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2021-04-15王红张俊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

王红 张俊明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本文从分析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日常学习的可行性出发,重点探讨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后作业中的应用,以及学生使用中存在的误区,以期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其他科目有所助益。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生  課后作业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思维导图在艺考生历史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H-193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51-03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日常学习的可行性

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1];是“思考工具、联想工具、记忆和创造力工具”[2]。

(一)应用思维导图契合时代发展需要

今天的高中生是图像世界中与图像文化相伴成长的“图像一代”。他们对图像有着特殊的喜爱、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合学科特点和“图像一代”的教学方法。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是不错的选择。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图标配合精要的关键词,绘制在流畅的曲线上,这样的图像无疑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国发明家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曾说过“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教他们,而应当教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方式”[3]。思维导图无疑能胜任这样的职责。因为其发明者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挖掘了大脑无限潜力的革命性方法,它不仅是一个帮助人们记忆的视觉工具,而且还是一个动态的、有效的复习工具,时间管理器和记忆激发器”[4]。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学习有理论依据

人脑是思维和意识的器官,支配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人脑分左右两半球,胼胝体是连接两半球的联络纤维。乍看大脑两半球很相似,但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差异。如左脑主要负责词汇、写作、数学等,顺序性、逻辑性是其特点,被称为理性脑或语言文字脑;右脑擅长处理与图像、声音、节奏、韵律、空间等有关的信息,其特点是形象性、直观性,被称为感性脑或视觉图像脑。大脑工作时左右半球是相互交流、协调配合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方式。与大脑神经细胞结构类似,创作好的思维导图就是一张焦点集中、枝干分明、发散性的网状结构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5]。它包含了三个重要信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吸收信息并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是依托于一定的学习情境,在同其他个体对话交流过程中完成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社会活动;加工建构知识的过程受到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而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有意义加工建构的过程。如怎么抓住纷繁复杂历史事件中的内在联系、如何筛选关键词建立完整的知识地图……都是学生要思考的。所以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充分主动建构。

(三)应用思维导图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历史教育的重点

高中生身心发展迅速、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浓、能力强。思维导图这种由流动线条与多彩图像组成的可视化笔记无疑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而简单易学的绘制方法则会让许多学生愿意去尝试。

“历史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6],历史思维能力是该学科的核心能力。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学生启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全脑思维,这些能力要求与高中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较为显著”[7]的心理特征、与历史教育的重点是相匹配的。

(四)思维导图绘制易于上手

思维导图有手绘和机绘两种。手绘不受条件限制,方便实用;机绘受场地和应用软件的限制,但作品比较规范工整且便于修改。

手绘工具只需白纸(A4纸)、彩笔(单色笔也行)、你的大脑。手绘程序简单,易于掌握。步骤如下:

(1)确定中心主题。将白纸横放,在纸张中心的九分之一处绘制主题(文字、图像均可),力求做到形象直观、中心突出。

(2)确定主干大分支——以中心主题为根、向四周扩展枝干。据内容需要确定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大分支(一级分支),一般不超过7个。从一点钟位置开始,顺时针布局并确定一级分支的主题。

(3)细化分支填写关键词。围绕一级分支主题确定下一级分支(二级分支),同理确定三级分支……需要注意的是:主题、一级分支、二级分支等每一部分不是孤立的,每两级间用曲线连接,连接点不可断开。关键词写在分支曲线上,一线一词。关键词的提取是绘制思维导图的重点也是难点。

(4)添加色彩和图标完善导图。由于视觉对鲜艳的、图形化的东西较敏感,所以可采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美化导图、用形象化的图标来激发好奇心、引发联想、增强记忆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学生历史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及时巩固消化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所在。思维导图具有“焦点集中、主题明确,主干发散、层次分明,使用图标、图文并茂,整合内容、全景视野”的特点。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学生历史课后作业可以这样做——“画说思维导图”。

(1)学生根据教师课堂讲解和做题时的积累拓展绘制某一内容的思维导图

(2)教师面批作业。学生口述思维导图设计思路,教师结合导图和表述给予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

(3)学生修改完善导图,并利用导图复习巩固。

启发学生思维是如此设计作业的初衷。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涉及了快速阅读、收集加工信息、表达输出等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对提升其思维品质有极大促进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也是历史创新学习的重要手段”[8]。外显学生的所思所想是思维导图所拥有的最大优点。教师通过面批环节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发现其在思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起到及时诊断和反馈的效果。如提取的关键词是否是教学重点、对重难点的理解掌握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哪些问题是学生的共性问题……这些反馈信息亦可作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依据,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当然面批给教师增加了不小工作量,但是它真正落实了分层教学,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思维导图能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化的、便于理解与记忆的彩色的图形,让知识学习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可视化”[9]。 如图所示:

使用思维导图做作业、记笔记,可实现通过大小分支、关键词、图标、颜色等要素把知识点间关系梳理清楚。尽管思维导图文字少,但主题突出、枝干清晰、关键词言简意赅,所以非常便于学生短时间内把握核心要点,而小图标、色彩的添加又能刺激大脑、成为记忆抓手,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效果。

但是绘制好思维导图作品并不意味着就能牢靠掌握这一内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生仍应及时复习来加深记忆。因此教师要建议学生按遗忘曲线的节点按时复习,既可对照思维导图给其他同学讲解;也可将学习内容复盘,再画一张思维导图作品,完成后与之前作品比对、查缺补漏。

三、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存在的误区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不是出力不讨好,而是事半功倍的。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教师需向学生澄清。

(一)盲目套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很多学生对思维导图感兴趣、愿意画,认为画思维导图简单——就是把词写在线条上,或者在绘制时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一次性绘制成功。但由于其把握不准关键词、理不顺内容的逻辑关系、忽视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常常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观赏性强而实用性弱。

(二)机械运用——关注“标准答案”

多年参加考试的经历使得许多学生比较关注标准答案,作业做答中往往是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敢大胆思考。事实上“思维导图应该是一种帮助大家超越‘自我思维极限’的‘用脑方法’……思维导图没有‘标准答案’可言”[10]。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个体大脑思考过程外显化、图像化的过程,绘制好的作品是大脑发散性思维及其自然表达的结果,千人千图。

(三)随意滥用——认为思维导图是万能的

批阅作业时笔者发现一些学生机械地按照课题、目录、大小标题绘制出所谓的思维导图,而对于具体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却不清楚。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解题能力和成绩的提升毫无意义;此外不少同学认为只要画了思维导图就万事大吉、历史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他们既没有利用思维导图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记忆规律去及时安排复习,又不与他人交流研究补充思维导图完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只是直观动态呈现个体思考问题过程的一种可视化工具,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大脑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思考,它本身并不能代替人的思考。缺乏大脑主动认真地思考,而将思维导图看作是万能的、以为画了思维导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四)片面使用——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思维导图对于学习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张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作品最终的结果呈现,相反更多的应是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思路的梳理、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运用。就像日本作家矢岛美由希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前言中所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快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思维导图关注的不光是结果,更是绘制过程。

(五)围观不用——只看热闹从不实践

“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7],但教学中笔者却发现个别学生对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有一定兴趣,喜欢看别人画的思维导图,自己却从不主动尝试使用。他们不明白:自己动手绘制与看别人绘制的作品完全是两回事。

四、小结

思维导图实际上就是大脑发散性思维及其自然表达的可视化呈现,是大脑的思维训练体操,是灵感之花、智慧之果。学生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日常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思维水平,增强记忆效果,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学习内容。鉴于学生使用中存在的误区,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使其正确认识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不夸大、不轻视、不瞎绘、不滥绘。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启动大脑[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114.

[2][英]东尼·博赞等.记忆导图[M].世界记忆运动理事会编委会译,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101

[3]刘艳.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0

[4][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全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86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9

[6]金相成.歷史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36-37

[7]李忠康主编.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8]沈志伟.初中历史教学思维导图的整合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4:83

[9]王艳红.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2019(6)上半月:26

[10][日本]矢岛美由希著.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M].程雨枫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