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三农工作队伍组建的影响研究

2021-04-14荀爱嫱廖望科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荀爱嫱 廖望科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都扮演着各不相同的重要角色,并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目前,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关键,而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模式的选择与三农工作队伍的组建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因此,探索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三农工作队伍组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着眼于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路径选择与三农工作队伍组建两者进程中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对三农工作队伍组建有着极大的影响。最终提出相关建议,望对现实发展进程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三农工作队伍;组建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8-0018-05

引言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同时城镇化建设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纵观人类历史的城镇化历程,全球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城镇化理念与路径选择各不相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路径选择为我国提供了些许先进范本与经验,但国情不同也就决定着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范本与经验可以学习,但不可照搬照抄,以免“上错车,走错路”,所以我国必须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民族地区更是如此。本文选取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因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典型的白族聚居地区,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且拥有自身特色的地区发展轨迹。民族地区都有自身发展的脆弱性,其各个行业产业间联系不紧密,所以在城镇化实施路径选择问题上要慎之又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需要美好生活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现有发展之最大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为顺利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从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关鍵在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之关键,也将扮演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重要角色。懂农业、爱农村与爱农民这三点要求为三农工作队伍的搭建指明了方向,也为三农工作者提出了努力目标。

由于近年大理州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组建三农工作队伍生力军。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民族聚居地区到底是选择围绕“核心城市”路径进行发展的城镇化,还是围绕“核心乡镇”路径发展城市进行“反哺”的城镇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一、已有研究回顾及总结

(一)民族地区城镇化

目前相关民族地区城镇化有多学科领域所涉猎,且成交叉互补之态势。较多涉及的研究领域有经济、统计、管理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领域大多涉及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现状与进程、有关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所遇问题及困境,以及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挑选与对策这三大方面。

1.有关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方面

很多研究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现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偏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讲阻力重重。有学者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数据包络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八个民族省份2007—2014年间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研究结果却反映出民族区域在城镇建设投入要素的优化方面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有研究以民族种类作为基本单位,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行详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间人口城镇化率有着较大的差异,两极结果间差距悬殊。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发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应注意表述方式,尽量避免“欠发达”等相关词汇频繁出现,因为有研究结果表明频繁使用“欠发达”等相关形容词会对城镇化建设起到反作用。

2.有关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所遇困境方面

因民族地区禀赋差异,致使在城镇化进程中各民族区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均有所差异。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城镇化建设的空间与结构布局、城镇化建设的生态与文化适应问题等方面。有学者对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匹配程度进行实证,其研究以云南省为实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城镇化多体现为土地滞后型。同时,相关研究领域对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冲击与整合等方面也重点关注,有学者研究表明城镇化建设正在悄然改变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链”。

3.有关研究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

目前学界大多以区位资源禀赋、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地区主导产业等相应研究角度为基础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城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有学者在其研究中表明,民族地区关联带动性较强的产业当中旅游业首当其冲,在其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应将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有学者研究建议,因民族地区人文、区位特色禀赋不可复制,故其城镇化应围绕其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发展,采用“弯道超车”的建设思路。有学者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研究得出相应民族区域其独特的城镇化模式,环青海湖“候鸟型生态”城镇化、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区域据点型”城镇化等均属此类研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要依据自身特色优势,更要善于借助地方政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等政策支持下,实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城镇化问题上较少对某一特定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该研究欲进行的城镇化路径选择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三农工作队伍的组建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三农工作队伍

有学者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是挖掘当地农民的智力和潜力,因此农民教育就是要挖掘农民的潜力,使之成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教育内容是针对农村综合发展需要的综合教育,其倡导的教育方法是与农民一起实践教学,挖掘农民潜能,全面促进农村发展。在教育者的选择上,颜阳初认为,农工队伍的培养要注意两类人,一是教育的简单化者,二是教育的“传教士”。他们不仅要有科技能力,还要有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

当代实用农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训新的专业农民和实用人才。农民的现代教育主要侧重于农业经营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解决“谁耕种土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全国农民专业种植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计划”。2017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农业部常务会议上提出,培育新型的专业农民是解决“谁的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主要的教育观念是农民需要外部科学知识。他们的教育方法专家专注于教学,他们所训练的人才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着眼于整个农村的发展。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概念的定义基于“优先考虑城市发展和工业化”的话语系统,农村人力资源概念的定义重点不在农村区域发展上,团队被孤立了。例如,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人大多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以及相关组织的发展。通常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户口定义方法和地域定义方法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而“为谁”开发的问题被忽略了。

对于三农人才队伍,目前的实践和研究侧重于从某一领域或角度进行探索,而不是从整个农村发展的高度进行探索,较少从民族地区农村出发形成对三农工作队伍的统一定义和认识。比如,在处理农村社会问题和社区服务问题时,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支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然后对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更多的研究;在面对基层党政工作队伍素质不足时,国家提倡“三支一扶”而不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等人才工程,然后对此产生研究,但很少有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不利于三农工作队在服务农村发展中的合作,也不利于他们发挥整合作用。

二、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

学界对民族地区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民族地区一般泛指民族人口聚居的区域。因此,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为我国主要的民族区域,由于笔者能力所限,特选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推进较为滞后,甚至成为制约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之短板。现在云南省正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最终要实现“弯道超车”之壮举。为此,应乘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之“东风”,寻求一条符合云南省省情特色城镇化之道路,二者合力一处,最终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地区,地理环境“山多坝少”。这片热土上生活着26个民族的兄弟姊妹。现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云南省中位水平,各方面指标同样处于云南省中位水平。从地区地形地貌到地区民族构成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各项指标,大理白族自治州均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最佳范本。本研究选取大理白族自治州为范本,以此为基础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对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影响,望最终能为云南省脱贫攻坚之决胜阶段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二)三农工作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所以人才的正确运用才是整个战略的关键一环。从人员结构上可将三农工作队伍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工作队伍、农民(本地)工作队伍、社会服务队伍。从这三个划分的层次不难看出,农民(本地)工作队伍才是整个三农工作队伍的核心重点。因为他们是本地人,大多在农村集体组织就职,不存在排异性,此种状态下能够有效且快速地整合土地资源,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有效发展方式,如若走上工作岗位必会为小农户谋求利益。农民工作队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土性。所谓本土人才,并非特指拥有农村户籍,而是指生活工作圈子中心在农村,个人发展也在农村,并且愿与农村共存共荣。

有学者研究发现,农村本土人才大多体现三个特点:首先,农村本土人才有其特殊的理念,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其次,农村本土人才能够在农村获得可持续生计;最后,农村本土人才崇尚乡村生活方式。“一懂两爱”工作队伍大部分应由本土农民构成,这样构成的队伍既“懂农”又“爱农”,人员基数庞大便于挑选,并且本土农民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当地相关资源数据,故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可以发挥内联广大农户、外联广大涉农社会服务队伍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党政工作队伍的帮手。其不足之处在于本土人才资源的不足和组织性不强。所以,需要加强农村本土人才队伍的组织性建设,助力其成为三农工作执行队伍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大理州现有城镇化进程对三农工作队伍组建的影响

城镇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许多水土不服的窘境,笔者根据近年于大理州调研所得,将“水土不服”做以下小结。

首先,地方政府对城镇化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缺乏清晰的认识,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将村里人户籍城镇化,大力实施异地搬迁即可,手法“简单粗暴”,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人才的净流失。地方政府首先从引领的层面就没有真正理解城镇化的核心其实是人的发展,更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这句话。只是简单地认为这就是一项政绩,只要把农村户籍人口变少,城镇户籍人口变多就可以了,所以主要的做法就是异地搬迁,让群族民众远离他们的自有耕地,去距离较近的城市谋求新的生存机遇。

与其他农村所经历的问题类似,随着大理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中有受教育背景的青壮年逐步流向城市,造成农村人口在知识水平与年龄结构等方面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的不合理规划,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与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空心分布。

农村劳动力转移致使留守劳动力减少,集中体现在留守妇女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使其劳动量和强度明显增强。留守妇女劳动力疲于田间劳作,加上照顾家中其余留守非劳力,所以无心学习农业知识、更新农业观念以及农技训练。故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技术质量不高,特别注重化肥投入来提高产量。但是,因其他配套生产技术的缺乏,农业产量提高的效益不明显,反而化肥的投入量远远高于非转移户。这不仅仅造成了化肥浪费,而且会使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从而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同理也直接导致了本地农民工作队伍组建举步维艰。

其次是针对民族地区特点的模式创新不足。当前大理州城镇化模式单一,其城镇化类型直白的表述就是被动地包办型城镇化,在其城镇化进程当中直接忽略了民族群众意愿与其区域特点。

最后就是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自我建设能力不足。大理州的城镇化处于基本初级阶段,未来发展有较大潜力与容错空间。但这一切需要充足的财政支持作为基础。根据实际调研的情况发现,大理州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捉襟见肘,仅仅依靠自我建设能力,城镇化的建设将举步维艰。

以上三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大理州出现“进退两难”的窘境。首先,当地不成熟的城镇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远离自有耕地进城务工,从而直接导致农技生疏。其次,当地城市可提供就业岗位不足,不能完全吸收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致使一部分人无工可寻。这种进退两难的境遇使得大批的青壮劳力外流,直接从根本上给组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四、对三农工作队伍组建有利的城镇化模式选择

(一)调研体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何选择城镇化模式才能有利于“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组建显得尤为重要,因其不仅是两大战略能够有机融合的纽带,更是两大战略能够深度和谐发展的基石。如今“一刀切”的城镇化在大理州已有弊端体现,这就敦促我们必须重视此类短视化的政策行为。至于大理州究竟需要何种城镇化模式才能有效为组建“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助力,结合前文所提困境,笔者认为:

首先要避免被表面风光蒙蔽双眼,导致盲目跟风,致使规定的政策天马行空不能落地。民族地区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城镇化水平上均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在民族地区实施城镇化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并尊重当地的民族性,避免所规定政策不能落地,最终导致当地农技人才净流失。

其次要注意城乡结合,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首于乡镇。发达地域的城镇化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基建项目往往更偏重于在城市的投入,这便从根本上导致城乡互动格局难以形成。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增强城乡互动。通过偏向于乡镇的基建投资,使得在农村就近乡镇均可体验到城市的便利,便可吸引当地农技人才并防止其外流。

最后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试点进行测试。本文选取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典型样本,因其地处滇西地区,地理环境“山多坝少”,为多民族聚居地,且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云南省中位水平,各方面指标同样处于云南省中位水平。从地区地形地貌到地区民族构成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各项指标,大理白族自治州均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最佳范本。选取典型试点打造样板,有利于大区域的发展借鉴。

(二)模式选择

城镇化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进化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如若违背客观规律,在此影响之下三农工作队伍的组建等同于缘木求鱼。对于民族地区三农工作队伍的组建而言,城镇化建设的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近几年乡村调研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有助于三农工作队伍组建的城镇化模式。

1.建设打造核心乡镇,就近转化

首先以大理州为例,由于地形地貌与资源所限制,人口较为分散,县级行政单位数量较少且地域分布不均,如若将县级作为打造城镇化的核心点,很多具有丰富农技的农民将远离他们挚爱的家乡,时日一长农技生疏,这就直接造成人才的流失浪费。而打造核心乡镇,将基建重点偏向乡镇改造,首先从地域限制上具有农技的农民不会远离耕地,其次他们还能更加体会到城镇化为其带来的舒适与便利,使其能够踏实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方田间地头,不用再去期盼大城市的生活,这也正是为打造能够落地本土的“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最直接的“血液输送”。

2.一户两居,乡城互动

在现有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大理州有很多民族文化是不能与其生存环境割离的,一旦隔离不仅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断档,更会致使具有民族特性的三农工作队伍难以落地产生作用。故应采取“一户两居,城乡互动”的模式,农忙时住至田间地头,使手中之农技不至于生疏;農闲时住至相近的城中,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体验城市生活所能带来生活便利。因其两地均有政府所提供的合法且稳定的住所,所以不会给这些拥有农技的农民产生“割裂感”,使其能够更稳定地为三农提供助力。

3.民族文化为介,村镇互促

以民族文化为介,使村镇互促,打造三农工作队伍,最终打造出能适应能落地的本土三农工作队伍。民族学相关理论表明,民族是基于语言、宗教、人种、亲缘、习俗、生活地域等“原基”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单元和人类经验的整合要素。民族产生“原基”归属感的关键要素是为生态与文化,其能够对民族生命力的可持续性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所以打造核心乡镇,增强村镇互促,不仅对民族地区文化传统和原生环境是尊重与敬畏,而且会加强对民族文化与原生环境等资源属性的认识,最终将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大大促进民族地区三农工作队伍与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合与落地。这一模式是一种对过去城镇化“重城市,轻乡村”的一种反思。在民族地区想打造能够符合当地文化且落到实处的三农工作队伍,城镇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吞没乡村,而是各司其职,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使其高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结语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工作队伍的组建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至于二者如何融合且能够正向地相互服务,我们要放到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体会。本文着眼于单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城镇化进程为举例,去看其对本地三农工作队伍的组建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之下,大胆提出能够符合本土三农工作队伍组件要求的城镇化模式设想。但后续包括农技人才的有效流动、生产资料及相应权利的流动,如土地流转问题等三农工作队伍组建之后续问题与困惑,都亟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罗红光.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城市化困境——以内蒙古为反思案例[J].文化纵横,2016,(5).

[2]   吴开松,张雄.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6).

[3]   程艾华,赵凡,等.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2000—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民族研究,

2017,(4).

[4]   李忠斌,郑甘甜.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选择[J].民族研究,2017,(5).

[5]   莫广刚.加快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研究[J].农学学报,2019,(9).

[6]   韩琳.“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1).

[7]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国政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

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下)[N].人民政协报,2018-08-24(004).

[8]   汪恭礼.三农视角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thnic Area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Rural” Work

— A Case Study of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Xun Ai-qiang; Liao Wang-ke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Chinas ethnic areas play different important rol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historical missions. At present,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the key to China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choice of urbanization mode in ethnic area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ree rural work teams are the key link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rural work team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th sele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 team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holds that the choice of urbanization mode in ethnic areas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 team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effective assistance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 in ethnic areas; the selection of the building mode of the “three rural” work

[責任编辑   张宇霞]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