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尺讲台上的“斜杠青年”

2021-04-12陆晴

中国教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笛花灯苏州市

陆晴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团总支副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处副主任、音乐教师。曾荣获苏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相城区“双十佳”青年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获201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优秀教学课例评比一等奖、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苏州市少先队辅导员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奖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的音乐老师雷天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音乐老师的“四有”修炼手册》……”在2020“苏州师说”之融媒思政季总决赛的舞台上,雷天胜老师淡定而自信地讲述他对“四有好老师”时代意蕴的理解与修炼,并以出色的表现荣获“新锐演说家”称号。

他是三尺讲台上幽默风趣的“雷老师”;他是音乐舞台上“无孔不入”的乐器演奏达人;他是教育系统的“80后”干部;他还是能作词作曲、擅长写作的创作达人。

音乐课堂有“滋味”

“设计一节音乐课,就像导演一部电影一样,非常有意思。”这是雷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上好音乐课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唱歌”,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学”,通过音乐活动的创设,让学生回归课堂“本位”。雷老师的音乐课从没有“规定”,更不喜欢教学过程“程式化”“套路化”。2020年12月15日,雷老师在苏州市初教课改公开教学中,执教了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灯官报灯名》一课。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对雷老师这节课评价最多的就是“这是一节有京剧韵味、有滋有味的音乐课”。如何打造有“滋味”的音乐课堂,他认为,要从“教学情境”“教师语言”“师生互动”三方面入手。

教学情境有“京味”。《灯官报灯名》是选自京剧《打龙袍》中的一段京白数板,教材上选取的内容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等花灯。在区级公开课执教时,雷老师为本课创设了“动漫花灯会”的教学情境,让“灯官”通过介绍“熊出没”“西游记”等动漫花灯,引出“灯官报灯名”。尽管整节课学生举手踊跃、课堂气氛热烈,可雷老师自己并不满意,他说:“这节课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是整节课却没有表现出京剧的‘味道,因此,这节课的设计还要推翻重来。”他认为,京剧教学不仅包含“音乐”范畴的内容,还包括美术、服装、语言、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学,京剧课堂教学只有回归“戏园”,才能保留京剧的“原汁原味”。他把教学情境调整为“京剧小戏园”:随着上课铃声响起,课件中,戏园的大幕缓缓拉开并播放开场音乐,雷老师头戴一顶“灯官帽”,身穿大红色的脸谱卫衣、黑色牛仔裤,脚踩一双藏青色马丁靴,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踩着锣鼓的节奏,模仿“灯官”出场。整节课上,雷老师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角色,就是“灯官”,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奏、念、演”,整节课充满了京韵、京味。

教师语言有“趣味”。“小小板儿手中拿,厚板薄板是哥俩。手握薄板拇指翘,厚板不动手腕动。薄板轻轻敲厚板,它的声音哒哒哒。”讲台上的雷老师一边打板、一边用“念白”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京剧武场伴奏乐器中的“板”。他认为,把握“灯官报灯名”一课的“京味”,关键在于掌握“京白数板”的“韵味”,因此,在本课的开场中,雷老师用到了大量的数板念白,如“各位同学坐端正,听我灯官报灯名,我报的是,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在介绍十盏花灯的含义时,雷老师把花灯的寓意或典故,用数板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介绍“一团和气灯——慈眉善目,让人发喜,一团和气祝福你”;介绍“四季平安灯——春夏秋冬是四季,四季平安是福气”;介绍“八仙过海灯——八仙过海是传说,各显其能本领多”。在课堂评价时,雷老师同样采用了数板的方式,如“十盏花灯听到了‘八,哪位同学帮帮她”“他说最爱动漫灯,动漫花灯有剧情”等。

师生互动有“玩味”。许多学生的“意外”回答,恰恰值得教师玩味。多年来,无论是赛课还是公开教学,雷老师始终把课堂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让音乐课堂因“真实”而精彩。在苏州市初教课改教学展示课上,雷老师通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亲切的师生互动,让“意外”变成“经典”。播放“灯官报灯名”音频后,他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花灯”,一位学生说:“我听到了三羊太太灯。”听到這样的回答,听课教师已经笑成一片,雷老师不急不忙地追问学生:“‘三羊太太灯是怎样的花灯,你能试着介绍一下这盏花灯的含义吗?”学生说:“我猜是三只羊拉着一位老太太。”雷老师又说:“你想象的画面真有趣,让我们来看看花灯图片,到底有没有三只羊和你所说的老太太。”随后,雷老师通过出示“三阳开泰灯”的图案,揭示这一盏花灯的正确灯名。在说课环节,谈及这个课堂“小意外”时,雷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带着‘结果教‘过程,而是要基于学生本位,让学生先‘过程再‘结果,这样产生‘结果的过程,才是学生内化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把知识点通过自己的理解记在内心深处。”

课题研究有“器”味

雷老师自幼学习唢呐,大学时主修长笛,还自学了陶笛、葫芦丝、排箫等乐器。自2012年8月雷老师到黄桥实验小学任教开始,他把基本功训练当成每天的日常工作,先后考取了长笛和葫芦丝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十级演奏证书。教学中,他把“专业优势”转变成“课堂优势”,开展了“乐器进课堂”的课题研究。

竖笛进课堂。在开展“竖笛进课堂”的教学研究中,雷老师把竖笛音色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他认为,音色是每一位学生演奏竖笛的“名片”,只有音色柔美、有颗粒感,演奏乐曲时才能“水到渠成”。为此,他把每节竖笛课的前15分钟,固定作为音色训练的时间,通过长音、吐音等训练内容,改进学生的竖笛音色。2017年12月,雷老师作为苏州市相城区首批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支教团的一员,来到石阡县第三小学支教。这段特殊经历让雷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开展“乐器进课堂”,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推进学校以美育人具有重要作用。

民乐进课堂。校园文化艺术节是中小学校展示美育成果的舞台,在2017年10月举行的相城区第十六届艺术节器乐比赛中,雷老师带领“小荷民乐队”获得了第八名的成绩。活动结束后,他在反复研究比赛视频后,认为“小荷民乐队”还是要从最基础的训练抓起,通过提高声部的演奏音准,进而提高乐队的演奏水平。在随后的训练中,雷老师把民乐队中竹笛、扬琴、二胡、琵琶、中阮等8个声部整合成四组,由学校的四位音乐老师分别担任组长,并在每次的民乐课程中陪着学生扎实练习基本功。在2018年艺术节器乐比赛中,“小荷民乐队”以一曲《丰收情》一举拿下相城区第十七届艺术节器乐比赛第一名,并应邀参加了2019年苏州市民族管弦音乐会(苏州市唯一受邀请的一个小学民乐队)和相城区2019年新春团拜会的表演。

陶笛进课堂。2015年至今,雷老师把“乐器进课堂”的研究方向从“社团教学”转向了“整班教学”。他认为,“乐器进课堂”应该打破“选拔学生而教之”的“社团模式”,通过自然班级的整班教学,探索“乐器进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雷老师的“陶笛班”从三年级开始选班开设,通过三、四、五、六年级共四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陶笛演奏技艺和音乐核心素养。《采莲谣》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双声部合唱歌曲,在2017年11月举行的“相城区音乐大家学堂”活动中,雷老师通过陶笛演奏与歌曲学唱的深度融合,很好地解决了歌曲的声部教学难点。在歌曲合唱教学中,他把歌曲第二声部的旋律线“具象”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请学生把“小河”上的音符(标注在小船上)演奏出来。他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演奏”到“演唱”,为学生搭建两声部学唱的“支架”,解决歌曲的教学难点。在完整一轮陶笛整班教学后,雷老师撰写了多篇关于陶笛整班教学的论文,发表在《儿童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等期刊上,他申报的课题“陶笛进课堂:小学生陶笛整班教学的策略研究”获得了“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

歌曲创作有“韵味”

雷老师是苏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和相城区音乐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他创作了多首歌曲,用音符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要说雷老师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应该是“简单、好听、有韵味”。他说,在创作歌曲方面自己只是“草根”,写不了“艺术歌曲”,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他想多创作一些孩子喜欢的歌曲。

“春读书,兴味长,少年郎,笔花香;夏读书,日光长,少年郎,喜洋洋。”唱起他作曲的这首《四时读书乐》,雷老师总是满臉得意,开心得像个孩子。“这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拿到这首歌词时,我觉得歌词写得太好了,所以15分钟就完成了谱曲,旋律是‘一气呵成却又如此美妙,在参加2019年‘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之‘童声里的中国歌谣创作评比活动中,我就知道它肯定能获奖。”雷老师越说越激动,“写歌千万不要炫技,要想办法让旋律‘抓人心,让旋律的走向与歌词的发音相结合,这样唱起来不‘别扭,而且会特别有‘韵味”。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雷老师还积极加入文艺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歌曲创作的方式,歌颂新时代,弘扬正能量。他创作了《逆行超人》,赞美一线医护人员;他创作了《人民的城墙》,致敬在抗疫战线上的人民警察;他创作了《冬去春会来》,赞美志愿者、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陶笛花灯苏州市
让陶笛打开民族艺术之门
找不同
新型陶笛和古埙有何不同?
我的陶笛梦
赏花灯
花灯艺人
今天我叫早
《故乡的原风景》