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创新构建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

2021-04-15靳梅媚刘琼赵丹闫亚南刘志新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医养大赛岗位

靳梅媚 刘琼 赵丹 闫亚南 刘志新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73-04

一、成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结合“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发展要求,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解决国家对大健康产业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北京的职业院校培养大健康产业的人才数量有限,康护医养专业领域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这对高职院校的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率先设计了《融合创新构建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并经过历时5年的实践和推广,得到社会及企业的认可,成果显著。

为顺应国家及北京地区的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建设体系,按照“服务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基础人文相通、教学资源共享”的组群逻辑,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和激发内部发展活力而设计,在学院重点和市级一流的基础上,向国家一流和世界一流高职专业迈进。

二、成果内涵

2015年,结合高职院打造校级一流、市级一流、国家一流、世界一流专业的精神,我校以“康护医养”为群组,首创构建了高职院校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以“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内涵为导向,经过近5年的培育发展实施,校校联合,校企融合的验证,2019年康护医养专业群获批为北京市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为优质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国家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我校从2011年以来相继开办社区康复、护理、涉外护理和社会工作(医务社工)专业,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康护医养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围绕着区域功能定位,坚持以服务健康需求、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建设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成为紧贴国家大健康行业发展、支撑相关产业快速转型发展、校企深度融合,并具有本土特色的骨干专业群。

(一)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性地由单专业型转成产业协同型以产业、专业、区域、结构等为主线构建专业群,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二)康护医养专业群岗课对接,创新“五多”教学成果

1.多岗位人才培养,首创康护医养专业群多元化岗位人才培养体系。

2.多专业共享课程的研发,打造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

3.多环节课堂改革,打造有用、有趣、有效课堂,形成性学业评价,优化教学评价。

4.多方位加大教学投入,打造国际一流实训室。

5.多项融合,引进多名大健康产业的行家能手,打造一流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赢师资团队。

(三)康护医养专业群建立四进通道,培养大健康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1.岗位进课堂(学生实训课程按照真实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成立健康社,工作室打造第二课堂,点燃学生学习活力,营造全体学生“比、学、赶、超”技能的良好氛围。

2.教学进企业(与北京市60余家企业建立教学基地)。打造“教、学、研、训、创、赛”于一体的北京市一流校内外康护医养综合实训基地

3.大赛进校园(承办各类大赛,聘请医院、行业、企业的專家作为大赛评委)聘请各行业专家进校园指导竞赛,技术评判专家,全面提升选手参赛能力。

4.专家进校园。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特聘专家进校园,共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培育双师素质教师。

(四)以“岗课赛证” 四位一体来开展内涵式建设和专业发展

“岗”——坚持面向实践、强化岗位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专多能实现人生价值;

“课”——通过基础课共享、专业课互选搭建专业群共享课,形成专业核心课中的多门共享课程;

“赛”——“两赛”体制建设,学生技能大赛,本着“普高有高考、职校有竞赛”的原则,坚持参赛制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争当教学能手为气息,提高教学能力,已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效果;

“证”——注重专业证书和“1+X”证书的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型人才。

1.专业群以岗位群为载体,实现工作岗位融通

(1)以岗位能力人才培养为目标,为学生多岗位就业提供途径

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专业群职业岗位素养、岗位知识,岗位技术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融通的岗位群,重点突出学生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2)“岗课对接”,深化产教研融合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按照“需求互补、优势共享、资源共用、要素互融、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岗课对接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群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理念,深入构建并展开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实习就业等方面合作,培育了校企双元“模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校企育人无缝衔接,学习就业无缝衔接,强化了产教研融合深度。

(3)培育团队建设、师资融合,培养双师型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

构建了专业群(岗位群)为载体的教师发展中心体系建设,强化团队师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三教改革,培育了复合型专业教师团队,已经将团队建设成了成员稳定、结构合理、社会认可度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且爱岗敬业的多技能、专业化教学团队和教学能手,名师和大师。专业群中社区康复和护理团队为北京市创新团队,已经打造了市级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骨干教师2名。

2.专业群建设以共享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1)专业群以共享课为主体,进行专业群课程建设

专业群的建设遵循康护医养为规律,搭建以护理(含涉外方向)专业为核心,辐射社区康复专业协同发展,跨界整合社会工作专业,创新构建了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实施了课堂革命,整合了《老年护理》《健康管理》《社会工作》《传统中医技术》《健康与社会照护技术》《康复技术》等课程,搭建群共享课程,并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专业课内容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教师授课团队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一专多能的康护医养专业人才。

(2)德为本、寓德于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锤炼岗位能力,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

将立德树人思想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专业群人才的培养中坚持工学结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利用护士节,医师节,社会服务、奉献自我,开展健康讲座、康复训练、养老知识培训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品质,提升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真正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在实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抗疫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将课堂思政植入教学的全过程,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建立了学生实习管理双轨制的特色管理机制,实现个性化管理和指导,双管齐下,保障学生实习任务顺利完成。

(3)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引入标准化病人,打造具有高仿真模拟课程的国际一流实训室

根据职业教育改革新理念,按照系统性、真实性、先进性、辐射性与开放性原则,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实训课程,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了具有护理技能(老年)、急救、健康管理、康复技术康体中心、心理评定等几十余个全仿真康护医养专业群实训室,具备实时录播、交互信息化和高级模拟人等多样化教学器材和功能。将实训室的功能进行实用性功能划分,围绕具体任务内容进行模块化使用和整合性的建设,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了校内健康检测中心,名师技能工作室,提升了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服务于专业教学与科研。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已打造成了整合型、适用型的康护医养人才培养孵化基地及健康管理与治疗服务基地。

(4)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通过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线上教学,基于信息化实操平台(全仿真高级模拟人系统)的线下教学和多元化过程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①教师评价:在评价中“因材施评”,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②学生评价:通过毕业生回访,在校生座谈,了解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实用性。③用人单位评价:通过走访用人单位,监督并评价教学质量。④标准化病人(SP)评价:运用标准化病人,对师生的操作是否符合行业标准进行记录,可以更加客观地进行评价,以此调整教学策略。⑤行业专家评价:通过面谈、网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与行业专家面对面,更加贴近岗位要求。

3.专业群以“赛教融通”为纽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專业群的建设中构建了“两赛齐抓”的理念,以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为主要抓手,将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共同培育。重构了“赛教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系统衔接,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等,以大赛为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练、以赛促进。

(1)以技能大赛为纽带,创新性建立校院行企协同共育人才模式。大赛进校园,聘请医院、行业、企业的专家作为大赛技术指导。大赛成果普及全体学生和所有技能教育教学之中,让大赛在促进优质技能人才培养上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

(2)以技能大赛为火种,点燃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激情,学生技能大赛构建合理的选拔机制,运用系统思考的管理思想,整体规划,将学生大赛和实训考核相融合,以大赛为依托,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校内初赛—复赛—决赛—市赛选拔赛层层推进,由全体到拔尖。

(3)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激发了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热情。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赛植入每堂课和每门课,构建了将大赛标准引入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框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育了“赛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4)以技能大赛为引领,专业群协同发展。大赛是对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升的重要手段。项目实施以来专业群的师生大赛成绩凸显,特别是2019年护理学生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实现了北京高职院校护理赛项零的突破。在全国及北京市的多个赛项中屡获佳绩,提升推进了康护医养专业群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打造培养了一批技能能手、塑造了多名教学骨干和创新团队。

4.专业群以专业证书和以“1+X” 证书为契机,师生共同培育

构建了专业群的专业证书和“1+X” 证书通道。按照行业标准,课程设计涵盖行业基本工作任务。以基本技术体系构成为主线,以临床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课程设计以加强实践性教学,贴近岗位、学生和社会,促使教学开放性、实践操作性、职业针对性,在课程改革引领下,我院2018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100%,2016年以来学生的保健按摩师通过率100%,小儿推拿师100%,养老护理员通过率100%。

专业群师资培训建设围绕整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引进名师进课堂,送教师进企业,提升了教师的临床思维和职业理念,将临床上、工作中最新技术、新规范、典型案例引进课堂。 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学能手和名师,塑造出技术高超的名师级康复师、护师和社会工作者。为京津冀地区大健康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三、校外应用与推广

(一)就业质量高,招生就业稳步提升

在我康护医养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应用系列成果,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5届毕业生2000人,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4%以上,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为地区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通过大赛成绩的影响力、媒体报道、校校交流,该成果已在全国多所院校的应用推广,已有多所院校来我校学习和考察,已经借鉴和运用部分教学、教改经验。

(二)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发挥专业群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9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专业中的护理和社区康复两个专业被认定为骨干专业。

(三)获得社会和企业认可

得到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泰康人寿养护理中心等多家企业一致好评。多名毕业生、实习生在工作岗位中受到患者的肯定,收到表扬信和锦旗。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康护医养类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满意度高。高质量的就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报考人数逐年递增,招生规模连续居全市前列。

(四)借力打造专业群

创新“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新平台,具有适用性广、可操作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突出优点。因此,本成果已经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首钢工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护理、社区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中实施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21.4.12-4.13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3]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103号

猜你喜欢

医养大赛岗位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医养当兴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