12]说:“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还提到“痈疽发背怎生医,不论阴阳先灸之。”清代祁坤在《外科大成》[13]曰:“凡肿疡初起,用此灸之,一不开大,二不内坏,三易收口,诚疡科之首法也。”由此可见,疡科医家对灸法的重视程度。

3 隔附子饼灸的操作方法

3.1 附子的选用从上述古医籍文献来看,有的用附子片,以水或醋浸透后施灸;有的用附子粉,以唾液或黄酒做成附子饼施灸。关于附子的功效,《神农本草经》[14]曰:“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本草正义》[15]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因此,对于痈疮疖肿,尤其是病程较长,形成溃口不收敛,耗伤气血之时,用附子尤为适宜。现代药理学也证明,附子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能防治溃疡感染以及皮肤破溃带来的疼痛[16]。

3.2 赋型剂的选用在古医籍文献中,多用唾液浸透附子或唾液混合附子粉成附子饼而施灸。在用水并不困难的情况下,古人为什么会用唾液呢?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生长,而其含有的其他抗菌因子,如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还能够阻止细菌附着。唾液中的激素和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加速蛋白质合成,促进伤口愈合,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17]。现在临床上使用隔附子饼灸治疗疾病时一般选择黄酒或姜汁做为赋型剂。研究证实,黄酒能够使药物中的生物碱等有效药物成分溶出,增强药物疗效,还能溶解药材中的树脂等成分,从而增加药物黏性[18]。还有研究表明,黄酒中含有一些天然的芳香物、醣化物、氨基酸等,对皮肤角质层可以起到柔和、软化的作用,有较强的透皮促进作用;生姜汁能促进血流量增加,也具有较强的透皮吸收作用[19-20]。

3.3 艾灸的部位古医籍文献中,隔附子灸施灸的部位均是病变所在部位,具有治疗作用直接的特点,有利于药力的渗透。而现在临床上运用隔附子灸多选取相应的腧穴,按穴施灸。有学者进行相关统计,运用隔附子灸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关元穴使用频次最高,其余依次为肾俞、足三里、神阙、命门、气海等[21]。

3.4 艾灸的剂量从古医籍文献来看,隔附子灸治疗痈疽的强度,医家大多以痛痒为标准,强调灸之有度。宋代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云:“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则其毒随火而散。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载:“初灸不痛,以知痛庠为止。”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载:“凡疮初起……随疮势之大小,灸艾壮之多少……初灸觉痛,以不痛似痒为止;初灸不痛,以知痛痒为住……此为火气方得入里,知痛深处方是好肉。”清代《医宗金鉴》也认为应该“不痛灸至痛方止”,可见,在灸治痈疽过程中,知痛痒的重要性。当然,痛痒并不是艾灸治疗痈疽的唯一标准,也有以壮数为度,《太平圣惠方》曰:“认是疽疮,便宜灸之一二百壮。”清代祁坤所著《外科大成》云:“凡痈疽、流注、鹤膝风等,每日灸二三十壮。顽疽、阴疮、痼发等,艾数必多。”

3.5 艾灸的时机关于痈疽等证何时采用艾灸,宋代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痈疽灸法》[22]说:“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宋代医家陈自明在《外科精要》曰:“凡痈疽初作,不论肿赤阔狭……以艾炷,不论状数,灸之为多为妙。”明代陈实功十分重视灸法,其在《外科正宗》说:“凡疮初起,惟除项之以上,余皆并用艾火,随疮势之大小,灸艾壮之多少。”清代祁坤在《外科大成》曰:“凡肿疡初起,用此灸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提出:“痈疽初期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由此可见,众多疡科医家都认为对于痈疽初起,宜早行艾灸治疗。

4 小结

隔附子灸作为常用的隔物灸之一,在古代主要应用于外科,对于痈疽、疖肿、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病证疗效较好,现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病证,尤其适宜于辨证属阳虚的病证。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属于有毒中药,如果诊室通风条件不佳,施灸时间过长,医患吸入烟气过多的话,可能会造成头昏、鼻痒、咽痛、胸闷、腹痛、四肢麻木、全身乏力等类似乌头碱中毒症状。一般停灸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乃至消失,如症状不能自行缓解,须及时对症处理。

猜你喜欢

饼灸痈疽灸法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肠道菌群的影响
隔药饼灸临床应用研究※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ects of herbal cake-partitioned moxibustio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中医外科痈疽之探究
隔药饼灸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血清IgG、IgA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