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经典试题扩展问题设计
——以全国卷为例

2021-04-16重庆李兴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里海结实长白山

重庆 周 飚 李兴科

地理二轮复习应当是对一轮复习过程中的大范围、全知识、建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经典试题或高考真题,进一步梳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关键能力,构建不同尺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其中“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依然强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完成和实现的,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地理情境,培养考生获取和解读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考生相关地理问题解读能力,不断激发考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高考试题一般是基于某个地理情境来创设相关的题组。因此通过对高考题组解读,扩大相关问题设置,将复杂问题尽量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把这些问题形成基础化、系列化、明确化、逻辑化的问题链。

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经典试题,扩展问题设计,主要可以基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尺度大小等角度,进行系列化、多样化、逻辑性的问题链设计,向深度学习进军,提升课堂复习效益。

下面以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为例,来说明二轮复习过程中如何进行问题扩展的链条式设计,提升课堂复习效益。

一、必备知识问题设计

必备知识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地理学科基本概念的记忆和判断。另外还需要学习试题中出现的新概念,运用新概念解决相关地理问题,能够解读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面对新的地理情境,解释相关的地理事象。

一般情况下,问题设计主要考虑基本概念的内涵及主要影响因素。还要考虑基本原理,主要涉及原理的内容、原理运用的基本条件、原理主要构成要素、原理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影响。下面以例1来说明如何扩大问题设计。

【例1】(2020年全国卷Ⅰ,9~11题)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参考答案】9.A 10.C 11.D

【问题设计】

本组试题主要考查地理概念有林线,生长季,岳桦结实线。主要地理原理有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的关系,气候变暖对林线分布的影响。

根据这组高考试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林线的定义是什么?

(2)影响林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3)长白山林线与岳桦结实线的关系是什么?

(4)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的关系是什么?

(5)气候变暖对林线分布的影响是什么?

(6)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近三十年来,说明岳桦结实线到长白山林线之间的增加的距离是多少,最可能生长的岳桦的树龄状况是什么?

(7)气候变暖,但长白山林线趋于稳定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问题设计思路】阅读材料和试题→获取试题关键信息→回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联系试题考查问题→列出需要解决问题链→解析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参考解析】

第(1)问,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大多数情况下一般指的是山地林线,即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第(2)问,影响林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有温度、湿度、风、土壤、地形和人为因素,其中温度因素主要考虑这个地区的纬度、海拔、坡向、洋流、风和树冠等。

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长白山林线就是岳桦林分布上限,岳桦结实线就是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而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所以岳桦结实线是低于长白山林线的。

第(4)问,生长季变长,岳桦结实线就会上升;生长季变短,岳桦结实线就会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

第(5)问,气候变暖,长白山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

第(6)问,岳桦结实线是稳定的,也就是种子传播的距离是有限的;而长白山的林线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那么这一部分岳桦也只能是岳桦种子传播的相对高度区域,所以说岳桦结实线到长白山林线之间增加的距离也就是70~80米。但近年长白山的林线趋于稳定,说明岳桦种子无法再向高海拔地区传播,而林线附近生长的只能是幼树。

第(7)问,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所以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

二、核心素养问题设计

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可以通过地理试题对考生进行测试。因此其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占的比重是最高的一部分。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运用典型题设计相关的地理问题,将区域认知方法,综合思维培养过程结合起来,提升要素思维、时空思维、逻辑思维、地方思维的能力,通过不同尺度认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助力考生高考备考,提升课堂复习效益。下面以例2来说明扩大问题设计。

【例2】(2019年全国卷Ⅰ,37题)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1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1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问题设计】

本组试题主要涉及的区域是里海、黑海和地中海,以前都属于古地中海。重点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地理特征,涉及地壳(板块)运动对里海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整体性角度主要从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角度阐释;分析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以及板块运动对地中海和里海的影响。

本组试题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里海的区域位置在哪里?

(2)根据里海位置特点,说出气候特点是什么?

(3)影响湖泊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有哪些?

(5)山脉对于里海形成的影响,从地貌、水文和气候角度阐述。

(6)淡水湖向咸水湖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其变化过程是什么?

(7)板块运动对于区域内海洋面积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设计思路】阅读材料和试题→获取试题关键信息→区域特征→联系试题分析考查地理事象→梳理涉及的基本原理→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链→解析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参考解析】

第(1)问,据图判断可知,里海位于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的结合部。

第(2)问,里海西侧的高大山脉大高加索山阻挡了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在40°N附近,蒸发量较大;受海洋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

第(3)问,影响湖泊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地壳运动,地形,湖泊补给,蒸发量,人类活动等。

第(4)问,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河流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第(5)问,从地貌看,由于大高加索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由于大高加索山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较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西侧注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加之气候变得干旱,其他河流水量注入也会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会变小。

第(6)问,淡水湖向咸水湖变化的关键是盐度增加,湖泊水水量不变或减少。淡水湖一般是有水进,也有水出,水里面含的盐,也会随之流出。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一般湖泊变成了内流湖,主要补给来源于河流,河流带来的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气候变得干旱,蒸发加剧,湖泊水量不变或者减少,就会让湖泊的含盐量升高。

第(7)问,如果板块与板块之间以挤压运动为主,界于之间的海洋面积缩小,最终变成陆地,如里海。如果板块与板块之间以扩张运动为主,界于之间的海洋面积扩张,如大西洋。

三、尺度认知问题设计

尺度认知问题一直是地理学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地理学科特色之一。在不同尺度下考查考生对地理问题的解读能力。平时课堂教学比较关注大尺度范围的通识性问题,而在高考时,将地理情境放在小尺度空间讨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理事象,着力于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因此二轮复习过程中注重尺度问题的研究,提升考生对于不同区域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例3】(2019年全国卷Ⅱ,36题)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图2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图2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问题设计】

本组题主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角度考查。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与云贵高原结合部。因此要考虑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地理特征。由于宾川县属于小尺度范围,通过小尺度区域图,判断该地特殊的气候特点,以及利于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发展的气候特征,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1)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2)我国的土地资源特点是什么,山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3)描述山区干热风形成的过程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4)分析宾川县利于水果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哪些。

(5)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问题设计思路】阅读材料和试题→获取试题关键信息→明确区域大小尺度范围的关系→联系试题分析考查问题→梳理涉及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链→解析问题寻求答案

【问题参考解析】

第(1)问,山河相间,南北纵列。

第(2)问,土地资源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第(3)问,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

第(4)问,宾川县纬度在26°N左右(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纬度低、全年气温高,生长期长,热量条件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生长;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干热,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有机质积累,水果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

第(5)问,主要从政策、品牌、宣传、旅游、基础设施等角度阐述。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问题链的设计,可以看出有利于考生将基本原理和规律与高考试题的问题有效结合起来,找到高考试题与一般性问题的结合题,便于考生从高考试题中找出考查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利于培养考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里海结实长白山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这才是搁置争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里海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吗?(答读者问)
找出结实的绳子
结实的纸筒
“互联网+”下的长白山休闲旅游
汤姆开锁记
里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