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模式下高校招生工作应对策略

2021-04-15贾成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高校

【摘要】新高考对高校的招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考总分变化,学生层次感明显;报考科类变化,原录取排名参考科学性有待加强;录取批次调整,中低端学校招生紧迫感增加;志愿填报模式调整,考生的选择空间更大。面临新的形势,高校要从自身内涵建设、就业前景和生涯规划、招生宣传三个方面加强招生工作。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  高校  招生工作

【中圖分类号】G6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025-02

一、新高考改革对招生的影响

(一)高考总分发生变化,各阶段学生层次感明显加强

2021年江苏新高考改革方案后,语数外采用全国统一卷,分值150分每门,首选科目总分100分,以上都按原始分计入,总计550分。再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按等级赋分计入。新高考改革后总分750分。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符合第一阶段填报条件的考生分数段位排名,2021年历史等科目类每分均值人数353人,最高值达639人;物理等科目类每分均值人数614分,最高值达1076人,有32个同分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没有超过2000分的同分人数。根据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同分人数减少。历史等科目类比原文科的同分人数均值、每分同分人数值略低,不明显;但物理等科目类比原理科的同分人数均值、每分同分人数值大幅降低。新高考改革后,总分750分,考生分数的密集度大幅降低,考生之间的层次感通过分数可以尽显,考生分数的同质性被弱化。

(二)报考科类发生变化,原录取排名参考科学性有待加强

2021年考生报考科类由改革前的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4个科类,调整为普通类、体育类和艺术类3个科类,每个科类按考生的首选科目不同分为历史等科目类和物理等科目类。江苏08高考方案中,文科考生选考科目必须有历史,理科考生选考科目必须有物理,且满足各个学校规定的选考科目等级后,方可报考。而改革后,取消了文科理科,统称为普通类。科类的变化虽区别于之前方案,但各个学校在实施执行计划过程中,大体沿用传统文理科分法。譬如,双一流高校南京大学公布的15个双一流学科中,有3个学科在文科招生11个学科在理科招生。在《江苏招生考试2021招生计划专刊》中显示原文科招生的类别均为历史等科目类,原理科招生的类别均为物理等科目类。但历史等科目类、物理等科目类下各学校根据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又分为若干专业组,譬如南京师范大学在历史科目类中分为7个专业组,有专业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为历史+不限,也有专业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为历史+思想政治,每个专业组的要求不一致,导致了生源不一致,最终导致分数的差异。而这种分数的差异带来排位的变化和去年是不一致的。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候,原录取排名可以参考,科学性有待加强。

(三)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调整,中低端学校招生紧迫感增加

录取批次调整带来的显著变化是部分本科高校利用录取政策的红利将不复存在,“一些专业扛旗、部分专业搭顺风车”[1]现象将得到改变。原本不同批次招生的本科院校想要招录优质生源的首要办法是升格办学,譬如原本三院校升格为本二院校,原本二院校升格为本一院校,在批次招生的模式下,生源数量和质量是有保障的,新高考录取批次调整后优势不再存在。录取批次调整还给中低端本科院校带来巨大的生源压力。试点省份高水平大学因为有充足的生源,又可以对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的等级予以限制,可以确保生源质量不降低,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部分优势专业生源质量还有所上升。[2]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校无论批次怎么调整,影响较小;处于中低端高校生源竞争趋势激烈。顶端学校在学校底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优势得天独厚,中低端学校很难在某一个方面与之持平,更别提超越,起步较晚的本科院校如独立学院生源压力将更大。

(四)志愿填报模式调整,考生的选择空间更大

新高考改革的突出亮点在于以生为本,从学生主体出发,力求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增加学生的选择权[3]。江苏08高考方案中,考生填报志愿实行的是以高校为基本单元的模式,可以填报8个高校单元,每个基本单元可以填报6个专业和1个服从志愿。新高考方案实施后,考生可以填报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可填报6个专业和1个服从志愿。以上数字的对比,能清晰地反映出志愿填报模式改变带来填报的高校数量和填报的高校专业数量上的变化,这就给考生有了充足的选择机会和被录取的机会。志愿填报模式调整,还体现了考生选择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以往高考,考生以选择高校为目标;新高考改革后,考生需要以选择专业为目标,尽管高校的排位影响还占有一定的因素,但新政策导向点是与将来职业匹配的专业。考生关注点需要由“能不能上这个大学”转移到“能不能读这个专业”的认知上,要匹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就业意向。

二、新高考模式下高校招生应对策略

(一)核心点:积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高考模式下高校要想取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对其自身定位的精准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高校应该充分突显学校的办学背景与办学特色,专业实践的优越性与社会的对口性[4]。新高考改革后,高校招生不再以高校作为填报志愿的单元,以高校为单位的招生走向幕后,高校专业组和高校专业走向台前。改革之前高校招生更多的是宣传高校的突出优势,改革后高校招生宣传的重点是专业组和专业,高校的竞争模式演变成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不是高校怎么优秀或者有特色,而是高校中某专业组或专业有什么吸引考生的特色。新高考改革后,录取批次调整和专业组模式招生,倒逼高校必须加强符合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改革和影响,高校不仅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提升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更要从局部出发,革新专业,强化已有优势专业,拓展新专业,淘汰弱势专业。

(二)关注点:就业前景和生涯规划

招生工作是就业工作的前提,就业工作成效又影响招生工作。就业工作是一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是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的体现,就业工作不仅高校高度重视,更是每個考生及其家庭高度重视的方面。因此,专业组或专业的就业前景在招生宣传工作中,就成为考生特别的关注点。高校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回应考生迫切的关注点。一是加强招生—就业—培养三位一体机制,连贯培养,缺一不可。把考生作为一个整体,从入校、学习、就业形成个性化的定制培养方案,让考生明白经过高校阶段的学习,自己将会如何应对未来的社会。二是高校在回应过程中,不仅要公示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更要公布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更能吸引优质生源。三是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到选考科目中去。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的重要性突出,科目的选择不仅对将来报考专业组产生很大影响,更对未来就业产生隐形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优势,将生涯规划教育带进高中,带进课堂。政策执行部门可面向社会征集生涯规划指导专家,统一指导、实施,更利于回应考生发展的关注点。

(三)突破点:招生宣传

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对考生的影响至关重要。2017年浙江省首次改革,招生工作就面临弊端和问题[5]。面临新高考的模式,高校招生宣传应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高校招生宣传内容应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前高校招生宣传一般都会凝练自身特色和优势吸引考生,一般来说有学校介绍、特色优势、招生简章和计划、就业前景、名师名人等;招生宣传老师也基本上掌握了平行志愿的填报技巧。新高考改革下,招生宣传的内容还需要突出对专业组和专业的解读。尤其新方案政策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招生宣传老师必须将新高考方案、志愿填报方法等政策精读、内化、外显。

其次,高校招生宣传时间相对固定,一般来说在高考分数公布后,志愿填报前,这种集中宣传的方法虽有效,但在新高考形势下,不能满足考生和家长需求。高考填报志愿单元数由8至40,数量扩充5倍,考生和家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心仪的学校的专业组、分数段所对应学校的专业组做到全面了解;而且集中宣传期间,考生和家长将会面临招生咨询会中各个学校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所以,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的时间一定要前置。前置到高二选科时、高三心理调适讲座、优秀学子回母校等日常时间。

再次,宣传的方式要适应新的形势。

总之,新高考改革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很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自身建设,采取多样化的举措提升生源质量,是避不开的话题。本文更多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新高考模式下招生工作生源竞争行为公平性等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良君,申静.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2]王新凤.新高考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隐忧及应对[J].高教研究,2021(6).

[3]刘玉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20(1).

[4]刘志军,王宏伟.高校招生需要“精准选拔”[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99-103.

[5]王新凤,钟秉林.新高考公平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浙沪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4):38-46.

作者简介:

贾成俊(1982年-),男,江苏盐城人,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招生与就业、创业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新高考模式高校
新高考模式下提高思想政治学科吸引力探析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态度调查
新高考模式下英语分层走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