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物理规律演示仪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1-04-13邵一充庞芳肖天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物理思维核心素养

邵一充 庞芳 肖天华

摘  要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较为生涩难懂,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运用能力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作凸透镜成像规律演示仪,使规律可视化,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抽象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 物理规律演示仪;物理思维;核心素养;凸透镜成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5-0120-03

1 问题提出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见表1),多数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较为吃力,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本上内容过于抽象,而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欠佳,加之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直观观察,使得多数学生只能机械记忆课本知识,很难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样,在其他的光学实验中也存在较难直接观察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凸透镜成像仪器如图1所示。

2 凸透镜成像规律演示仪的设计思想与制作过程

材料  准备60 cm长、45 cm宽的硬纸板,白纸、细杆、铁丝、粗笔、直径3 cm的轴承、马克笔、硬纸刀、粗吸管。

设计思想与制作过程

1)设计思想。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直接给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或用投影图片的形式展示出像与物的大小之比。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点的传授过于死板,学生对此往往难以理解,从而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降低了在今后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凸透镜成像规律模型教具将知识点视觉化,使知识点以“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使两束光线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相交,从而使学生直观判断出不同物距下所成像的位置和大小。在课堂演示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根据表1所呈现的规律进行操作,学生即可观察到不同物距下所得到的像的性质。

该教具使整个变化过程连续起来,化静为动,将教材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同时表明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制作过程。

①选择60 cm长、45 cm宽的纸板作为教具的主体。

②在纸板的中心位置做坐标轴的原点,画出坐标轴。选择焦距为6 cm的凸透镜,并在凸透镜的两侧标出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的位点,如图2所示。

③选择用9 cm的纸板并画上蜡烛来代表光源,并在主体板上掏出光源板的活动槽,以便教师在后方操控活动杆来调节物距的大小,用粗笔来代替活动杆。移动粗笔可使前方代表光源的纸板一起运动,如图3、图4所示。

④在整个教具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地方为中轴的选择,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必然会有一束光线透过凸透镜的中心,并且有较大的转动角。在该模型教具中,选择用细杆来代替光束,为了让其能在中轴的位置自由活动,选择在这个位置加个直径为3 cm的轴承,并在轴承上安个卡扣,这样在细杆进退时,卡扣可以完成细杆的左右运动,且同时轴承可以使细杆在平面上灵活转动,如图5、图6所示。

⑤光源位置的设计也比较重要,要求从光源处射出两束光线,其中一束以平行光的形式射入凸透镜并发生折射,另一束射入凸透镜的中心并沿直线再次射出,因此,代表这条光线的细杆应能自由活动。那么,在光源处用鐵丝穿过圆环并连接细杆,使代表光源的纸板活动时,这根细杆也能转动一定的角度,如图7、图8所示。

⑥在教具空白处写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9所示。

3 教具的使用方法及创新之处

教具的使用方法

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演示。教师移动纸板后的滑杆,使代表光源的纸板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位置之外,可动杆与固定杆相交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10所示。

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演示。教师移动纸板后的滑杆,使代表光源的纸板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可动杆与固定杆相交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11所示。

3)物距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演示。教师移动纸板后的滑杆,使代表光源的纸板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可动杆与固定杆相交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12所示。

4)物距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演示。教师移动纸板后的滑杆,使代表光源的纸板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处,可动杆与固定杆平行,此时不成像,如图13所示。

5)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演示。教师移动纸板后的滑杆,使代表光源的纸板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位置之内,可动杆与固定杆反向相交于代表光源的纸板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图14所示。

创新之处

1)可视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此教具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连续的动态过程向学生展示不同物距下所成像的大小与位置,利于学生的对比记忆,用一个教具展示多种结论,减少了课堂上多次画图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为学生物理思维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验性。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该教具自行制作,当学生在课下自己制成教具之后,课堂听讲会更加认真,有利于学习,内心获得成就感,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3)操作性。学生可以拿自己制作的教具与教师在课堂上一起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经济性。该教具造价低廉,对教学条件要求不高,适用于绝大部分地区学校的课堂教学。

4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物理观念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制作属于自己且适合自己的教具,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彰显个性思维,实践性很强。制作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创造性劳动,对于物理观念的确立和理解始终贯穿创作过程。

渗透物理思维  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强、专业性高的学科特点,如果没有这种将抽象的规律直观化的演示教具,学生将很难理解相关知识。这种演示教具使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物理思维得到充分彰显。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师生一同在课堂上使用教具进行教学活动,始终坚信只要理念正确,尊重科学原理,就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2]。

参考文献

[1]张颜萍.中学物理教具的生活化制作研究[J].中学物理,2018(12):50-51.

[2]张永斌.假设法分析 逆推法求解:以力学综合题为例[J].中学物理,2019(9):73-74.

猜你喜欢

物理思维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改革与实践
小议如何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思维”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学习物理的核心思维应是物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