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初探

2021-04-14胡海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

胡海云

【摘要】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要实事求是,政府引领,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大胆实施“两脱一挂”,呵护好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地方去。

【关键词】阅读兴趣  有时间读  有地方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1-0013-02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

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10年,效果如何呢?

一个网名为ipodoa的人于2019年9月14日上传了一篇文章在淘豆网,其名曰《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他们通过对1000名左右的初二学生进行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喜欢阅读的同学占85%,阅读时下小说的占70%,阅读时间充裕的占11%,有阅读计划或写读书笔记习惯的占5%。

怎样才能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名著,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学生难以形成我们所期待的阅读习惯,我们该反思什么?如何改变?……就这些问题,笔者予以初探,略抒拙见。

一、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毋庸讳言,当今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被做不完的作业和形形色色的补习、补课吞噬了。过多作业和补课成了吞噬学生课余时间的魔兽,使《语文课程标准》“少做题”的倡议苍白无力,“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难以落实。

要想铲除吞噬学生课余时间的魔兽,必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一)大胆实施“两脱一挂”。一是老师的评优、评先、奖励、考核、晋升、晋职等与老师的工资待遇彻底脱钩,二是老师的切身利益与学生成绩彻底脱钩,三是老师的工资待遇只与工作年限挂钩。只要我们真心把老师的切身利益从“学生成绩”中解脱出来,魔兽的生命力就会衰退大半。

(二)明确规定培训内容。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在周末开设语数英物化培训班,只允许合法的辅导机构在周一至周五20:30之前進行家庭作业辅导。这样,既能满足有辅导孩子需求的家庭,又能确保学生课余时间不被过多侵蚀,斩断辅导机构与老师之间可能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纽带。但愿现在的“双减”政策落地生根,不走样,不变形。

(三)真正规范办学行为。严禁在职教师家教家养、有偿补课、校外兼课、导订资料……这些规定已实施多年,近来管理力度也不断加大,但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地区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不作为,假作为,选择性作为。如果主管部门进班级,看书包,问学生,访家长,发现疑点,追查到底,谁敢顶风违纪?

真正规范办学行为,铲除吞噬学生课余时间的魔兽,还教育一片蓝天,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二、让学生有地方阅读

要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既要有时间阅读,还要有地方阅读。有了时间,但无书可读,没阅读场所,也是严重的问题。现在的书那么贵,很多家庭舍不得买,有的家庭还买不起足够孩子阅读的书。再说,大多书籍学生看完一遍就不会再看第二遍,这样买书读就是一种浪费,当废品卖了也不划算。因此,以家庭为主营造读书氛围不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我们要走由政府引导,以学校为主,全社会参与的路子。

(一)学校每天(含周末节假日)开放图书馆(室),扩建阅览室,每层教学楼构建图书墙,学生时时可以自由阅读到课外书籍,只是不准私自带走。很多学校已经这样操作了,非常成功。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辖区内各个学校,有计划地落实好这样的工程。

(二)鼓励大型超市开设图书专区,新华书店及其它私营书店在营业时间内要无条件地接受阅读人群,不能歧视、驱赶,只要无破损不能收费,不能强买强卖。

(三)政府以奖代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在农村行政村所在地和城镇小区内开设书店、读书吧等,以满足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投资人可以售书,租书,也可以接受店内阅读,对租书和店内阅读者适当收费,允许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

政府引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做好了这篇文章,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定是指日可待,且不仅限于学生群体,可以扩展为全体公民。

三、让学生有心情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2]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自主阅读等同于语文教育,也不能等同于阅读教学。

鞠晨曦认为:语文教育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非是线性的,即使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也是具有文学性、审美性、文化性的,通过语文课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学、文化、传统、历史,是小学语文的终极教育目标;同样的道理,大学语文也有语言、文字的教学内容,只是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理论化而已。但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如果我们在要求孩子的自主阅读实践中,不切实际地抹掉阶段性特点,拿高中甚至大学阶段才有的要求来要求一个初中的学生,一定会适得其反。现在这种后果已经出现。我们总是把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当作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并且每次任务布置都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我们本可以想办法引导学生产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冲动和持久的自觉,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到精彩处就戛然而止,像章回小说那样每到精彩处就来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总是欲罢不能。可我们没有这样做,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是强制性“要我读”的烦闷和无奈。“名著”本来就因时代久远难以让孩子产生共鸣,我们还搭上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求硬塞给学生,85%的浓厚兴趣活生生被清零。这就是学生喜爱读“时下小说”而不爱读“名著”的原因吧。

想想也是,我们读了那么多文学作品,有谁认真写过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我们都不想做的,都做不到的,为什么要这样强加给孩子呢?学生能够养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习惯固然是好事,但他压根儿就不愿意的话,我们有必要付出毁灭学生阅读兴趣的代价去做“一刀切”的要求吗?

有人搬出徐特立来,以徐老先生的言论支撑“读书就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观点。是的,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4]显然,徐特立先生是就提高写作能力而言的,可是,读书不只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么多的目标,我们怎么能够只顾及其一而不顾及其余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语文课程的目标确立和资源开发都要形成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更要形成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其稳定性体现在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激发和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情,凡是有害于激发和呵护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心情的规定与举措,都要实事求是,深刻反思,解放思想,及时改进。因此,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我以为只宜提倡,不宜硬性要求。

又如,学生喜欢阅读时下小说,喜欢言情武侠恐怖暴力小说之类,不喜欢经典名著,允不允许?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寻找答案:“關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显然,阅读内容是互不排斥的,可以广泛涉猎,关键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审美观,使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时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文化糟粕,自觉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要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就要实事求是,深刻反思,解放思想,政府引领,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呵护好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地方去,有心情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2018-12):156-16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19-10):56-57

[3]陈晓芬,译注中华经典藏书《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2019-9):152-153

[4]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162-163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
给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播种“兴趣”,收获“习惯”
简析亲子阅读中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后进生进步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