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021-04-14张惠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张惠敏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辛探索尝试了多种路径后得到的正确道路,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让人民大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其他相似类型国家提供了方案和参考。这就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和胜利的理论、实践和历史逻辑所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是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8-0147-03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是新中国历经7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实践取得的宝贵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实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我们站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历史时期,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上溯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源头,可以看到,1516年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描述人类未来的社会理想,从那时起已有500多年了;1848年2月,马克思主义诞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从那时起已有170多年了;1917年10月25日(俄历)的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那时起已有100多年了;1949年10月1日起,新中国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那时起已有70多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蓬勃活力,从那时起已有40多年了。

总结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创新历程,能够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在同各种思潮斗争中呈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能够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能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具体实践探索的成果,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时代性。在这种信念下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一、从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上,始终坚定理想和信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这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2]1956年2月,毛泽东集中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在交流讨论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深入阐述。《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195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根据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上讲话和补充而成的重要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深刻认识,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部代表作中,成为毛泽东关于处理社会关系和人民矛盾的重要方面,成为進一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了深邃的启迪和宝贵的经验。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首先指出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即人民生活长期停留在很低水平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引下,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世界上彰显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同样能创造巨大的成就,依据成果回答了在人口最多的国家怎么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新时代是十九大的一个重要判断,是中国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建立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8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得出的,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十九大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从兴国富民的实践道路上,始终坚定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认真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基本实现。第三步是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长期的奋斗目标。中国经济总量一直在赶超。1978年全球排名第12位,1993年超过俄罗斯排名第10位,1996年超过巴西排名第7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排名第6位,2005年超过法国排名第5位,2006年超过英国排名第4位,2007年超过德国排名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排名第2位。从1978年到2017年,“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6]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一历史交汇期的事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中得出的切身感受,是中国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奋进旗帜。

三、从世界发展的科学方案上,始终坚定理想和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而来的,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贡献和完善提供现实和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居全球首位,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跨越路线是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9]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多次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习近平关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又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和世界影响力[10]。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国访问期间首次创造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思想。此倡议提出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建设。2013—2018年,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国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2018年11月,在上海市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0年3月26日,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中国宣布向83个国家及世卫组织、非盟等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向世卫组织提供2 000万美元,支持其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我国的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也向疫情严重国家施以援手。新中国经過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给同我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情况的国家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和全新的模式,其他国家也反映出要求提高本国竞争力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安全、美丽世界的科学方案。

四、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11]这是社会主义思想产生5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的历史所见证的社会主义的生生不息和与时俱进。百年不遇之变局和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告诉我们站在真理的一边、正义的一边、时间的一边,发展于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致力于世界的和平进步。我们有理由坚信社会主义和人类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合乎历史潮流前进方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3]我们党治国理政首要任务,既是坚持理想和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鲜活丰富的实践中,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在众志成城的奋斗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科学社会主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6]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11.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1.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0]   严书翰自选集(2010—2015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361.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5.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