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阶段“四史”教育的实施路径初探

2021-04-15谭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高中阶段四史实施路径

谭波

【摘要】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为筑牢守好教育的红色阵地,加强高中学生的“四史”知识教育必要且重要。就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而言,把课上主渠道教学与课外延展性教育有机结合,来拓宽“四史”教育路径具有实操性。深化学科课堂、开设国防课程、浚通寻访渠道、组织社会实践、打造头雁团队、借力网络平台,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育人责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阶段  四史教育  必要性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097-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坚守教育的红色阵地,培养忠诚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阶段加强对青少年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一、高中阶段加强“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应对世情国情巨变的现实需要。观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冷战思维日渐抬头,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时,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明显;看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暴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这些风险、挑战在时刻提醒我们,前进道路上仍有艰难险阻,未来尤须勇毅前行。在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新时代,青少年承载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汇聚教育优势,培养红色接班人,以便从容应对前所未有之变局。

其次,对高中学生群体现状的反思。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尚未定型且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高考依旧是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很多高中更注重在教研方面下大力气,往往不自觉地忽视对学生政治信仰和思想品格的把脉,致使高中教育产生了重教书轻育人的不平衡性。尤其在优质高中,理科倾向的学生群体更大,学科结构的先天缺欠容易加重未来人才流失的隐忧。因此拓宽高中阶段的“四史”教育路径,对学生进行红色情怀熏陶,助其涵养红色基因势在必行。

再次,国家层面的现行精神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这为“四史”的教育和各个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其站位高、价值大、实操性强,有助于以青少年时代为基点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筑牢战斗堡垒,培养红色传人。

二、高中阶段实施“四史”教育的路径探索

(1)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头雁团队。高中阶段实施“四史教育”必须与党的领导相结合,必须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由红色头雁引领,建设一支数量合适、结构优良,能够满足习总书记强调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六项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开展好“四史”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创建以校长、书记命名的党员名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发挥党员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同时作为“80后”“90后”导师,以坚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牢牢把握站稳意识形态的阵地。他们以宏观国际视野、纵深的历史思维和创新意识,从教学准备、内容呈现、方案选择等多方面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学校党组织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倡导“四有”好教师标准,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倾力打造一支德行高尚、学养深厚的师资团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忠诚爱国,实现全员育人。

(2)依托历史课堂,坚持跨学科融合。“四史”,概言之,即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反映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2],因此,高中学校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出发,把脉学科课堂。“四史”教育,不等于传统的历史知识讲述,它事实上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新版普通高中历史、政治、语文三科统编教材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充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因此精选史实,以史鉴今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學科,加强跨学科备课、教研对于更好地把握历史学科的教学思想意义尤为重要。

(3)拓宽育人渠道,形成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国家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彰显育人功能。学校经过长期探索,形成较成熟的课程体系,既有课堂主渠道为主的国家课程,又有课外的校本课程,如中学生党课、早读课程、国防课程、国学课程、升旗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社团课程、学生自治课程等。学生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朗读《习近平讲故事》等名著;利用社团活动展演革命历史剧;通过生涯规划课程了解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历程;学校成立学生党史宣讲团、学生广播站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管理职能作用,高年级宣讲团成员带头深入低年级各班进行党史故事宣讲,发挥了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展示榜样力量的同时,传播革命文化,宣传伟大建党精神,产生很好的共鸣。更好地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员、全方位、全课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4)开设国防课程,磨炼顽强意志。在“四史”中,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无论是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还是抗击灾害保护生民,在每一个紧要关头都涌现出无数为党、为国、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将士。我们也应该把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国防教育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爱党忠军的红色魂魄。学生初入高中校园,对未来充满新奇和期盼,这时应该恰到好处地给予他们严肃认真、顽强拼搏、阳光向上的精神指引。新生军训可以教导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磨练意志品质、练就强健体魄、铸就英雄情怀,做一名有责任敢担当的硬汉。此外,还可以适时开展国防史教育、革命歌曲联唱、军事知识问答、军事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的优秀品格,从而提升境界、涵养气概,忠诚爱国跟党走。

(5)浚通寻访渠道,感悟前辈品质。“记得是最大的尊重,行动是最好的传承。”每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创业史和奋斗发展史。红色记忆作为学校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比如开设“寻访型”党课就是很好的实践,即学校可以把教育阵地延伸,组织青年师生走出校园,走进老党员、老教师家中,近距离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创业奋斗史,感受他们身上不服输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感悟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坚守、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通过访前辈、寻故事,进而生成青年师生对老一辈同志艰苦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认同和传承。这样的寻访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说服力更强、感染力更强,是“四史”教育的有益延伸。

(6)组织社会实践,触摸历史脉动。定期组织一些实地参观活动可以增强“四史”教育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参观红色驿站、家乡史迹、文博展馆,倾听专家讲座、聆听红色基地讲解员解说,身临其境去了解乡土历史、城市变迁和家乡巨变。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学生从历史事实中真切地感受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优势,从而自觉实现对党和祖国的认同与热爱。

(7)借力信息技术,厚植家国情怀。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凭借互联网和大数据,借力校园多种平台对“四史”内容进行传播,比如师生携手录制微党课、创办微信公众号、设计宣传展板画廊、利用楼宇电视播放党史纪录片、校园广播站讲故事放红歌等等。这种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运用,可以全程、全员、全息、全效地推动“四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使之更为及时、生动、立体[3]。“四史”的普及,将利于学生在知史中爱党、在知史中爱国,成为“厚德博学之才、经济匡时之士”。

知史方能激志。高中阶段加强“四史”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授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看清历史本质,更有助于启迪学生心灵,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使其在心悦诚服的基础上坚定政治信仰。因此,探究对“四史”知识教育的常态化实施路径,不仅实操性强,而且更加持教育动能,让立德树人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3-06-25.

[2]靳诺.围绕立德树人 加强“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5)

[3]唐壮东.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N].广西日报,2021-01-04.

猜你喜欢

高中阶段四史实施路径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课堂若无经典,语文何以立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